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上中学那阵子,中国莫名其妙地流行起博尔赫斯来,但凡自认为有点品位的文学青年都抱着一套八卷本的博尔赫斯全集猛啃。出于附庸风雅的需要,烟雨也买了套三卷还是四卷的精编本看了一暑假。
当时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完全不知道这位老大要说什么——什么《曲径交叉的花园》,什么《圆形废墟》,还有什么《布隆迪的报告》都是莫名其妙的。甭说中心思想了,连情节是咋回事都搞不清楚。
其实这就是博尔赫斯最大的创作特色之一—他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艰难困苦,所有的素材几乎都来自图书馆里的第二手资料,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夸张的幻想,完全像是做梦时的呓语。
中学时代的烟雨对这位老大崇拜得不得了,模仿他老人家的笔调写了不少东西。在收获了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无数臭骂之后,烟雨终于明白,博尔赫斯属于小众文化,太小众了,他的作品跟现实之间的距离超过烟雨和他老人家之间的距离。
在文学方面改邪归正多年之后,博尔赫斯的文集早就被烟雨抛进了故纸堆。经历过一些人生波澜的烟雨终于明白,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发给了这位成天做梦的阿根廷大师,那除非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奖人都做梦去了。
再一位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
胡安.鲁尔福是记者和编辑,不是专职作家,一辈子的作品只有一部中篇、一个短篇集和几个电影剧本。但就是这么点著作,却让他成为了墨西哥,乃至于整个拉美的文学大师。
原因不是别的,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它就是由胡安.鲁尔福定型的。
日期:2010-04-1720:30:51
(200)
现在聊聊魔幻现实主义。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意思就是用魔幻包装的现实主义——听上去像废话。
实际上,这个概括挺精辟的:拉丁美洲积淀了无尽的曲折和苦难,所以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现实,揭露丑恶、控诉不公;同时,这种揭露和控诉又不是像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那样,一板一眼地讲故事,发议论——拉美作家打破叙事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打破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之间的界限,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去折射现实。透过那些夸张、离奇的描述,呈现的是拉丁美洲真真切切的现实。
胡安.鲁尔福1955年出版的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定鼎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讲的是在墨西哥农村,一个叫佩德罗.巴拉莫的穷孩子通过巧取豪夺一步步暴富,最后衰老死亡的故事。故事挺简单,但写作手法不简单,什么倒叙、插叙、比喻、夸张、时间倒错、死人说话……语文课本上写着的和没写的修辞手法和叙述方法全用上了,全书显得光怪陆离,不看它三五遍都搞不清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搞清楚了之后,就会发现,这本小说就是20世纪墨西哥农村的缩影。
这本书后来被拍成同名电影,黑白片,气氛比较诡异。
除了《佩德罗.巴拉莫》之外,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他的另一个作品,电影剧本《金鸡》(讲墨西哥农村的,不是吴君如演的那个)。这个故事比《佩德罗.巴拉莫》好懂得多,也充满了魔幻色彩,但展现的还是墨西哥农民周而复始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啊!
继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这批先驱之后,到了1960年代,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四大主将: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Cortázar,1914年8月26日到1984年2月12日),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Macías,1928年11月11日出生,健在),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1936年3月18日出生,健在)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出生,健在)陆续登场,真正的文学爆炸开始了。
先说说胡利奥.科塔萨尔。
科塔萨尔出生在比利时,四岁时从瑞士迁居布宜诺斯艾利斯。由于幼年体弱多病,科塔萨尔只好与书籍为伍,也就从小培养起了对文学的爱好。
科塔萨尔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他写的东西没有人看,所以早年主要以翻译为生,直到33岁之后才逐渐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
后来,随着古巴革命的爆发,科塔萨尔的政治倾向逐渐向左转,再加上他受博尔赫斯和爱伦坡这两个美洲鬼才作家的影响很大,就逐渐形成了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文笔优美的特点。
科塔萨尔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让他跻身“四大主将”之列的则是他在1963年出版的《跳房子》(“Rayuela”)。这本书很怪:作者介绍了两种读法:一是按传统顺序一章一章地读,一是按照作者提供的顺序在各章之间跳着读,最终形成死循环,《跳房子》也就成了博尔赫斯说的那种“永无休止的书”。
1984年,科塔萨尔死于白血病,享年70岁。
日期:2010-04-1822:33:35
(201)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第二员主将是卡洛斯.富恩特斯。
富恩特斯是墨西哥外交官的儿子,他从5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靠反映墨西哥历史的《最明净的地区》一举成名。
富恩特斯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一辈子围绕着跌宕起伏的墨西哥历史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是1962年发表的《阿尔特米奥.克鲁兹之死》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在墨西哥革命前后的人生变迁——作为革命的新贵,主人公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失去了爱情和友谊。
如果仅此而已,那这本书也就跟数不胜数的那些应景之作没有区别了。《阿尔特米奥.克鲁兹之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很新颖:打乱了时间的顺序,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叙述,展示的是主人公多层次、多角度的人生。
下面简单说一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巴尔加斯.略萨是秘鲁人,学生时代的专业是文学和法律,从事的主要职业包括记者、编辑、撰稿人和作家等等。
1963年,巴尔加斯.略萨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城市与狗》。这本书讲的是秘鲁首都利马一所军校里发生的故事,由于展示了军校里太多不道德,甚至是残酷的内幕,小说出版之后就被秘鲁政府列为禁书。《城市与狗》的主线是各个人物大量的独白和回忆,线索复杂交织,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除了这本书以外,他在1965年完成的《绿房子》、1973年完成的《庞达隆上尉和劳军女郎》,和1977年完成的《胡莉萨姨妈和作家》,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顺便说一句,在秘鲁的军政府倒台以后,巴尔加斯.略萨一度从政,在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输给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藤森谦也。
烟雨前面说的这三大主将,大家记不住也就算了,但最后这一位一定要记住,否则实在说不过去,他就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主将中的主将,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烟雨心目中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记者出身,1940年代开始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豆腐块。196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百年孤独》,就此蜚声全球,跻身世界级大师之列。这本《百年孤独》,也和1962年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兹之死》,1963年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和1963年巴尔加斯.略萨的《城市与狗》,并称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