一百七十一、夏侯婴的出现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后世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韩信犯了罪,按律当斩,同罪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斩杀了,到了韩信,韩信于是仰视,刚好看到了滕公,说:“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认为他说的话非常奇怪,看重他的容貌,和他交谈,十分高兴,向汉王推荐他。汉王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并不认为他是个奇人。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个奇人。
多么精彩的故事啊!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事件总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巧不成书!
当韩信45度角仰望苍穹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韩信摇了摇头,于是林妹妹随风而逝,老司机横空出世!夏侯婴为刘邦开车将近三年,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居然被一个死囚犯莫名其妙的话雷到了。想必是老司机做得久了,出来运动一下,扩扩胸,再做几十个俯卧撑,然后看到了韩信,但头脑供血不足,因此“奇其言,壮其貌”。关键时刻,夏侯婴慧眼识珠,喊了句“刀下留人”,激动地握着韩信的双手,用力抖动了几下,眼睛中噙满了泪水,深沉地说:“贤弟,为兄差一点来晚了。”
其实,夏侯婴刑场救韩信的故事情节早在秦二世三年秋天时,就已经发生过了一次,只不过当时的主角是王陵与张苍。后来张苍成为御史大夫或者丞相后,因为感激王陵的救命之恩,像父亲一样侍奉王陵。而史书中却没有韩信感激夏侯婴的记载,难道是韩信忘恩负义还是此事本来就没有发生过?
答案显然是后者。但无论如何,典客韩信见到了刘邦,或许是通过吕泽的引荐,当然也有可能是萧何,再或许是刘邦检查指导工作时,偶然得知了韩信此人,等等。重要的是,通过与韩信的交谈,刘邦对其产生了好感,判断出韩信绝非庸人。尽管韩信当时寸功未立,刘邦还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作为未来的战略人才储备,以供日后重用。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刘邦的眼光确实非凡。
韩信担任治粟都尉可能在萧何的举荐前,也可能在其后。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期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希望能在某位大人物中的陵墓中发现《楚汉春秋》。
一百七十二、治粟都尉韩信
韩信自从归附汉国后,很快就担任了治粟都尉的官职,一方面反映出刘邦对韩信的器重,也说明了韩信本身的才能;另一方面反映出汉国人才的奇缺,这可以从“刘邦突然提拔堂兄刘贾为将军”看出来。
那么,治粟都尉是什么官呢?其在汉军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粟,就是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而都尉一职,举个例子,比如郦商、靳歙等汉国的部分高级军官,在平定三秦时,他们的官职分别是陇西郡都尉、骑都尉,后来上述二人在功臣表中的排名依次是第6名和第11名。都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少将级别。治粟都尉是刘邦集团中的高级干部,负责粮食等后勤军需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装备发展部部长。韩信作为治粟都尉,直接领导应该是当时的汉国国务院萧总理。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打仗基本上靠后勤。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勤保障,想取得胜利只能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项籍后来的失败覆灭就证明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刘邦日后的平定三秦、征战关东以及与项籍的艰苦鏖战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国家的后勤供应系统。只不过,韩信在刘邦平定三秦后,就离开了治粟都尉的岗位,然后跟随刘邦征战诸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将军。
韩信的成长和二千多年后的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的崛起过程很相似,两者都曾经担任过后勤系统的官职,只不过后者的命运比前者好太多。
韩信投奔刘邦后,短时间内就从连敖上升到典客,再到治粟都尉,一方面说明了其自身的才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内心对上位的迫切渴望。从无人引荐,到刘邦的老司机夏侯婴的推荐,再到丞相萧何的大力引荐,如果单纯地归功于韩信自身才华的绽放,显然是不合逻辑、胡说八道。合理的解释为,韩信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用褒义词说就是,韩信智商很高。
韩信归汉后,很可能精心伪造了自己的履历。那年头,通信技术落后,再加上韩信以前在项梁、宋义、项籍阵营中知名度不高,基本上是默默无名,汉国的人事部门不会也不可能去核实韩信的任职情况。于是,空子就这样产生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伪造工作简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韩信担任汉国的治粟都尉后,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毕竟这比以前担任的典客一职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而且自己的表现能直接被萧总理看到眼中。萧总理可是汉王刘邦的“左膀”啊;至于“右臂”,则是自己的偶像曹将军。如果把相对独立的吕泽派系排除在外的话,将军建成侯曹参可是汉政府的三号人物啊。想当年,自己还在楚营时,凡是参加过刘邦西征的楚军将士,从前线回来的人提起曹参,没有一个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人不为他高超的军事才能所感动。
在这样名将荟萃的单位里工作,韩信想想都有些小激动。同时,韩都尉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像曹参那样的天下知名人物!
一百七十三、“萧何追韩信”的真假
韩信担任治粟都尉后,司马迁又跳出来了,他说韩信在汉中时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多亏了萧总理亲自去追赶,才把他追回来,并推荐给刘邦,让韩信做了大将。具体经过如下:
到都城南郑县时,诸将在路上逃跑的有数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
萧何说:“臣不敢逃跑,臣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萧何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有几十人,公不去追。追赶韩信,假的。”
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国士无双!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共同谋划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如何决策了。”
汉王说:“我想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居住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看在公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担任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于是汉王想要召见韩信并任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