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齐襄公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说:“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西汉学者公羊寿在《春秋公羊传》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再后来,大汉国第四代领导核心汉武帝读到《春秋公羊传》时,说:”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其中,“大”就是“表扬”的意思。于是,他决定北伐匈奴,因为他的曾祖父汉高帝曾经在平城战役中吃过匈奴的亏。
如今,项籍终于成功地为祖父项燕报了仇。至于季父项梁的死,他深信,楚军会很快击败章邯,然后用章邯的头颅为项梁祭祀。
王离战败被俘后,史书并未交待他的结局,估计是被项籍杀死了。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章邯投降后能被项籍封为雍王而王离就被杀死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章邯是有条件投降,而王离是无条件投降。
早在秦始皇时期,王离就已经成为了军界名人,被封为武城侯。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与议於海上。”也就是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了安抚东方百姓,东巡到齐地,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那一年,刘邦37岁,担任四川郡沛县泗水亭长;而项籍13岁,正跟着季父项梁四处逃命。
王离之所以排在父亲王贲前面,可能是代表着祖父王翦。王翦和王贲同时立下了战功,但王翦年纪太大,或许在当时已经病重,因此他派遣孙子王离顶替自己跟随皇帝巡游。不论真相如何,这至少表明王离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是国家重要人物了。而章邯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
章邯第一次率兵时,职务是掌管皇帝小金库的少府,位于九卿之末。估计章邯是秦始皇留给儿子胡亥的大臣。秦始皇看人用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但是,章邯却没有在兼并六国的战役中出现过,大概是因为他当时资历浅、年纪轻,而且当时的王翦、蒙恬、李信等名将还没有退休。还有一种可能,章邯属于文官阶层,和王翦等人不一个系统。
秦始皇病死后,秦胡亥即位,诛杀了属于太子党派系的蒙恬,副将王离接管了北方用以防御匈奴的长城军团。章邯在齐地东阿县的惨败让咸阳意识到必须加派援兵,才能尽快剿灭各地盗贼,于是王离被调往关东战场平叛,同时配合章邯作战。
那么问题来了,大名鼎鼎的武城侯王离与半道出家的军人章邯配合得怎么样呢?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两人的合作情况。但是,从巨鹿之战的结果可以看出来,两人配合得非常差劲,以至于被反秦联盟各个击破,导致秦军大败。或许,两人有瑜亮情结吧。
一百一十一、重要的12月
公元前208年12月,砀郡长刘邦引兵返回到栗县。栗县位于砀郡,是刘邦的根据地。在这里,刘邦遇到了刚武侯,然后兼并了他的四千余人军队,继续向北行军。
此时,魏王豹也派遣军队从西边的河东郡救援赵国。魏军在赶到赵国前,意外地与刘邦的楚军相遇了。两军当即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进攻秦军。
魏军的代表人物有将军皇欣、申徒武满。申徒相当于丞相,不知何故,魏王豹把丞相改成了申徒。原因大概是魏国复国后的第一任丞相周市战败而死,显得不吉利,因此才改得名称吧。从魏军主将的职务可以看出,魏王豹非常重视此次的援赵行动,他自己留守魏都,把国家的二、三号人物都派去了前线。
楚魏联军向秦军发动进攻,打败了秦军。《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与秦军战,破之。”
至于联军进攻的是哪里的秦军,史书却没有留下记载,我们只能期待以后的考古发现来还原这段历史了。
不过,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关于楚军刘邦部的战役记载,12月份的战役就此一场,然后是空白的1月份,之后,到了2月份,刘邦才从砀郡北部向南攻打昌邑县。也就是说,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刘邦的军队都在砀郡以北的东郡作战。从东郡向北渡过黄河后,就是秦军章邯部。
对于秦军章邯部而言,一方面要时刻防备黄河以南实力强悍的楚军刘邦部,防止其渡河作战;另一方面还得抵御兵多将广的援赵楚军主力,以保证巨鹿城下秦军王离部的粮草供应。也就是说,楚军的凛冽攻势使章邯处于两线作战的境界,这或许就是楚军主力渡河救援钜鹿城而没有遭到秦军章邯部强烈进攻的原因吧。
此处又出现了三个人物,分别是刚武侯、皇欣、武满。
其中,学者们大多认为,“刚武侯”就是功臣表中排名第13的棘蒲刚侯陈武。早在秦二世元年时,年轻人陈武就带领2500人在薛郡的薛县起兵,之后,又参与了东阿战役。考虑到刘邦在秦二世二年前三个月的作战轨迹,刘邦肯定与陈武打过交道,后来他们又在东阿城下共同攻打过章邯。然而,陈武此人的独立性较强,既不属于齐军,也没有记载表明其属于楚军。一直到秦二世三年,陈武的军队规模才发展到了四千多人。但是,他在群雄四起的秦末却依然默默无名。于是,陈武同志选择向大组织靠拢。根据以前的经历,他选择了名声最好的砀郡长武安侯刘邦。关于陈武的事迹,下文在灭齐战役时还会提到。
至于皇欣、武满,史书中只留下了两个人的氏名,估计是属于龙套一样的角色吧。
这个月,诸侯联军在钜鹿城下终于打败了秦军王离部。当消息传到黄河以南时,我们相信,砀郡长刘邦也会长吁一口气。
一百一十二、交情的破灭
公元前208年12月,钜鹿城终于重见天日了。赵王歇和丞相张耳骑马冲出城门,首先向诸侯联军表示了感谢。然后,张总理怒气冲冲地去和陈馀见面。
一看到陈馀,张耳就恼怒地责备道:“赵王在城内度日如年,贤弟为什么不派兵救援钜鹿城?张黡、陈泽等人又在哪里?”
陈馀觉得十分委屈,强压怒火,解释道:“张黡、陈泽以同归于尽责备臣,臣派他们带领五千人马先尝试着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无人幸免。”
正在气头上的张耳没有相信陈馀的解释,认为陈馀杀了他们,多次追问陈馀他们的下落。
陈馀发飙了,愤怒地说:“没想到君对臣的怨恨是如此之深啊!难道以为臣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职位吗?”
陈馀便解下印信,推给张耳。张耳没料到陈馀会发这么大的火,感到十分惊愕,不肯接受。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陈馀起身离席,上厕所去了。
好尴尬啊!小弟当着众人的面跟老大闹翻了,到哪里找台阶下呢?
这时,有一个门客劝张耳说:“臣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今,陈将军把印信交给君,君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收它!”
张耳感到十分纠结,毕竟当初两人虽名为兄弟,却亲如父子。如今自己一冲动,很可能错怪了陈馀。这种矛盾该如何化解呢?索性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于是他佩带了陈馀的将军印,接收了他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