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个“巴西奇迹”的确称得上是个“奇迹”——它的特点是,“增长而不发展”——经济增长,但财富日益向高收入阶层集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到了1974年,巴西国民收入的75%归10%的富有阶层所有,最贫穷的那50%的人口只占有全部收入的10%。

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当然跟军人们确立的分配制度分不开。一个例子就是,当时巴西的所得税实施的是递减税率——赚得越多,缴税的比例越少,一来二去,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所以烟雨才说那个年代是“反革命的年代”。

跟巴西类似,阿根廷的军人在1966年上台,1973年,贝隆返回国内,凭借着他巨大的个人威望赶走了军人。1974年4月,贝隆病故,他那个夜总会舞女出身的第三任夫人根本掌管不了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再加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的严重经济困难,军人们再次上台了。

1976年3月29日,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RafaélVidela)将军发动政变,把伊莎贝尔.贝隆赶下台,开始了阿根廷新一轮的军人专政。1981年3月,罗伯托.爱德华多.比奧拉.普雷维迪尼(RobertoEduardoViolaPrevedini)继任,同年12月,经过卡洛斯.阿尔韦托.拉科斯特(CarlosAlbertoLacoste)将军的短暂过度之后,列奥波尔多.福图纳托.加尔铁里.卡斯特利(LeopoldoFortunatoGaltieriCastelli)将军开始统治阿根廷16个月,然后是当政一个月的阿尔弗雷多.奥斯卡.圣琼(AlfredoOscarSaint-Jean)和当政半年的雷纳尔多.比尼奥内(ReynaldoBenitoAntonioBignoneRamayón)。

跟巴西那些军人总统相比,阿根廷这帮哥们厉害多了。他们解散了国会和最高法院,逮捕和杀死了反对者和疑似反对者1—3万人(没有确切数据),尸首不是从飞机上扔下去了,就是丢进了万人坑。这个过程被老百姓愤怒地称为“肮脏的战争(英语,DirtyWar)”

军人们掌握着所有的媒体,又销毁了一切证据了,所以很多反对者只能被登记成“下落不明”,为此阿根廷还发明了一个新词“desaparacido(烟雨翻译成“被失踪)”。

1982年,为了寻找被消失的亲人,一些可怜的阿根廷老太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5月广场前发起了每周一次的游行抗议,这些人被称为“5月广场的母亲(西班牙语,MadresdelaPlazadeMayo)”。照理说,这些手无寸铁的老太太能对军政府有什么威胁啊,但令人发指的是,军政府竟然把为首的一些老太太也给“被失踪”了。

阿根廷的军政府尽管可恨,但跟安第斯山对面的邻居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日期:2010-04-1421:10:07

(198)

前面说智利革命的时候曾经说过,1973年9月11日,智利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AugustoJoséRamónPinochetUgarte)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的左翼总统阿连德,就此上台。

皮诺切特对待异己毫不留情:上台伊始,军政府就取缔了所有的左翼政党,对同情左翼和反动政府的人士大肆迫害,在当政的17年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皮诺切特一共搞死了多少人。据皮诺切特下台后,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说,这段时间内遇害的有2095人,失踪的有1102人。另据2004年智利“政治犯与酷刑”国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说,至少有2.8万人在军政府统治期间遭到了严刑拷打。

智利的军政府之所以这么厉害,倒不是因为皮诺切特这个人比拉美其它国家的军人独裁者坏多少,而是因为此前的智利和其它拉美国家不一样,没有多少考迪罗专政的历史。为了维护专制,对抗民主传统,皮诺切特的政府就只好来狠的了。

对于那些流亡国外的政敌,皮诺切特也毫不留情。1974年,前任智利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在阿根廷首都遇刺,1976年9月,阿连德时期的内阁成员奥兰多.勒特里尔(OrlandoLetelier)在华盛顿特区,中央情报局的眼皮底下被汽车炸弹袭击身亡。

除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以外,皮诺切特还有一个反革命的创举——1975年,他发起了“秃鹰行动”(英语,OperationCondor,西班牙语,OperaciónCóndor,葡萄牙语,OperaçãoCondor),邀请南美各国军政府联手打击政敌,展开跨国大追击。

1976年,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五国联合参加了这个行动。(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协助了各国之间的沟通和联络。)

上面说的卡洛斯.普拉茨遇刺,和奥兰多.勒特里尔遇刺,都是这个秃鹰行动的成果,除此之外,巴西前民选总统若昂.古阿特,阿根廷“肮脏的战争”期间很多被消失的人,还有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军政府的很多政敌,也都是这个行动的牺牲品。

在经济方面,皮诺切特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一上台,就取消了阿连德时代的工会组织、废除了最低工资、改革养老金体系、大搞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私有化。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招数还很灵:1960年到1980年,智利人均GDP实际增长了35%,即使是在1980年代,整个拉美陷入经济衰退(所谓“失去的十年”)时,智利经济的增长依然强劲。这些情况,被鼓吹自由主义经济的美国人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等人称为“智利奇迹”。

可与此同时,智利的失业率从1973年皮诺切特上台时的4.3%,上升到1983年的22%,同期实际工资水平下降40%,到了80年代中期,智利仍然有4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欧美左翼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智利奇迹”的实质,就是牺牲全国90%的人的利益,让剩下的10%从中获益。

日期:2010-04-1521:18:07

四十四、文学大爆炸

(199)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拉丁美洲深重的苦难,催生了拉美文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拉美一股脑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人们就把这一时期称为“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一般来说,写史的重点都应该是政治、军事和经济什么的,但是《拉丁美洲五百年》毕竟算是通俗写史,而文学又是烟雨的一大爱好。因此,在这里为文学大爆炸单辟一章,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

拉美文学爆炸的历史背景就不用多说了——五百年的沧桑巨变、独立后的曲折沉浮、专制与革命、豪富与贫穷,特别是二战以后拉美各国的军人上台,这么沉重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冲击,要是没有在文学领域有所表现,那才叫见了鬼。

在1960年代以前,拉美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文学先驱,比如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sLuisBorges,阿根廷,1899年-1986年)、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Carpentierl,古巴,1904年-1980年)、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ÁngelAsturiasRosales,危地马拉,1899年-1974年)、胡安.卡洛斯.奥内蒂(JuanCarlosOnetti,乌拉圭,1909年—1994年)以及胡安.鲁尔福(JuanRulfo,墨西哥,1917年-1986年)。

这批作家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创作手法、内容题材各不相同,如果非要从他们身上找出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两件事:首先,他们都生活在拉丁美洲;其次,他们的写作手法跟欧洲传统的浪漫主义或者批判现实主义都不一样。

以两个名人为例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

拉丁美洲五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钱塘烟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拉丁美洲五百年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