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工业化还算比较成功的,农业就更惨了:由于拉丁美洲根深蒂固的大地产制,土地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1950年代,5%的拉美人口占有了80%的拉美土地。即使是到了到处革命的1960年代,仍然有1800万农民(相当于拉美农村人口总数的63%)一寸土地都没有,另外的550万人拥有的土地不够维持生存的;土地足够维生的有190万人,剩下的人土地过剩(就是说没有充分开垦),其中10万人拥有的土地远远超过平均水平。
土地分配不均衡,开垦率也就很低: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土地的开垦率只有10%,比如1960年的哥伦比亚,大地主占有了全国耕地的70&,却只开垦了6个百分点。
日期:2010-04-2722:45:33
(209)
这么一来,拉丁美洲农业结构畸形的毛病就改不了了:比如智利,1940年从农业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到了1955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全部进口额的25%,靠挖矿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有18%就消耗在了进口农产品上面。而到了1965年,整个拉美用来进口粮食花的钱,相当于全部进口额的20%。
农业产品单一化的情况也很严重:1960年,光是咖啡这一种产品,就占了哥伦比亚出口额的67%,萨尔瓦多的42%,巴西的41%,海地、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的30%以上,剩下的,除了大名鼎鼎的香蕉以外,蔗糖、可可、小麦、牛肉、羊肉和羊毛就囊括了拉美其余几乎全部的农产品出口额。
说到这里,大家都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拉美的这些诸如经济结构单一、土地兼并严重、缺乏启动资金、社会贫富悬殊等等的问题,是很难解决得了的。
到了1955年,情况终于开始起变化了——经过10年的复苏,西欧的经济有了起色,美国有精力关注拉美了。同时,随着冷战的深入,美国也必须要关注拉美,以防治苏联势力对自家后院的入侵。
1958年8月12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成立美洲开发银行,以帮助拉美各国经济发展;1960年7月11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设立社会进步信托基金,以改善拉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1960年,随着古巴加入苏联阵营,肯尼迪政府宣布成立“争取进步联盟”(西班牙语,alianzaparaprogreso),号召美洲各国团结起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拉美经济发展。肯尼迪宣布,争取进步联盟存在10年,10年间美洲各国承诺向拉美地区投资8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一家承担200个亿。
尽管我们都知道,美国搞这套把戏,根本目的是防止苏联势力侵入拉美,而不是为了拉美的繁荣富强,但是讲良心话,这三个举措还是大大地促进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
进入1970年代以后,拉美的经济形式进一步好转了,而且看上去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不到一年之内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13美元。欧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欧美不行了,石油出口国可有钱了。由于欧美经济衰退,手握着大把石油美元的欧佩克成员国没地方去投资;同样由于欧美经济衰退,急需资金的拉美各国没人来投资,于是,两方一拍即合,大量的石油美元涌入拉美。
不过,由于拉美的工农业基础太薄弱,一下子吸纳不了这么多的资金,于是,这些钱就进入了房地产领域和股市,形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一个词——“热钱(hotmoney)”
热钱带来了1970年代拉美经济的虚假繁荣,巴西的GDP年增长率竟然高到了11%,墨西哥也有6—8%,一时间,全世界经济专家齐声高呼“拉美奇迹到来啦!”
日期:2010-04-2821:28:47
(210)
不过,这个奇迹是建立在热钱的基础上的,所以又被称为“漂浮在石油美元上的奇迹”。拉美本身的经济基础没有这么快的增长,而且,由于政局不稳,很多资本家赚到钱之后,就将利润转到国外,而用新的贷款追加投资,这下一来,拉美经济增长的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根本就没有形成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拉美各国用热钱搞了一系列大型工程,比如巴西的伊泰普(Itaipu)水电站,委内瑞拉的古里(Guri)大坝,阿根廷巴拉圭交界的亚西雷塔(Yacyretá)水力发电大坝,和危地马拉的奇索伊(Chixoy)大坝等等。这些项目建设时间长,投资回报慢,财务风险也就特别大。
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波斯湾局势一下子变得很紧张。再加上1年后爆发的两伊战争,国际油价从1979年的15美元一桶涨到了1981年初的39美元一桶,第二次石油危机就此爆发了。
宏观经济是种极其复杂的东西——被股市套牢的诸位肯定深有感触。它的复杂性的一个表现就是,每当某种看似类似的现象重复发生的时候,大家的对策和事情的结果往往完全不一样。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走势就和第一次的完全不一样。
眼看石油危机再次爆发,美国立刻收缩银根(就是升高利率,从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流动资金,迫使经济发展放缓),伦敦方面立刻跟进。
拉丁美洲立刻发现,欧佩克的石油美元没了(欧佩克的钱都存进银行去了),欧美的市场需求减少了(欧美的钱也都进了银行),而平均利率从9%涨到了19%,自己还不起债了。
为了还债,拉美各国政府疯狂地借入短期高利贷,光1981年初的一个月,就从各种国际私人金融机构借入了40亿美元。
但是跟迫在眉睫的那么多债务相比,这些饮鸩止渴搞来的钱也是杯水车薪。没办法,到了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财长赫苏斯.席尔瓦.埃尔索格(JusúsSilvaHerzog)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墨西哥无力偿债——没钱了,真的没钱了;11月,巴西政府也宣布无力偿债。拉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这个债务危机来势汹汹:以墨西哥为例:1975年的墨西哥外债有145亿美元,1984年增长到850亿美元,1989年则达到了1100亿美元。与此同时,庞大的外债压力造成国内的物价飞涨:日常消费品价格在十年内增长15倍以上,而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率达到了45%。
墨西哥垮了,别的国家也没好到哪里去,纵观整个1980年代,拉美人均年收入逐年下降1.1%。到了1990年,整个拉美地区外债超过骇人听闻的4200亿美元,相当于数年的拉美各国收入总和,单利息支出一项,就相当于拉美每年出口总收入的40%以上。
也就是说,拉丁美洲的经济完蛋了。
日期:2010-04-2922:56:51
(211)
怎么搞成这样了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烟雨就得讲写学术性的东西了。
大家一定看得出来,烟雨在写这个作为通俗历史作品的《拉丁美洲五百年》时,一直尽量使用直白易懂的方式,避免搞得太艰涩。因此,现在烟雨也尽量把这些学术性的东西写得更通俗。
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国计民生过日子的实用科学。一般说来,人们把经济学分成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独的经济个体,比如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企业,应该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才对自己最有利。经过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的不断研究,到了1930年代,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厂商理论之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了,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就基本到头了,后来的一些进展只不过是些补充而已。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由于研究的对象太复杂,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流派,各有各的道理,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