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这么一大批考迪罗里面,有两个比较另类——考迪罗中的另类,应该说是正常人里的同类了,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地一个是巴西总统热图利奥.瓦加斯(GetúlioDornellesVargas,1882年4月19日—1954年8月24日)。

瓦加斯出身大农场主家庭,早年当过律师,后来从政。1930年,他作为自由派的代表,参加总统竞选失败,于是就发动军事政变,当上了总统。

瓦加斯虽然是靠政变上的台,但他当政以后,大力发展工业,保障劳工权益:大名鼎鼎的淡水河谷铁矿公司就是他建立的,他还建成了巴西的沃尔塔雷东达钢铁厂,奠定了巴西石油工业的基础,将银行和保险业国有化;与此同时,他用宪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规定了带薪年假,制定了退休金计划,立法禁止雇佣童工,成立了许多工会,到了1944年,巴西全国的工会成员有50万人之多。

在政治方面,1934年7月他颁布了新宪法,在巴西历史上第一次给予妇女选举权。

可是另一方面,他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在1937年11月解散国会,废除1934年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建立集权政府。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瓦加斯和拉美独立之初的德罗萨斯,还有弗朗西亚博士是不是很像?——是的,人们也把瓦加斯称为“民粹主义的政治家”。

1945年10月,瓦加斯由于半年前和苏联建交,被美国支持的军人发动政变搞下了台。1951年瓦加斯复出,赢得大选,再次当选总统,进一步推行他的国有化和工业化政策。但是由于经济不景气、政府出现丑闻,再加上美国人反对他的国有化,1954年8月2日,里约发生了针对他的政治谋杀,但没有成功。

8月24日,拒绝交出权力的瓦加斯写下遗嘱之后,开枪自杀,终年71岁。

长期以来,瓦加斯被巴西底层群众看成巴西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日期:2010-03-2820:49:08

(179)

跟瓦加斯相比,另一个考迪罗名气更大:阿根廷的胡安.贝隆(JuanDomingoPerón,1895年10月8日—1974年7月1日)。

跟瓦加斯一样,贝隆也是个民粹主义政治家。他出身农民家庭,早年从军。1943年5月,一批军官在阿根廷发动军事政变,贝隆也参与其中。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贝隆被封为劳动和福利部长,次年2月成为副总统和陆军部长。

1945年10月9日,贝隆被军队内部的反对者给搞倒了,还被抓了起来。但工会组织立刻组织了大规模示威,10月17日贝隆被释放,并在1946年2月24日的大选中当选总统。

上任后的贝隆体现了一个民粹主义政治家的特色:一方面关心下层群众、一切依靠劳工,与此同时,以人民的名义独断专行:他自称代表了“没有衬衫的人”,组建阿根廷的劳工总同盟,扩大工会的规模;1947年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没收美英在阿根廷的资产,推进阿根廷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国有化;同时,在二战结束之后,公然包庇纳粹战犯,把阿根廷变成了纳粹余孽的天堂。

贝隆把自己的政治路线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人们后来把它称为“贝隆主义”。

提到贝隆,就不能不提他的第二任妻子,伊娃.贝隆(MaríaEvaDuartedePerón),她的支持者称她为艾薇塔(Evita),而大家一般通称她为“贝隆夫人”。

贝隆夫人是私生女,早年在娱乐圈混饭吃,1945年嫁给贝隆,在1946年的大选中大显身手:她在公众面前强调自己的穷苦出身,在劳工和妇女团体里为丈夫拉选票。烟雨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要论对自己老公当上总统所做的贡献,贝隆夫人大约相当于3到4个希拉里.克林顿。

贝隆当选之后,贝隆夫人成为了她丈夫的劳工部长。可惜的是,1952年贝隆夫人死于子宫癌,年仅33岁。

1976年,英国音乐剧超级大牛人安德鲁.韦伯(AndrewLloydWebber)写了部纪念贝隆夫人的音乐剧《艾薇塔》(Evita),其中的主打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此风靡全球。直到今天,这首歌还是纪念贝隆夫人的最热门歌曲。

顺便提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句话成了阿根廷足球队每次在世界杯上被淘汰之后,国内的阿迷们一定要哭丧着脸说上几十遍的话,简直成了咒语。

烟雨一直不明白,那帮阿迷们想说的是“我坚强,我不为阿根廷哭泣”,跟这句“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完全不是一个意思。难道是说,阿根廷队被淘汰了,他们就不活了,临死前让阿根廷人民想开点儿,别为地球另一边的这帮死忠们哭泣?

搞不懂,您就不能来句新鲜的,起码说句通顺的吗?

贝隆夫人一死,贝隆的人气值下跌很多。1955年9月,贝隆因为经济衰退,高度腐败,被军事政变推翻。

下台后的贝隆流亡到巴拉圭,后来定居马德里。

贝隆下台后的阿根廷政局动荡、经济低迷、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73年9月23日,返回国内的贝隆再次当选总统,并于次年7月1日逝世。

顺便说一句,贝隆死后,他的第三任妻子,夜总会歌女出身的伊莎贝尔继任总统。连贝隆都搞不好阿根廷这个烂摊子,伊莎贝尔就更别提了。1976年3月24日,四面楚歌的伊莎贝尔被军事政变推翻。

日期:2010-03-2921:53:53

四十二、革命的年代

(180)

烟雨在前一章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的考迪罗。这批借着大萧条上台的独裁者,除了个别人物以外,都是些杀人不见血、吃骨头不吐渣的家伙。

大家都听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拉丁美洲走到这一步,老百姓肯定要起来反抗。

可是托洛茨基说,如果人们只是因为贫困和受压迫就要起来革命的话,那全世界人民就别干别的了,成天都得闹革命——实际情况大家都清楚,革命可不是随时随地发生的。

究竟谁说错了呢?

——谁都没错,有压迫就有反抗,但反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革命。比方说,你强迫俺干活,那老子就成天偷工减料磨洋工,来个非暴力不合作,也算是一种反抗嘛!

因此,拉丁美洲老百姓在这些考迪罗的压迫之下,真正拿起枪来闹革命的次数不多,而每次革命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结果。

整体说来,20世纪拉美的第一场革命,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墨西哥1910年革命。但是这场革命时间太早,动静太大,所以烟雨在前面专门辟了一章去介绍。

在本章里,烟雨主要介绍拉美新一批考迪罗上台之后,各国陆续发生的社会革命:先说发生在已独立国家里的前后四次革命,再说这一时期的游击队和加勒比地区的独立情况。

1940年前后,历时差不多30年的墨西哥革命总算尘埃落定,归于平静了。短短几年之后,墨西哥南面的中美洲小国危地马拉,就又掀起了拉丁美洲的另一场革命。

先来说说革命的背景:

独立之后的危地马拉是个落后的农业小国,咖啡和香蕉的出口占到全国外贸总收入的90%,工业发展则微不足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危地马拉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吃饭靠上树”的国家。

拉丁美洲五百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钱塘烟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拉丁美洲五百年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