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它的几个邻国一样,危地马拉也是长期被考迪罗和军政府统治着。1961年,危地马拉的两个民族主义军官,马科.安东尼奥.容.索萨(MarcoAntonioYonSosa)和路易斯.图西奥斯.利马(LuisTurciosLima)发动起义,成立游击队。危地马拉的内战也开始了。
危地马拉的内战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头5年。1966年,军政府大发善心,允许民主选举,结果民选总统胡里奥.塞萨尔.门德斯.蒙特内格罗(JulioCesarMendezMontenegro)上台。游击队认为国家的民主政治时代已经到来了,就暂停了活动。
没想到,军队趁这个机会大肆镇压游击队,到处搜索和捕杀游击队员,一时间,游击队的力量遭遇了重大损失。
1970年,军政府等门德斯刚干完第一个任期,就把他赶下了台。军人们再次走到台前,一下子又统治了16年。
游击队于是再次组织起来,1982年,各路游击队合兵一处,成立了“危地马拉民族革命联盟(URNG)”。军政府的反应既迅速又残忍,一年之间,军政府杀害了被怀疑和游击队有瓜葛的7.5万人,将440个村庄夷为平地。
1986年,民选总统比尼西奥.塞雷索(VinicioCerezo)上台。1990年,和谈开始,直到1996年达成和平协定。
自从1954年阿本斯总统被阿马斯推翻以来,萨尔瓦多30多年的内战造成了20万人被杀害,另有25万人逃离家园,前往墨西哥。
(请原谅,本段被烟雨写得又匆忙又消沉——面对这些小国如此漫长又如此惨重的内战,烟雨实在轻松、俏皮不起来了。)
日期:2010-04-2521:01:02
(207)
第四个国家是洪都拉斯。
跟前面三个国家相比,洪都拉斯的情况既好一些,又惨一些。
说它好一些,是因为这些年洪都拉斯没怎么打内战;说惨一些,是因为洪都拉斯没打内战的原因,是它太穷了,连内战都打不起。
洪都拉斯的每年人口增长率是3.5%,相应的婴儿死亡率则有11.8*%,两个数据都位居世界前茅。至于文盲率则有53%,90%的农村人口和66%的城市人口处于赤贫状态,这几个数据更是稳居世界前列。这么说吧,在西半球,洪都拉斯的经济状况仅仅强于海地,名列倒数第二。
洪都拉斯的军政府是在1964年上台的,一直统治到1982年。1983年尽管洪都拉斯恢复了文人政治,但国家又沦为了美军的军事基地——没办法,吃美国人的剩饭也比被饿死强吧?
看看中美洲的地图就会发现,洪都拉斯正好和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这三个打内战的国家都接壤,因此,这里就成了美军的基地。等到1992年前后,中美洲的混战告一段落的时候,美国人终于撤走了,留下了几百颗地雷,外加比地雷多得多的感染了艾滋病的洪都拉斯妓女。
呼,终于要说到哥斯达黎加了。说实话,烟雨从这章开始就盼着说哥斯达黎加,因为——跟中美洲其它的国家相比,哥斯达黎加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哥斯达黎加的奇迹在于,1948年哥斯达黎加结束了一次短暂的内战之后,总统何塞.菲格雷斯.费雷尔(JoséFigueresFerrer)宣布解散军队,并在次年将这件事写进了宪法,从此以后,哥斯达黎加就没有军队啦!
事实证明,没有了军队的哥斯达黎加,也没遭到任何国家的入侵,相反,因为没有了军队,也就没有了军政府,没有了游击队,没有了内战,以至于哥斯达黎加自豪地宣称“教员比军人多”。
常年以来,哥斯达黎加的经济发展位居中美洲前列,远远地把其他几个国家甩在了后面。2007年,这个小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除了香蕉和咖啡以外,甚至还出口电子元件。哥斯达黎加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非常发达,至于文体事业发展,烟雨就不多说了,大家上网查查中国国足和人家的历史对阵成绩就知道了。
一般来说,中美洲指的就是上面说过的这五个西班牙语国家。看到它们,恐怕有些朋友又会拿种族论来说事情了:“你看吧,这些国家都是拉丁民族的后裔为主,所以搞不好,你瞧瞧人家日耳曼人的美国和加拿大!”
烟雨是比较反感种族论的,现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冒出来了——伯利兹。
伯利兹本来是英国在中美洲的殖民地,1964年1月才在大英帝国管辖下实现了内部自治,1981年才正式独立。作为一个前英国的殖民地,这个小国是中美洲唯一一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境内的白人主要是英国人、荷兰人和瑞士人的后裔,按“道理”来说,这个小国应该富强得不像话吧?
事实上,伯利兹就算在中美洲都算穷的:2000年前后,这个小国的失业率(9.4%)在中美洲首屈一指,33.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年GDP增长率不过3%,吃饭主要靠砍树(伐木),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贫困问题。
中美洲的事情基本讲完了,做个小结吧:如果想从某个地区来看整个拉丁美洲的混乱、苦难和贫富不均的话,那这里就是最好的缩影,唉。
日期:2010-04-2621:05:23
四十九、失去的十年
(207)
讲完了考迪罗和革命者,革命者与反革命,也讲完了中美洲的一连串暴打之后,按照惯例,烟雨又要来讲一讲拉丁美洲的经济话题了。
所谓“失去的十年”指的是拉美的80年代,不过,烟雨在这一章会把时间拉得更长,只是因为这个词实在有名,所以拿来做了全章的标题。
前面的经济话题是谈到1929年的大萧条爆发以后,各国的考迪罗上台,用高压政治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用进口替代工业化和进口替代农业化逐步恢复和发展拉美的经济。
那就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说: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美国参战以后,为了保证自己在和德日法西斯作战的同时后院不起火,美国就跟拉美各国签署了一系列的战争时期保障协议,承诺向拉美各国提供必要的物资,开展能维持拉美各国经济的国际贸易。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在墨西哥查普尔特克举行的第八次美洲国家大会上,这个协议就终止了。
二战之后,西方世界的经济体系是美国主导的,主要就是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面向各国政府提供货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贷款的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IBRD,又叫世界银行,WorldBank);主持国际贸易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
虽然成立了这么多组织,但是一开始,它们跟拉美都没什么关系——作为拉美传统大债主的美国正在忙着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作为拉美传统大买主的西欧正穷得叮当响,买不起东西。
拉丁美洲各国没办法,只好把目光转向国内,大搞进口替代工业化和进口替代农业化,简单地说就是,自给自足,自力更生。
经过努力,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搞得还算不错:比如巴西,1939年的工业产值只占全国总产值的17.9%,1963年就上升到了35.3%,跟巴西处在同一水平的还有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不过,拉美的工业化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到了1960年代末,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这三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就占了整个拉美地区的80%,智利、哥伦比亚、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五个国家占了17%,剩下的12个拉美国家,工业产值加在一起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