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所有49个游击队里面的小字辈,1994年在墨西哥南部潘帕斯地区成立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西班牙语,EjécitoZapatistadeLiberaciónNational,简称EZLN)。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游击队,暴力色彩不强,却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被维基百科亲切地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后现代主义革命”。关于它的事情,烟雨还是放在后面再说吧!
日期:2010-04-1120:11:20
(195)
在这一章的末尾,捎带提一句加勒比地区吧!
加勒比地区的土地,主要是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为主的一些海岛。在殖民统治期间,由于西班牙占领的地盘实在太大,所以人家对除了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后来改名海地)这两个大岛之外的加勒比地区,基本上不屑一顾。
西班牙不要的残羹剩饭,就成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眼中的宝贝。几百年的时间里,加勒比地区的其它海岛就成了这三个国家的殖民地。
严格来说,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讲的是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不能算成拉丁美洲。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在地理上与拉美国家非常接近,所以一般也就被划进来了。
在革命的年代里,加勒比的很多殖民地海岛也纷纷独立。60年独立的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巴巴多斯;70年代是巴哈马、格拉纳达、多米尼克、圣卢西亚、以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80年代则是安提瓜和巴布达,以及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至今加勒比海还有一共16个地区在英、法、荷、美四国的统治之下。
从整个加勒比来看,不管是已经独立的国家,还是至今被别人统治的地区,由于人口少,气候好,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基本上过得都不错,起码比拉丁美洲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要强得多。
如果说欧亚大陆和北美是世界的中心,而拉丁美洲只是边缘地区的话,那圭亚那地区就是边缘中的边缘了。
圭亚那地区位于南美大陆东北角,主要是高原。从地理上看,它属于南美洲,但是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时代,圭亚那从东到西分别被英国、荷兰和法国从西班牙的手里给拿了过来。这样一来,圭亚那地区的文化就不像南美,而接近加勒比地区了。
因此,一般都把圭亚那归为加勒比地区。
1966年5月26日,英属圭亚那在英联邦内部独立,到了1970年2月23日,英属圭亚那完全独立,成立了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这个小国一直默默无闻,只是在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人民圣殿教领袖吉姆.琼斯(JimJones)率领包括276名儿童在内的913名信徒在圭亚那的丛林中自杀,才稍稍地震惊了一下全世界。
荷属圭亚那是在1975年11月25日独立的,改名苏里南。由于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所以苏里南和荷兰的关系很密切,至今有30万苏里南人或者他们的后裔生活在荷兰。尽管只占荷兰全部人口的不到2%,但苏里南人却是荷兰足球的“黑色金矿”,光是数得着的世界级球星就出了古利特、里杰卡尔德、温特、戴维斯、西多夫、克鲁伊维特、雷齐格等不下十多位。
到现在,圭亚那地区只有法属圭亚那仍然没有独立,在法国的行政规划中属于海外省,经济发展主要靠法国的支援。
写到这里,漫长的“革命的年代”就要结束了。
60年代是全世界革命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都游离于欧亚主流世界之外的拉丁美洲,也盖莫能免。一次又一次前赴后继的努力,证明拉美的老百姓,绝不是逆来顺受的羔羊,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他们真的为幸福和自由而奋斗过。
只是由于内部外部多种多样的原因,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而收场。
这些革命大多是因为土地集中、外资操控、政治独裁和贫富悬殊造成的。如果不能解决拉丁美洲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的话,没有谁能够保证,将来的拉美不会再发生这样腥风血雨、天翻地覆的革命。
日期:2010-04-1220:46:33
四十三、反革命的年代
(196)
辩证法是个好东西。
话说前一阵子烟雨给拉美20世纪这一篇列写作提纲时,伤透了脑筋——拉美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不能像欧亚非澳那样,用两次大战划分历史阶段。
经过连续一星期每个晚上的苦思冥想,直到“辩证法”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浮现在脑海中,烟雨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此消彼长、周而复始——拉丁美洲二十世纪的发展脉络,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辩证法嘛:
20世纪初,拉美各国日渐安定,经济缓步发展,现代化初显端倪。
可惜好景不长,1929年一场大萧条,把拉美各国搞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
考迪罗们趁乱上台,给老百姓带来安定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
为了推翻专制、追求幸福,革命的年代开始了。
物极必反、胜久必衰。革命年代的熊熊烈火燃烧了十多年之后,反革命的年代到来了。
提到拉丁美洲的反革命,看过前面帖子的朋友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考迪罗——鼓吹民粹主义,依靠军队撑腰,一方面发展经济一方面维护专制。
不过,在革命年代之后,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军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躲在幕后,用武力支持那些考迪罗了。他们要走向前台,直接掌权。
因此,反革命年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军人上台。
就二十世纪后半叶而言,拉美国家军人政治的始作俑者是巴拉圭的阿尔弗雷多.斯特罗埃斯纳.马蒂奥达(AlfredoStroessnerMatiauda,1912年11月3日—2006年8月16日)。
烟雨在前面的格兰查科战争时说起过,这场仗打得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败俱伤,获胜的巴拉圭也是经济凋敝,疲弱不堪。1954年8月15日,在战争期间立了功的斯特罗埃斯纳发动政变上台,建立起了军人的独裁统治。
斯特罗埃斯纳统治巴拉圭长达35年,被称为拉丁美洲军人独裁的活标本,直到1989年2月3日才被他的儿女亲家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AndrésRodríguezPedotti)推翻。巴拉圭到这时才恢复了民主选举。
据美国人说,斯特罗埃斯纳在35年间为他自己积累了30亿美元的财富,至于他的功绩呢?烟雨搜了好久终于发现,伊泰普水电站是他和巴西合资修的。
从1963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继巴拉圭之后,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秘鲁、巴拿马、洪都拉斯、智利和乌拉圭这十个国家一窝蜂地建立起了军人专政的政权。
轰轰烈烈却短暂的革命的年代就此结束,不那么轰轰烈烈却漫长得多的反革命的年代就此开始了。
日期:2010-04-1320:53:43
(197)
在这么多的军人专政的国家里,有这么几个是值得重点说说的:
第一个是巴西:
1964年,工党总统若昂.古阿特(JoãoGoulart)被军人们推翻,巴西就此开始了军人专政的时代。
跟以往的考迪罗独裁不同,巴西的军人专政没有出现一个长久唯一的独裁者。相反,军人集团对国家实行专政,但在集团内部实行的是轮流坐庄。先是卡斯特略.布朗库(CasteloBranco)当了3年总统,然后达科斯塔-席尔瓦(deCostaySilva)当了两年;奥米利奥.梅迪西(EmilioMedici)当了将近5年,埃内斯托.盖泽尔(ErnestoGeisel)当了5年;最后传给若昂.菲格雷多(JoãoFigueiredo)。相对开明的菲格雷多在1985年恢复了民主选举。算起来,军人一共掌管巴西20年出头。
这20年期间,军人们依靠手里的武力,维持住了社会了稳定;同时,依赖欧美的贷款,大搞工业化。1964年到1974年间,巴西每年的GDP增长率差不多是10%,被称为“巴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