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孙悟空与唐僧的成长与收获
取经过程轰轰烈烈,大批的三界众生卷入其中,一路上刀光剑影,九死一生。那么参与取经的主角们都获得了什么呢?本文对孙悟空和唐僧两位主角的成长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点评。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的成长,就请读者朋友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吧。
西天取经一路走下来,孙悟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是最丰富多彩的。在行程方面,孙悟空从两界山走到西天,全程十万八千里的路途中,除去长安到两界山的五千里,以及白虎岭到宝象国的路程孙悟空参与了近十万里。但是,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出于各种原因,去过了很多很多地方,上至三十三天之外的离恨天,下至幽冥界,东至东极妙严宫和花果山,西至西天大雷音寺,南至南海普陀岛。在一路上,他总共去过天庭十五次,总共去过西天三次,总共去过南海普陀岛七次,总共去过东海龙宫一次,去过西海龙宫两次,去过十洲三岛一次,回过花果山两次,去过幽冥界两次,去过中国三次,可谓风风火火,风尘仆仆。
这一路下来,孙悟空的心理素质成熟了很多。在刚从五行山下出来的时候,孙悟空性格轻浮暴躁,自尊心过分的强,但一路下来,孙悟空逐渐变得圆滑、稳重。以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队伍为例进行对比。一路上,孙悟空被唐僧气走过三次。第一次,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山贼,唐僧只絮絮叨叨的说了几句话,孙悟空就怒不可遏,丢下一句“老孙去也”,就走了。第二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唐僧赶了三次才把孙悟空赶走,而且孙悟空过程中不断努力争取唐僧留下自己,甚至甘愿忍受紧箍咒,最后还向沙僧进行了充分的工作交接。第三次,孙悟空又打死了山贼,当时师徒的矛盾已经累积到了极限,唐僧前后念了三十几遍紧箍咒,孙悟空依然要争取唐僧回心转意,最后无奈来到了南海,眼泪决堤,放声大哭。通过比较这三次不愉快事件中孙悟空的表现,可以看出孙悟空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成熟与进步,一开始孙悟空是幼稚的,后来的孙悟空是勉强的、不纯粹的,最后的孙悟空是成熟、负责任、有自我牺牲精神并付出了真心的。
除了性格上的收敛与成熟,孙悟空在佛学理论上也有巨大的进步与飞跃。孙悟空本身就有慧根,而且曾经长期跟随菩提祖师学习各种流派的思想理论,颇有根基。当年,菩提祖师之所以会传授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正是看中了孙悟空的慧根。那一天,菩提祖师开坛讲经,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教配合,相互印证,座下众多弟子门生,唯有孙悟空一人听懂了,孙悟空听到妙音处,喜不自胜,忍不住做踊跃之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看到此情此景,菩提祖师当即决定教授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所以,孙悟空本身是精通佛学理论的。但是唐僧师徒万里迢迢西天取经,途中他们并没有机会研读小乘佛教经书,取到真经后也没有机会去看,他们取到的最大的真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收伏猪八戒之后,在浮屠山由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一路上,孙悟空与唐僧多次探讨心经。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次是在平顶山和天竺国,在平顶山,他们两个第一次探讨《心经》,在天竺国,他们两个最后一次探讨《心经》。
在平顶山,唐僧害怕前面的高山有虎狼,孙悟空说:“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唐僧用一首诗来回答说:“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孙悟空回答:“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唐僧闻言,只得乐以忘忧。这段对话,还只是停留在对《心经》进行简单的字面解读和引用,机械的搬用《心经》的理论来生硬的指导生活,类似于中学生写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做论据。水平比较有限。
在天竺国,唐僧又在发牢骚,孙悟空说:“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唐僧说:“《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日不念,哪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唐僧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孙悟空说:“我解得,我解得。”然后师徒俩就再不做声,长久的沉默。这把猪八戒和沙僧笑翻了。猪八戒讽刺孙悟空在故弄玄虚,在装逼,沙僧讽刺孙悟空在故意讲冷笑话逗师父开心。但唐僧却说:“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这次对话,玄机重重,禅机处处,已经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孙悟空在佛学方面的造诣已经无可限量了。
这是孙悟空一路上所收获的最大成就,他已经无愧于佛这个职称了。
当然,孙悟空在斗争艺术上,在人脉上都有很多很多的进步与收获,前面的分析已经充分说明了,不必再赘述。
另一个主角,唐僧,这一路走下来,他的付出与收获不亚于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