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瓦拉的死讯传到古巴时,卡斯特罗下令全国哀悼三天。此后,格瓦拉的遗骨几经辗转,终于在1997年10月17日,安葬在了他生前曾经战斗过的古巴城市圣克拉拉。
格瓦拉活着的时候,知名度并不高。他死了以后,为了震慑拉丁美洲层出不穷的游击队,美国中央情报局把他尸体的照片四处宣扬,没想到,格瓦拉的革命事迹因此不胫而走。
那可是60年代哎!那个年代可不光是拉丁美洲的革命年代,它也是全世界的革命年代:中国的事情就不用烟雨罗嗦了,法国爆发了“红五月革命”,西欧有嬉皮士运动,美国的反越战运动更是搞得如火如荼。
格瓦拉就此一下子成为了西方各国革命青年的共同偶像。什么“革命”、“叛逆”、“独立思考”、“为了理想而奋斗而牺牲”,总之,60年代一切最酷最in的字眼都能跟格瓦拉联系起来,围绕着格瓦拉那张带着贝雷帽、目视远方的著名头像开发起来的周边产品,从棒球帽到T恤衫,从海报到像框,一时间铺天盖地,比甲壳虫和猫王还流行。
中国开放之后,格瓦拉也在70后中间好好地火了一阵子。
格瓦拉的故事差不多讲完了。对于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原教旨主义职业革命家,烟雨就不多做评论了,免得招惹爱国革命青年们的非议——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人的话。
对于格瓦拉,烟雨还是用中国前总理周恩来的一段评价做结尾吧!事先声明,这些话句句都是周恩来说的,有据可查,跟烟雨毫无关系:
“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就象我们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
“格瓦拉在刚果(金)东部的时候……他不是帮助人家打游击。而是把游击队集中起来,对抗刚果的雇佣军……脱离群众,打阵地战。(失败后)格瓦拉坐船回到了坦桑尼亚,走掉了,给人家惹了一场祸,使人家遭到了失败。格瓦拉离开刚果,回到古巴,后又转到玻利维亚山地…...完全是搞盲动主义,不找群众,甚至把群众抓起来做俘虏,怕人家走漏消息。武器没地方存,存在山洞里。这样怎么能发动游击战争?
……他每天都有日记,写得一清二楚,就是采取大烧、大杀,脱离群众最后被俘,反动派把他杀了,因此,全世界都闻名了。……现在我们知道,不止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日本都有这种情况:不但挂毛主席的像,也挂格瓦拉的像。青年就是崇拜英雄嘛。知识分子开始辨别不清,尤其在初期找出路的时候,各种想法都有。……他们就看不到格瓦拉失败的教训,而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原文节选自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1年5月31日)
日期:2010-04-0720:59:06
(191)
跟浪漫主义的原教旨革命家格瓦拉相比,卡斯特罗是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背靠着苏联这棵大树,凭借着古巴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古巴的经济发展上轨道了,而且特别关注民生。
先说文化教育:1960年代的十年内,古巴的学校增加4倍,教师增加2倍,基本消灭文盲,成为了西半球识字率最高的国家。1971年,古巴全国800万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各种学校接收教育,1973年全国出书800种,发行2800万册,在整个拉美,人均图书生产量位列第一。
再说医疗卫生:卡斯特罗上台后,很快宣布古巴实施全民的免费医疗。以1965年为例,古巴全年人均医疗费用19.15美元,要是跟美国比,这个数目当然微不足道,但是放在拉美就很厉害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墨西哥全年人均医疗费用1.98美元,厄瓜多尔只有可怜巴巴的63美分。
再说住房,卡斯特罗政府保证每个家庭的住房支出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为此,政府修建了很多廉租房,租给老百姓。同时,卡斯特罗也规定,任何人的房产不能超过一处,房产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
与此同时,古巴的电影、美术、文学和音乐等等的文娱事业也在迅速地发展。
民生不错,整体的经济指标也很不错:整个70年代,古巴的GDP年增长率是6%;80年代是5%,放在整个拉美来看,这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有人可能要问了,卡斯特罗也不是神仙,古巴为什么能搞得这么好?
原因很简单——古巴的背后站着苏联这么个大家伙。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展开全面竞争,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本来,苏联没指望能在美国的后院开个旁门,但是没想到,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天上掉下个卡斯特罗,古巴投入了自己的怀抱。
想想吧,这个古巴,距离美国佛罗里达最近的地方才217公里,身体好的划个木头船都能过去,相当于苏联一下子在美国的眼皮底下建起了个桥头堡,苏联能不照顾好这个拉丁美洲小兄弟吗?
几十年间,无偿的技术援助、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就不说了。光是高价收购古巴的蔗糖,低价卖给古巴的石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古巴的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就是靠这个搞起来的。
80年代末期,苏东巨变,到了1991年,苏联自己都解散了。
冤大头一样的老大哥不在了,可是老大哥时代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还在,美国的贸易制裁也还在,古巴的经济一下子就垮了,一年之间,古巴的GDP下降了34%。
不过,事实证明卡斯特罗虽然老了,但脑筋可一点都不顽固。苏联解散以后,古巴开始搞经济改革,评估和重组国有企业,允许私人开办企业,邀请外国人来投资,加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
到了1994年,古巴的经济开始止跌反升,尽管回升的速度不快,每年只有几个百分点,尽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总算是挺过来了。
日期:2010-04-0823:31:27
(192)
古巴的革命讲完了,烟雨下面要讲的革命发生在南美洲:1970年的智利。
革命前的智利的情况,跟拉美其它国家差不多:首先是土地集中: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拥有农村80%的可耕地,其中3300个最大的地主占有全国可耕地面积的73%;其次是债台高筑:1970年底,智利外债高达40亿美元;第三是经济垄断:15个家族控制了全国的金融业;然后是国际资本的盘剥掠夺;最后是劳苦大众赤贫:全国900万人口中至少有将近70万处于极端贫困线以下。
革命前智利的情况跟其它拉美国家最大的差异,是它的劳工组织——工会比较成熟:1970年工会总成员69万,占所有打工者的38%。套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的组织”。
这样一来,智利的革命就没有搞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和古巴那样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是通过合法手段上台执政的。
1970年9月4日,智利社会党领袖阿连德(SalvadorAllende,1908年7月26日—1973年9月11日)领导的,由包括智利社会党、智利共产党等六个党派组成的左翼的“人民联盟”,在大选中以107万票获得36.2%的相对多数。11月,阿连德就任智利总统,开始搞改革。
这个阿连德个人的政治倾向是社会主义,他的改革也被称为“智利的社会主义之路规划”。因此,尽管阿连德上台之后说,“我们的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框架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必须尊重已有的资产阶级法律,包括宪法。……我们能作的是逐步修宪,制订新的,革命的法律”。但是西方还一致认定他搞的就是共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