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4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水平所限,这一节可能写不好。但是,笔者认为,增加这一节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前文的分析,涉及到太多的政治斗争,涉及到太多的阴谋阳谋,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西游记仅仅是一部讲述虚伪政治斗争的糟粕之书。天庭与佛教政治势力的激烈斗争固然精彩,但是打来打去,都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兴衰荣辱,都是镜花水月,可谓是“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有什么意义呢?在此,本文认为,西游记并不是这样的。这样一部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伟大文学作品,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有着浓厚的哲学情结。因此,本文必须增加对《心经》的这一节专项分析。这一节分析的目的在于拔高,致力于将本文对西游记的分析从脑残粉的层面提升到哲学的层面。

前文的分析似乎对佛教政治势力的批评与讽刺较多,似乎把西游记分析成了一部虽然不崇道但是抑佛的文学作品。其实不是这样的,本文再次声明,西游记既不崇佛抑道,也不崇道抑佛,西游记既不崇佛,也不崇道,西游记既不抑佛,也不抑道。前文之所以会对佛教诸神的批评较多,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普遍观点认为西游记是崇佛抑道的,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本文难免对西游记中佛教诸神的批评多了一些。而且,本文的分析认为,西游记的斗争中,佛教政治势力是失败的一方,对其失败的过程与原因进行剖析的比较多,难免会掺杂进去一些“成王败寇”的思想成分,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对佛教的批评相对比较多一些。

西游记中虽然对佛教诸神有较多的讽刺,但西游记并不鄙视佛教宗教理论,而且对佛教的部分哲学层面的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作为一部古代的作品,西游记中洋溢着人性的光辉,但是很难总结出一条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呼应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没有办法用用一句“西游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吧啦吧啦吧啦”来高屋建瓴的概括西游记全书。

但是,这并不代表西游记没有核心三观。西游记有核心三观,西游记中包含着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那这种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是什么呢?是来自于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是,本文还是需要额外再声明一下,西游记对《心经》的认识仅仅是脱胎于佛教而已,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远远超越佛教。

前文说过,《心经》是由浮屠山的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也多次探讨和研究《心经》,《心经》是西天取经所团队收获的唯一真经。如来口口声声说,他有三藏真经,能够指导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唐僧师徒千辛万苦求取的也是这些三藏真经。但是,三藏真经是什么呢?三藏真经包罗万象,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也就是说,三藏真经无非就是一部纸质版的百度百科而已。三藏真经无非就是谈天说地度鬼,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作用,也没有在人世间大显身手的光辉事迹。三藏真经唯一的一次登台亮相就是众比丘在舍卫国赵长者家诵读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换回来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仅此而已。

但是《心经》不同,《心经》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是西天取经路上取到的真经。《心经》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本文作者从小就会背诵《心经》,但本文分析的是西游记,无意对《心经》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只分析西游记中人物对《心经》的学习过程与心得,进而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西游记》中蕴含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因此,本文对《心经》的分析,并不是对佛教《心经》的分析,而是对西游记中《心经》的分析,也就是说,分析的是一个三教合一的年代中的知识分子对《心经》的观点,超越佛教范畴。

在平顶山下,孙悟空和唐僧对《心经》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其中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学习的心得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在黑水河,孙悟空和唐僧再一次讨论了《心经》,着重讨论了其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学习心得是:祛褪六贼,功到自然成。

在隐雾山,孙悟空和唐僧再一次讨论了《心经》,孙悟空总结了四句佛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最后的学习心得是: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学习的效果是,师徒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在天竺国,孙悟空和唐僧又一次讨论了《心经》,此次讨论玄机重重,禅机处处,对《心经》有了真解,这是一路上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之后的觉悟,是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这个觉悟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早早的就取到了《心经》,然后一路学习,一路实践,最终将《心经》融入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修行之中。唐僧师徒一路取经的过程实际就是一路学习《心经》的过程,西天取经就是追求“空”的真谛,西天取经就是悟“空”。

色、受、想、行、识,是为五蕴,大致可以理解一切为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这些意识与存在都与“空”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空”就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背后的统一规律,而不是虚空,《心经》把这种规律叫做“空”,仅仅是个名字而已,如果不叫“空”,而把它叫做“道”、“理”等等,都无所谓。“空”真实的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与主观意识之中,而且“空”可以从客观存在、主观意识、社会形态、人生际遇之中被抽象出来。认识到“空”这个哲学规律,就可以脱离苦集灭道。“空”是可以被认知的(菩萨可以认知空),也是可以被应用的(佛可以运用空),只要努力求索,就可以认知和应用“空”这一伟大规律。

“空”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西游记也没有明说。怎样悟“空”?不知道,西游记也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标准答案。但西游记还是或多或少的给了一些暗示,这些暗示都是唯心主义的,这些暗示就在孙悟空和唐僧探讨《心经》的言行举止之中。西游记中暴露了神仙社会、人间社会的种种斗争与种种不公平,孙悟空与唐僧身处其中,无力改变,只能逐步与现实妥协,于是逐步滑向唯心主义的方向,进而无法科学的认知“空”,从而认为“空”就是一种纯粹无私的、高尚的个人心理状态,悟“空”的途经就是矢志不渝的修心。孙悟空与唐僧最后在天竺国对《心经》的探讨,正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对《心经》做出了诠释,“空”就是良心,认识“空”的唯一方法就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不须放屁,不须坐而论道,不须夸夸其谈,只要不畏艰辛的下苦功夫,就能够悟“空”。

最终唐僧从唯心主义出发,深刻理解了《心经》,打开门户,大彻大悟,写了一篇佛偈: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这篇佛偈是唯心主义的,但不是没有价值的,虽然是唯心主义,但也给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当然,现代的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说不定能够对“空”和“悟空”有更加科学的认识。

总之,西游记通过《心经》向人们传递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信念,作为媒介的《心经》脱胎于佛教,但超越了佛教范畴,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西游记——天庭中兴》小说在线阅读_第1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豹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游记——天庭中兴第1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