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其次是魏军。魏军的主力正在临济城与秦军死磕。面对章邯这样的名将,魏军总指挥周市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他派遣了很多使者前往赵国、齐国、楚国、燕国求救。至于从刘邦手中抢夺的丰邑城,目前城内秩序良好。魏军已经停止了扩张地盘的想法,专心致志地抵抗秦军。

再次是楚军。自从陈胜死后,楚国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逐渐恢复了秩序。第二任楚王景驹基本上不当家,主持全面工作的是大司马兼上将军秦嘉。但是,这一任领导班子似乎没有多少号召力,影响了太小了,东南方向的项梁集团根本不买账。楚军能征善战的将领屈指可数。目前,楚国基本上依靠刘邦集团与强大的秦军对峙。

最后是刘邦集团。自从丰邑城失陷后,刘邦一直想找一个强大的靠山,然后借兵夺回丰邑城。但是,他实在太忙了!秦军从西南方向朝楚国和自己的根据地逼近,因此,他只能先放下丰邑城而与秦军死磕。秦嘉这个人也太狡猾了,对借兵攻打丰邑的事情闭口不提,总是强调“安内必先攘外”,毕竟魏军也是反秦武装,等消灭了秦军后,哥几个坐在一起,喝杯酒套套感情,丰邑说不准就会和平解放呢。

至于北方的赵国,距离中原主战场有些远,而且刚经历过李良政变,正在稳定统治秩序。而东方新崛起的项梁集团,主帅项梁正在整顿军队,同时对西边的乱局虎视眈眈。

国际局势,不容乐观啊!

六十七、项梁的善意

秦嘉很满意刘邦刘邦在攻砀战役中的表现,因此决定给刘邦压压担子,让其尽快成长为楚国的社稷之臣。于是,他和刘邦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秦嘉在谈话中表示,只要刘邦解决掉彭城东南方向的敌人,他以后就是楚国的三号人物了!

在得到秦嘉的亲口许诺后,刘邦向下邳县进军。此时的张良无依无靠,于是选择了跟在刘邦左右,刘邦任命他为“厩将”,即负责掌管军马的官职,和孙悟空同志的弼马温职责相似。只不过,孙悟空此时已经辞去公职,回花果山创业去了。

十年前的张将军还是一个对新政府极度不满的官二代,因为秦始皇灭了韩国,张良的富贵生活一去不复返。于是,张良花重金雇下一名杀手,在三川郡博浪沙对秦始皇搞了一次恐怖袭击。袭击失败后,秦始皇大索天下十日,张良向东流窜到东海郡下邳县,隐氏埋名,成功逃脱了政府的搜查,侥幸捡了一条命。秦末大乱时,张良又不安分了,听说秦嘉在留县,便希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捞取一份富贵。

这是张良第一次从军,因此他格外兴奋,不停地向他新结交的这位小弟讲解兵法。刘邦也很有耐性,任凭张良在耳畔胡吹海侃,丝毫不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

这位未经历战争的张将军滔滔不绝地向久经战阵的沛公谈论兵法。据张将军亲**代,他谈论的兵法是周代初年辅佐文王的太公望所撰写。《太公兵法》成书后,只对周王室限量发售,而不对外批量出售。张良的祖父从韩王那里得到了该书,至于韩王是从哪里得到该书则不确定了。然而,韩国还是灭亡了,如果说和张良的祖父以及父亲一点关系没有,鬼都不信。

出人意料的是,被秦嘉给予厚望的刘邦只清理了彭城县到下邳县之间反对楚国的敌对势力,并没有越过下邳县而向东进攻。

原因很简单,因为下邳县驻扎着庞大的项梁集团!

项梁集团兵精将勇,实力雄厚,军队规模差不多有十万人,而刘邦的家底只有九千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任凭你用遍《孙子兵法》以及三十六计等中外所有兵书中的计策,只要对方不犯下愚蠢的错误,你就是无可奈何。

刘邦可不想为了秦嘉而与项梁死磕,那可是自取灭亡啊!他忽然间觉得自己被秦嘉耍了,自己这么辛苦地东征西讨,秦嘉还是没有借给自己军队,反而把自己当成枪使。

与实力强大的项梁联合,而与秦嘉划清界限!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每个人都会很现实地看待问题,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刘邦的行为并非背叛,因为他没有与秦嘉集团建立君臣关系,仅仅是有过一两次军事合作而已。

刘邦打定主意后,便派遣使者去和项梁沟通。

在项梁面前,使者首先表达了沛公的善意,军队只是负责为秦嘉扫除彭城周围的敌对势力,并无意冒犯下邳县,然后大力赞扬了项梁在清楚吴越地区秦军势力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表达了沛公对项梁的仰慕之情,最后希望双方能够坐在一起,进行一次深入而坦诚的沟通,为反秦大业的早日完成而共同努力奋斗。

使者很快返回到刘邦军中,并转述了项梁的要求,项梁希望沛公要看清局势,要站在真正反秦的一方,不要被某些人的虚假承诺所欺骗。

刘邦立刻明白了项梁的意图,于是带领军队返回了自己的根据地沛县。

六十八、张良和项籍

至于张良在这一系列战斗中的作用,不清楚,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有张良的话,不见得多好;没有张良的话,刘邦的世界依然继续着。

一百多年后,司马迁在描述刘邦和张良首次合作的情形时,记载如下:

张良经常以《太公兵法》和沛公聊天,沛公十分欢喜,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给其他人说时,别人都不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生的军事奇才。”

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诸君研究这段历史时,首先要摒弃掉头脑中那些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让司马迁总结的“汉初三杰”这个概念干扰自己的判断,然后再遵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试着以刘邦或者其他人的视角去审慎地看待这段历史,最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而不是一提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脑子中就蹦出那种很厉害、高大上、伟岸的形象,仿佛他们一登场,就拥有超能力,可以替刘邦搞定一切问题。

对于张良这个时候在刘邦心中的印象,充其量是个参谋型的人才,而张良的身世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好夸赞的。如果其祖父、父亲真得那么厉害,韩国为什么灭亡了呢?肯定有人会狡辩道,不是韩国的领导层无能,而是秦国的决策班子太狡猾。如此,张良祖父及父亲立刻摆脱了昏庸误国的行为,张良的形象也马上高大起来。

秦末风云人物中,张良和项籍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最为相似,他们的长辈都是国家的高级领导。不同的是,张良的祖父、父亲是文官,项籍的祖父、父亲是武将。由于张良的岁数比项籍年长二十多岁,基本上相隔了一代人,当韩国灭亡时,张良会以相对成熟的心态看待国破家亡这种巨大的人生变化,然后以恐怖袭击的方式狠狠地恶心了秦始皇一次。而项籍则不同了,楚国灭亡时,他正值童年时期,家族的衰败、国家的灭亡给其心灵留下了的不可愈合的伤害,最终导致他习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