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百六十八、韩信离楚

鸿门宴后,执戟郎中韩信跟随着诸侯联军进了咸阳城,然后以一名下层军官的身份,目睹了咸阳城的暴行,随后又参加了戏下分封。只不过热闹是别人的,冷清是自己的。

未来一片迷茫,如何决定?留在楚营是不可能了,压抑地让人看不到希望。如果离开后,又该投奔谁呢?韩信决定从听内心的召唤。

戏下分封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城在南郑,称王于巴、蜀、汉中三郡。韩信决定离开项籍,投靠自己心仪的偶像刘邦。理由很简单,因为韩信很看好刘邦的发展前景,在项籍那里则毫无希望和前途。

韩信坚信,只有跟着“宽大长者”刘邦混,未来才会很璀璨!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子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前者指项籍派遣的三万楚军,这三万人留在了三秦,负责帮助三秦王防御刘邦,同时起到监督三秦王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暴秦灭亡了,革命成功了,谁愿意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关中,毕竟还没有享受胜利果实呢?于是,东归故乡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蠢蠢欲动。

后者指刘邦的拥趸,用现代化说就是“粉丝”,而韩信就是刘邦数万粉丝中的一人。看来,亡楚归汉在公元前3世纪初是一种潮流,是人心向背的具体表现。因此,韩信决定亡楚归汉,顺应历史潮流。

韩信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刘邦有好感。大多数人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是随大流式的盲从选择,但韩信不一样,他是有着凭借自己的判断力投靠刘邦的。

韩信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杖剑”投靠项梁后,在楚军的统帅部工作而“无所知名”。而刘邦与项梁的合作开始于秦二世二年四月,因为雍齿的叛变,沛公刘邦不得不投靠项梁,希望从项梁那里借兵夺回丰邑。或许就在那个时候,年轻的韩信邂逅了父亲一样岁数的刘邦。刘邦夺回丰邑后,又参与了拥立楚怀王的行动。期间,刘邦频繁出入项梁军营,韩信应该有机会一睹刘邦的风采。

但是,韩信认识刘邦,刘邦却不一定认识韩信。

一百六十九、韩信眼中的刘邦

韩信认识刘邦的那一年,刘邦48岁,或许有了一丝银发,额头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是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活,刘邦的身体依然硬朗,笑容亲和,声音富有磁性,走起路来龙行虎跃、大步流星。不论他走到哪里,总是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人的眼球,鹤立鸡群,是人们心中的宽大长者,让人在心底里生出信任与亲近之感。

刘邦与儿子一样岁数的项籍合作时,楚军似乎一直在打胜仗,先是东郡的东阿县,然后是城阳县,秦军名将章邯一败再败,最后固守濮阳县。刘邦手下的将军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靳歙等人英勇作战的名声在楚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多次率先登城的樊哙,其威猛无畏的进攻风格给韩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后来刘项二人的楚军在定陶县被阻拦,但两人随即向西南方向的砀郡开赴,在雍丘县打败了李由的军队,并斩杀了李由。李由可是三川郡的太守,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秦国老丞相李斯的长子。

项梁战死后,刘邦被楚怀王任命为砀郡长,封武安侯,负责指挥砀郡所有的军队。随后,武安侯刘邦开始了精彩的西征之路,最终不负众望,诛灭暴秦,为天下英雄豪杰所传颂。而项籍呢,在黄河以北,俘虏了王离,逼降了章邯。表面上看,这十分振奋人心;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出来了,项籍是走了大运!因为项籍在打败王离后,多次进攻章邯,均没有取胜。如果不是秦国出现了秦胡亥这样的昏君,让章邯失去了效忠的决心与勇气,估计项籍也不能招降章邯。

章邯打败并杀死了项梁,项籍面对仇人章邯,却只能假装大度,许诺进入咸阳后,分封章邯为雍王。他在战争期间的屠杀平民暂且不论,在进入咸阳城后,居然倒行逆施,诛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婴,焚秦宫室,俨然一头闯入瓷器店发癫的公牛。

我亲眼见证了刘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崛起过程。如果能在他手下战斗,听从他的领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与英勇的曹参等人并肩战斗。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然后裂土封王,指日可待也!而项籍,别看今日蹦的欢,只怕未来拉清单。

韩信打定主意后,便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慕从者的队伍,来到了汉中。想想此时的自己,长期担任执戟郎中,默默无名,孤单一人,举目无亲。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一百七十、韩信升职记

韩信只身来到汉国都城南郑后,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然而,他并不担心生计问题。因为汉国的军队正四处招人。如果无人引荐给刘邦,自己只能从基层做起了。

毕竟生活总得继续吧。先加入汉军,以后再寻找机会接近汉王刘邦。

于是他投入了刘邦大舅子吕泽的军队,凭着自己的过去在楚军中的职位与经历,被吕泽授予连敖的官职。

为什么不直接投靠刘邦军队呢?因为没人引荐!或许是汉国的中央军编制满了,所以韩信只能投靠吕泽这样的二级事业单位!反正大家都是为了闯荡一番事业而聚集在一起的,在哪个单位不都一样嘛。先解决吃饭问题,来日方长,以后再找准机会跳槽到中央军。韩信在心中仔细的盘算着自己未来的前途。

不久,韩信又担任了典客的官职。典客是秦代设置的官名,为九卿之一,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掌管中央政府对周围戎狄蛮夷的接待、交往等事务。大概是韩信来自项籍的楚军阵营,让韩信担任典客,去搞统一战线,不错!

或许,韩信此时就已经和与自己父亲一样岁数的萧何认识了。

作为官场老油条,萧何怎么能允许自己没有亲信以及相应的势力范围?其他人被刘邦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成功从汉王刘邦那里挖墙脚的可能性很小,还是从头培养自己的人吧。而韩信这样的小年轻前不久刚从西楚军阵营中投奔而来,举目无亲、默默无名,刚好可以为自己所用。于是,一个“将军养成”计划在萧何脑中产生了。

典客的工作比执戟郎中轻松多了。汉国地处汉中,北有三秦,东有楚国、临江国,而南蛮和西戎早在秦国时就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即使戎、蛮再次聚众反叛,凭着木棍、弓箭等原始武器,又如何应对早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的汉军呢?汉军剿灭他们,“灭此朝食”,一顿饭的功夫而已。

想当年自己担任执戟郎中时,风吹、日晒、雨淋,皮肤都变得黝黑,虽然显得很健康,但又有个毛线用?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而且前途暗淡,靠什么迎娶白富美?无房无车的人生总让人在心底悄悄地叹息啊。

什么是执戟郎中?戟,就是兵器,比如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吕布的方天画戟;郎中,并不是医生,而是君主的侍从官员,“郎”是男性的一种称呼,而“中”则代表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官职等等。执戟郎中的职责主要是在一线负责警卫工作,说白了就是用手握着戟,规规矩矩地站岗。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1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