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一百五十九、戏下分封简析

在这次分封中,西楚王项籍获得的利益最大。因为按照“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项籍是没有资格称王的。但是,他却挑动了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派人物,比如赵国的张耳、齐国的田安等,再伙同楚王心的大臣柱国共敖、当阳君黥布等人共同瓜分了天下。而项籍本人则从小小的鲁公直接跃升为地盘最大的西楚国国王!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项籍在戏下分封中获得了巨大好处,也留下了不少隐患。

这次分封有失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不遵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天下约定,把关中王刘邦改封到巴蜀之地,而刘邦正是搅乱戏下分封秩序的最有力者,并最终杀死了项籍;

第二,为人过于贪婪,原来梁地归属于魏王豹、楚地归属于楚王心,项籍把两个王迁徙到别地,而独占了梁地、楚地等九个郡,吃相太难看了;

第三,项籍没有把齐地势力最强大的田荣分封为王,而改封其他的田氏家族成员,因此田荣怨恨项籍,联合反项力量,专门和项籍死磕;

第四,分封张耳为王,却只封了前赵国将军陈馀为侯,陈馀因此怨恨项籍,与田荣联合,发动战争,破坏了项籍的分封秩序;

第五,因为燕将臧荼跟着自己救援赵国,然后入关,项籍于是分封臧荼为燕王,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迁到辽东地区为王,这是典型的无视上下尊卑秩序的做法;

然而,对于项籍而言,没有比这更有利的分封方案了。因为在此次分封中,他不仅打压了实力强劲的刘邦、章邯,让他们互相牵制,而且还恶心了齐相田荣,挑起了齐国内部的混乱,为自己进军齐国制造了借口。

似乎一切都在项籍的掌控中!

大风起兮云飞扬!好一场秦末龙卷风,卷起了十八个王,有大贵族、小贵族、旧贵族、新贵族、武将、文官、平民百姓、劳改犯等等。大风把他们抛向苍穹深处,谁本事大,谁才会安全着陆,笑到最后。

而历史证明,最终笑到最后的只有三个,分别为汉王刘邦、恒山王张耳、衡山王吴芮,而河南王申阳投降刘邦后下落不明,估计是隐居起来了吧。至于其他的14个王,最终都是不得善终啊。

一百六十、“汉”的来源

公元前206年2月,当刘邦听到自己最终被改封汉王时,并且三个秦国的叛将居然成为了关中三王,横亘在汉国的北方;东边则是西楚国以及“二楚国”临江国。自己如果真的回到汉中,以后哪有出头之日!

他双眉紧锁,眼神突然变得犀利,猛地拔出佩剑,狂吼道,项籍竖子,而公要和你拼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一看情形不对,急忙劝说刘邦要保持冷静,冲动是魔鬼,我们现在实力还不如项籍。

连一向低调的萧何都出动了!作为刘邦的亲密伙伴,他从来没有见刘邦发这么大的脾气。都五十岁的人了,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这把年纪,气大伤身啊!

萧何用平静的语气,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吗?”

汉王十分诧异,说:“怎么就会死呢?”

萧何表情依然平静,说:“现在兵力不如别人,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俗语云‘天汉’,以汉配天,多么美好的称呼啊!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最终在万乘诸侯国之上伸展志向者,是商汤和武王啊。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人民,招致贤士,收拢利用巴蜀的财力,回师还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

注意,此时萧何给刘邦的建议是北上平定三秦。

汉王被萧何的乐观情绪感染,只淡淡地回答了一个字“善”。他忽然想起老子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是啊!人应该向水学习。世间最有力量的莫过于水,因为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不会强硬地与万物相争,如此谦虚,能随时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内心强大的人,像水一样渊博而沉静,总是选择在最合时宜时采取行动,做事从来不违背大自然的道,因此不会招致怨恨,赢得万物所向。

他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言必行,行必果;他处事严谨周密,总是有条不紊。这才有修养的人!

泰山轰然崩塌于前方,而形色不变;麋鹿遽然出现在左右,而眼睛不眨。他相信自己强大的内心,可以战胜眼前的一切困难。

从此以后,“汉”这个表示地名的普通象形字将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一个族群挺立千秋万载的符号。

汉,将带给他的子民信心、安宁和荣耀!

一百六十一、阳夏侯陈豨

刘邦成为汉王后,陆续分封了五位列侯,分别为建成侯曹参、威武侯周勃、临武侯樊哙、阳夏侯陈豨、蒯成侯周緤。由于史料的匮乏,后两位第一次封侯时的侯名已经无法得知,因此,此处采用刘邦称帝后改封的侯名代替。

以上是刘邦成为汉王后,第一批分封为侯的人,至少表明上述五人在刘邦心目中当时的地位十分重要。前三人的知名度很高,后两人则相对默默无名了。此处详细谈一下陈豨。

陈豨这个人比较特别。因为他后来反叛被灭,导致其记录在档的战绩也被汉政府涂改、删除,以至于司马迁在提到陈豨时,感叹“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但是,根据功臣表中的记载,陈豨是比较早封侯的一批人。由此可知,其在汉军初期地位之重要。

根据司马迁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这是司马迁直接摘录最原始的汉宫档案记载,当他后来为陈豨撰写传记时,显然是忘了这段枯燥的记载,因此才有“不知始所以得从”的感叹。

陈豨参加革命的时间是“前元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九月”,刘邦在沛县起兵。通常认为,刘邦起兵之前的地点在砀郡的东部,即芒砀山周围。但是,根据东汉官员荀悦的《汉纪》记载“是时沛公在外黄,兵众数百人”,刘邦起兵前,即公元前209年9月以前,应该在砀郡的外黄县。外黄县和宛眗县刚好相邻,估计陈豨就在这个时候结识了刘邦,然后认刘邦为老大。此时的陈豨有五百人的部队,估计也是山野湖泽的盗贼,和东北方不远处的巨野泽彭越一样。

刘、陈二人很投缘,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偶像,那就是信陵君公子无忌。

刘邦急着赶回沛县起兵,人越多,行动越慢,因此陈豨没有跟着刘邦回沛县,而是单独率军作战。

如果想象力丰富一些,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猜想:

秦二世元年七月,戍卒陈胜在四川郡蕲县起兵,天下大乱。四川郡沛县人刘邦看天下形势大乱,准备跟随老大哥张耳起事。因为张耳在国际社会上反秦的名声非常响亮,而外黄正是张耳妻子的家乡。但此时,张耳已经和小弟陈馀去淮阳郡的陈县担任看门保安去了。然而,刘邦对此并不知情。因此,他带着一群小弟从芒砀山跑到外黄县,结果没找到张耳。可能在外黄县,也可能在外黄县返回芒砀山的路上,他碰到了连襟樊哙,得知了沛县萧何、曹参等人想要请自己回去起兵的消息。此时,宛眗人陈豨已经认刘邦为老大,只不过这位小弟个性强,喜欢率领军队独立作战。

至于蒯成侯周緤,他以舍人的身份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也属于元老级别的人物。但是,在以后的战役中,周緤的战功逐渐落后于灌婴、靳歙、傅宽等晚加入革命的人。后来,周緤在功臣表中排名第21位。蒯成侯周緤的位置类似于今天的汪东兴。

陈豨、周緤等人的故事,下文还会详细提到。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