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一百六十二、汉国首都南郑

公元前206年3月,诸侯都集中在关中的戏下开会,难得的天下太平。虽然分封还在继续,不过已经进行到扫尾阶段了。

这个月,商讨的主要是各国的首都位置问题。

为了未来国际社会的和平,两个国家的首都显然不能太近,否则容易擦枪走火,引起战争。因此,首都问题非常重要,必须协商解决。

虽然如此,这分封的效率确实有些低下。从去年12月,就开始确定诸侯国的轮廓;一直到1月份,才确定了十八个诸侯国的称呼;然后在2月份,确定了诸侯国的君主;最后,3月份,才确定了各诸侯国的都城问题。

看来,项籍的拍板能力并不像后世认为的那样一言九鼎。

汉国的首都位于汉中郡的南郑县。公元前770年,郑国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大部分都从今天的陕西省华县逃到了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县,一小部分郑国人则向南逃跑,定居下来后,把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南郑”。后来,经过几次争夺战,南郑被秦国所占领,设置为汉中郡。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攻占武关后,老将郦商单独率军攻占了汉中郡、蜀郡等地。因此,戏下分封中,汉中郡才成为了汉国的地盘,这也是汉国得名的原因。

南郑县位于汉中郡的西南部、汉国的北部,离北边的雍国很近。但是,由于雍国、汉国隔着秦岭山脉,提高了行军作战的成本,两国之间交战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再加上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已经被烧毁,更增加了汉国北上作战的困难性。当然,从理论上,汉国可以向北抵达雍国,也可以再向北到达西伯利亚、然后是北极。

成本和风险是汉王刘邦行军打仗时无法回避的两个重要因素。

从南郑顺着沔水、汉水东下,可以抵达南阳郡,而南阳郡是西楚国的地盘。南郑以西是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以南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巴郡、蜀郡。南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汉国成为了19个诸侯国中最安全的国家,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如果刘邦想成为安逸的汉王,完全没问题;如果想统一中国,那就需要大智慧了。

关于其它诸侯国都城的设置意义,囿于篇幅限制,此处不作讨论。

一百六十三、烧毁子午道

公元前206年4月,即汉元年夏四月,诸侯在戏下达成停战协议,各自回国。

项籍为了防止刘邦途中有所变故,专门派遣了三万楚卒在雍王章邯的带领下一路“护送”刘邦。

进入关中,到达内史地区的杜县,南边就是子午道了!章邯停下脚步,把右手举在眼睛上方,纵目远眺。

只见一条数公里的栈道绵延在悬崖峭壁之间。栈道旁边的岩石在风雨的长期腐蚀下,斑驳陆离,显得有些诡异。身旁的土著向导指着斜下方郁郁葱葱的一片森林说,大王,子午道下方的树林就是蚀谷了。章邯很满意他对自己的称呼,微微颔首。

刘邦的楚军,不,现在应该称为汉军,缓缓地在子午道上移动着。随行的人员不仅仅有原来的丰沛周边的将士,还多了数万“宽大长者”的仰慕者。通俗地说,即刘邦的粉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楚人、梁人、韩人以及秦人等等,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诸侯国。

这是一群政治投机者!他们拿自己的未来作为赌注,押在了汉王刘邦身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家乡所属国家的君王并不值得效忠,能够追随的只有汉王一人!普天之下的十九王,唯有汉王值得他们效命,然后图谋天下,博取富贵。

这群人中有普通的士卒,也有中下层军官;既有束发右衽的华夏人,也有披发纹身的吴越人。后来,一部分佼佼者脱颖而出,被皇帝刘邦裂土封侯,传及后代,更多的人在战争中肝脑涂地。

战争啊,何时才能停止!

数万人用了一上午才陆陆续续地跨越子午道,来到汉中郡的地界。先头部队到达褒中时,张良握着刘邦的手,用了用力,缓缓地说,大王,该烧了,臣对项副总理许诺过的,否则,雍王会亲自来烧毁栈道,到时就麻烦了。

刘邦望着北方,无限感慨道,前路漫漫,子房兄切记保重贵体啊;若有缘,日后还会相见的;寡人一定烧毁栈道,让君不辱使命。

张良笑了笑,抱了抱拳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大王,良自此别过。

说完他挥手告别,翻身跃上马,一甩马鞭,战马嘶鸣了一声,头也不回地驮着张良向东北方向奔去。贤弟,你以为我们还有再见的可能吗?

终于走过子午道了!张良长舒一口气,把马摔在一颗梣树上,登上山坡,遥望山下。暮色渐沉,凉凉的山风吹过来,让人精神抖擞。许久,一条闪耀着光芒的红蛇由远及近爬来,似乎在轻轻抖动着身体。片刻,红蛇断为无数细小的碎片落向蚀谷。

张良知道刘邦已经烧毁了栈道,心满意足地向楚王项籍复命去了。

一百六十四、“塞路者”郭亭

当汉王刘邦从关中返回汉国时,命令部将郭亭烧毁了栈道,一方面为了防备居心不良的诸侯发动袭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定西楚王项籍的心。

根据功臣表记载:“(郭亭)以连敖前元年从起单父,以塞路入汉,还定三秦,属周吕侯,以都尉击项籍,功侯。”

其中,塞路就是遮塞要路以备敌寇。由此可知,汉王刘邦派去烧毁栈道的将军氏名为郭亭。

关于郭亭的侯名,司马迁记载是阿绫侯,班固记载是河陵侯。“阿”与“河”字形相近,估计属于误写,或者史书流传时的刊印错误。东汉时期,将军任光被封为阿陵侯国,而河陵侯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因此,本文以“阿陵侯国”为郭亭侯国的名称。

早在秦二世元年时,郭亭就跟随吕泽在砀郡的单父县起兵。单父县是吕氏家族的老家,吕氏因为避仇从砀郡的单父县迁到四川郡的沛县,然后与刘氏家族联姻。当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大舅子吕泽在自己老家单父县起兵相应刘邦。

刘邦派人烧毁栈道时,韩国丞相张良也在现场,执行者则是吕泽派系的将领郭亭。

然后,郭亭参加了平定三秦的战役,归属于周吕侯吕泽指挥;然后以都尉的身份攻打西楚王项籍。因为功劳,在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郭亭被皇帝刘邦封为阿陵侯。

由于资格老,和吕氏家族关系密切,郭亭在高后二年的功臣表中,排名第27位。至于郭亭立下的战功,由于史料记载不详,连排名第13的棘蒲刚侯柴武都不详细,更何况排名第27的郭亭呢。直至公元前178年,郭亭去世,谥号“顷”。

阿陵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共传承了3代,享国54年。第三任阿陵侯郭胜客因为有罪而被除去封国。

一年后,景帝中元六年,即公元前146年,汉政府又分封郭亭的另一个孙子郭延居为南侯。南侯国传承了2代,享国32年,第二代南侯因为“坐酎金,国除”。自此,阿陵侯国及其分支南侯全部被罢爵。

从郭亭侯国的传承,可以看出汉高帝刘邦对待功臣还是相当仁义的。所谓的“刘邦大肆屠杀功臣”纯属谣言。

何谓功臣?司马迁早在2200多年前撰写《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时就下了定义,即“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从这个角度上看,凡是在功臣表中的都是功臣,而在汉高帝时期死于非命的,只有韩信、陈豨两个功臣,韩信当时是淮阴侯,陈豨当时是阳夏侯。至于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等,他们都不属于功臣的行列。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1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