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言志。”分析唐僧的诗,也可以判断唐僧的内心世界。
在荆棘岭唐僧参与了两首诗歌的创作。第一首曰:“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好句漫裁抟锦绣,佳文不点唾奇珍。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其中,首联第一句和尾联两句,是唐僧创作的,其余五句是劲节十八公等四个妖怪创作的。借用十八公的话,“好个吟怀潇洒满腔春”!另外,唐僧独立创作了一首诗,诗曰:“杖锡西来拜法王,愿求妙典远传扬。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莲蕊香。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修成玉象庄严体,极乐门前是道场。”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唐僧信仰佛教,但是本质还是一个剃度出家的典型的封建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第二首诗,表面上像是在谈论自己虔诚的佛教信仰,但是实际上诗中根本没有一点禅机。什么才是虔诚的佛教徒所做的诗,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打油诗,诗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还有一首,“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比较着感受一下,唐僧的诗还有一点佛教的意境吗?没有,反而露骨的表现了唐僧自己积极进取、力求圆满完成任务、利国利民利己的雄心壮志,与边塞诗中表现的将士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并无本质不同,与文人诗中学子热切盼望考场夺魁的功利心也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唐僧是中国的佛教徒,他热爱的中国的佛教事业,他致力于发展中国的佛教事业,其根本目的是让佛教为中国服务,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因此,跟着唐僧和诗的松树精、柏树精、桧树精、竹子精和杏树精都准确的把握了唐僧诗歌中表达的功名利禄之心,均不甘落后的在自己的和诗中露骨的表达了自己所属物种的伟大历史人文渊源和种族优越感。
在天竺国,唐僧在永镇华夷阁目睹了天竺国翰林学士所创造的春夏秋冬四首诗,当场对景忘情,天竺国国王看出来了,认为唐僧必定是作诗高手,勒令唐僧当场和诗四首。唐僧的四首诗分别如下:
和《春景诗》曰:“日暖冰消大地钧,御园花卉又更新。和风膏雨民沾泽,海晏河清绝俗尘。”
和《夏景诗》曰:“斗指南方白昼迟,槐云榴火斗光辉。黄鹂紫燕啼宫柳,巧转双声入绛帏。”
和《秋景诗》曰:“香飘橘绿与橙黄,松柏青青喜降霜。篱菊半开攒锦绣,笙歌韵彻水云乡。”
和《冬景诗》曰:“瑞雪初晴气味寒,奇峰巧石玉团山。炉烧兽炭煨酥酪,袖手高歌倚翠栏。”
当时是春天,但唐僧写春夏秋冬都写的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感受一下其中的“和风膏雨”、“海晏河清”、“槐云榴火”、“黄鹂紫燕啼宫柳”、“巧转双声入绛帏”、“橘绿橙黄”、“松柏青青”、“攒锦绣”“笙歌”“水云乡”、“气味寒”“玉团山”、“袖手高歌倚翠栏”等藻饰,感受一下其中的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生机盎然与妙趣横生。这种诗是在西天大雷音寺修行的金蝉子能写得出来的吗?当然是只有在繁荣昌盛的中国成长的唐僧才能写的出来。
因此,综上所述,唐僧是一个热爱中国的和尚。唐僧取经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唐僧取经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和平与和谐,与如来没有任何关系。唐僧取经,他在乎的不是这个待取的经是如来的经还是弥勒的经,哪怕当时观音菩萨告诉他说这个经在太上老君那里,他一样会历尽千山万水想办法飞到三十三层离恨天上去。唐僧在乎的仅仅是这些经有助于中国的发展。
所以,对待取经,唐僧与如来从一开始就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如来以佛教为体,以中国为用;唐僧以中国为体,以佛教为用。二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唐僧知道自己是金蝉子转世,那也无所谓。这是佛教政治势力发起的西天取经项目最终失败的重大原因。他们太小瞧中国和中国人了。其实,更准确的说,如来和观音很重视中国,但是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如来如果真的足够重视中国,就不应该心怀叵测的发动取经项目,不应该是让一个佛教中人自东向西苦历千山万水来西天求取真经,而应该是如来本人带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亲自带着经书,自己苦历千山万水,突破天庭设置的重重险阻,自西向东把经书送到中国。所以,佛教政治势力对中国重视程度不够,也就是说,他们太小瞧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