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阿根廷也不是好惹的。从4月2日登陆马岛开始,10天内阿根廷往马岛上运了1.3万人的部队,并对马岛首府斯坦利港(StanleyHarbor,阿根廷称之为“阿根廷港”,ArgentinaHarbor)进行了重点部署。
眼看双方剑拔弩张,国际社会做了些和平的努力,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西班牙语,JavierPérezdeCuéllar)的和平斡旋没有奏效,秘鲁和瑞士分别代表阿根廷和英国进行的接洽也没有奏效。于是,跟这场仗有关的各个国家分别表态站队:
拉美国家一概支持阿根廷,除了跟阿根廷有领土争端的智利以外;西欧国家一概支持英国。至于美国,处境就有些尴尬了:论地域,美国是美洲国家,应该支持阿根廷,但是论渊源,美国跟英国那可是本家亲戚,一番权衡之后,美国还是支持英国,并为英国提供了卫星情报信息。
4月12日,英国按计划完成了对马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封锁。随后展开了代号“小鹦鹉”的登陆作战(OperationParquet)。
小鹦鹉作战的指挥官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少校盖.薛利丹(GuySheridan)。经过前后4天的准备和作战,薛利丹在空军的支援下,在4月23日轻松收复南乔治亚岛,取得了马岛作战的第一个阶段性胜利。
随后,英国和阿根廷双方的空军齐齐出动,在马岛及周围海域的上空展开了大规模空战。
马岛上有三个机场,但是就算是最大的斯坦利港机场,跑道长度也不够战斗机起飞的,所以阿根廷的空军只好从本土起飞,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阿根廷空军的战斗力;类似地,英国的那两艘航空母舰上能起飞的军舰有限,大型轰炸机都是从英国本土起飞的,12520公里的往返距离要飞16个小时,空战和轰炸的效果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海战的情况就热闹多了。
5月2日下午3点57分,英国皇家海军的征服者号潜艇,在马岛附近海域,冲着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GeneralBelgrano)巡洋舰发射了3枚鱼雷。
这艘“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本来是1935年美国人造的“凤凰城”号,躲过了1941年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参加过整个的太平洋战争,1951年卖给了阿根廷,到了马岛战争这时候舰龄差不多47年了,是艘不折不扣的老爷舰。
至于英国海军打它的鱼雷呢?是1925年设计定型的,岁数比阿根廷的这艘巡洋舰还大。
3枚祖爷爷辈的鱼雷中的两枚击中了这艘爷爷辈的军舰,引发了大爆炸,累计造成323人丧生,占到了整个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人损失的差不多一半。4点24分,巡洋舰的舰长邦索(HectorBonzo)下令弃船。
随着“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被击沉,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彻底撕破了脸,其它国家的和平努力就此完全停止;同时,马岛战争的制海权也被英国人完全控制在了手里。
阿根廷人也不是好惹的:2天之后,阿根廷的3架“超级军旗”战斗机,用法国制造的“飞鱼”式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号,造成20死24伤。
跟英国鱼雷击沉阿根廷巡洋舰不一样,阿根廷导弹打沉英国驱逐舰这件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可是自从二战后期德国人开发出V-2火箭以来,导弹第一次在实战中取得击沉敌方战舰的战果。
阿根廷人乐坏人,总算取得了一个像样的战果;法国人乐坏了,倒霉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给他们的超级军旗战斗机和飞鱼导弹带来了滚滚订单;世界各国的军事评论家们也乐坏了——终于有话题可以让自己出书、上电视咯!
(217)
海空战打得差不多了,5月7日,英国通过了代号为“萨顿”的两栖登陆计划。
为了准备登陆,从5月11日到14日,英国特种部队的突击队员们摧毁了马岛外围的贝卜尔岛上的机场,可这个举动却被阿根廷军政府却误认为英国准备打一场消耗战,结果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贻误了战机。
5月20日,英军完成了突击登陆突击部队的集结。次日凌晨,英军对马岛展开了全面的登陆行动,当天上午10点一过,第一批2800名官兵和大批的装备、物资登陆成功。英军随即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阿根廷这才知道了英军的真实企图,从21日英军登陆当天开始,阿根廷就展开了大规模的空中反击,第一天就出动了各类飞机30多架70余架次。在随后的几天里,阿根廷空军先后击沉了英国的“热心”号护卫舰、“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输者”号大型运输船。
阿根廷的空军给英国的舰队带了了不小的损失,但是由于实力不足,再加上英军的猛烈还击,它没有起到阻止英军登陆的左右。英军在对方猛烈的空袭下,继续扩大登陆战果,到了25日晚上,登陆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预计第一批登陆的5000多人的部队和3.2万吨作战物资全部登上马岛,战争由此转移到了陆战阶段。
阿根廷陆军在斯坦利港外围设有三道防线,英军登陆部队计划从南北两路向斯坦利港发动钳形攻势,准备后援的第5旅登陆之后,向斯坦利港发起总攻。
5月29日,南路英军到达斯坦利港外围预定区域;次日,第5旅成功登陆;31日,北路英军也抵达预定区域;6月10日,第5旅进入总攻阵地。
6月11日黄昏,英军主力2个旅(第3第5旅)共8个营,向斯坦利港的阿根廷主阵地发起总攻。经过为期3天的激战,14日凌晨,英军突破了阿根廷军队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天下午,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斯少将向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摩尔少将投降,双方同意自格林威治时间当日19日起正式停火。与此同时,9800名阿根廷军人成为了英军的战俘。
随着6月19日,英国特混舰队夺取南桑德韦奇岛,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损失了258人,另有777人负伤,106人被俘;损失战斗机10架、直升机24架、另有5艘各类军舰和1艘民船被击沉;阿根廷方面,阵亡649人,负伤1086人,被俘11313人;损失战斗机75架、直升机25架、巡洋舰和潜艇各1艘,各类民船3艘。
单看损失,双方也差不多,但最终的战争结果可差得太远了——英国人打赢了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轻易赢得了1983年的大选;阿根廷方面就倒霉了,加尔铁里和他两个后继者的军政府丧权辱国、人心丧尽,没坚持到1984年元旦就下了台。
至于军事方面,由于这场仗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相对而言)势均力敌的海空战争,它就给全世界的军事评论家带了了饭碗。各国的评论家们喋喋不休地讨论导弹啊,登陆作战啊什么的话题,直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