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比玻利维亚还急,从三国同盟战争结束后,巴拉圭就已经变得又小又穷了,现在在北查科发现的石油,是国家复兴的唯一希望。更何况,一百多年来要不是俺们瓜亚尼人在北查科辛辛苦苦地放牛,辛辛苦苦地伐木,辛辛苦苦地开发这片土地,你们玻利维亚能知道这里有石油?现在有好东西了,你们就想不劳而获,把俺们赶走?休想!
两国随即派兵进入北查科的争议地区,1928年12月5日,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经过当时的国际联盟,加上一些美洲邻居的调解,总算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停战协议也没签下来,两个国家就这么僵持着。
当时,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个国家各打输过一场战争,从整个拉美来看,两国都属于又穷又弱的小国。但是,由于玻利维亚境内有油田,而且还是美国美孚石油开采着,所以,玻利维亚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大量贷款,跟巴拉圭比起来显得财大气粗,厉害得很。
战争开始前,玻利维亚从西欧北美采购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什么坦克、水冷式重机枪、威尔克斯小型山炮、施耐德重型榴弹炮、甚至还有包括“霍克II型”在内的60架战斗机。
相比之下,巴拉圭军队就惨了很多。亡国灭种的三国同盟战争结束之后,巴拉圭连常备军都没了——不光是三国同盟不让巴拉圭搞军队,而且战后的巴拉圭经济一塌糊涂,全体老百姓都得从事农业生产,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实在养不起军队。打起仗来,国家预算又没钱,搞得空军只有为数很少的一些老式飞机,陆军更惨:每3到7人才有1杆阿根廷淘汰下来的旧毛瑟枪,剩下的人只有弯刀。
赶在开战前几个月,巴拉圭从阿根廷政府得到了一项秘密贷款,于是,巴拉圭开足马力从世界各地大肆搜罗便宜货——都是些什么马德森轻机枪啊、斯托克斯-布兰迪迫击炮啊之类的货色,炮弹还都是阿根廷白给的。
1932年6月15日,玻利维亚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亚吉萨卡咸水湖地区,随即向巴拉圭宣战,格兰查科战争正式爆发。
8月份,巴拉圭进行了全国动员,于1933年5月10日正式向玻利维亚宣战。
日期:2010-03-2321:58:06
(172)
战争开始的时候,玻利维亚的军队是由欧洲人指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汉斯.孔特(HansKundt)实际上就是军队的指挥官。
汉斯.孔特在练兵方面是个好手,可打起仗来就不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最多只在东线指挥过一个团。他不重视空中侦查,看不起侧翼掩护,甚至连炮火覆盖和机枪压制都不当回事,只是一味地强迫玻利维亚士兵端着步枪往巴拉圭人的战壕冲锋。可想而知,成千上万的玻利维亚士兵就这样白白送了死。
1933年底,汉斯.孔特被撤职,由佩尼亚兰达将军接任。
巴拉圭的指挥官是本国人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JoséFélixEstigarribia)中校,他的头脑灵活得多:巴拉圭国小人穷,他就尽量避免一次大战那样的堑壕战,而是按照两位白俄顾问——巴莱耶夫将军和厄恩将军——的建议,建立“岛屿”式防御阵地,互为倚角,同时还尽可能地搞机动作战,动不动就包围人数比自己还多的玻利维亚军队。
此外,巴拉圭的很多军人在一战期间为了混口饭吃,曾经作为法国的志愿军上过欧洲战场。这批老兵也把迂回包抄、分进合围之类的战术用得炉火纯青。
这样一来,玻利维亚军队最初在人数、装备和训练方面的优势就被他们愚蠢的军事指挥给抵消掉了。
不过,跟军事指挥相比,最终决定了格兰查科战争结局的,却是地理条件以及后勤。
前面说过,北查科地区是一片荒原,温度很高,干旱缺水;有些地方荆棘丛生,没有道路,这就给军队移动、后勤补给都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事实证明,玻利维亚花在购买先进武器方面的钱打了水漂:比如坦克吧,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坦克,没法在荆棘密布的灌木丛里前进,还得先靠步兵开路;由于缺油,坦克经常开不动;更可笑的是,由于北查科地区气温太高(早晨的荫凉地里都有38度),玻利维亚坦克兵只能把所有的舱门都打开好散热,结果,巴拉圭军队直接把手榴弹丢到坐舱里,就把坦克给打废了。至于那些花了大钱买来的重机枪、山炮和重型榴弹炮,则因为搬运不便,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往往变成了军队的累赘。
空军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由于战术指导思想的落伍,玻利维亚那些先进飞机大多被用来炸巴拉圭人的战壕。但是那个时代的飞机,载弹量毕竟有限,所以也没取得什么效果;对于战争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桥梁和道路,倒不在玻利维亚飞机的轰炸目标之列。到了战争后期,玻利维亚空军除了给被巴拉圭团团围困的陆军空投补给之外,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由于对后勤问题的重视不足,再加上不熟悉地理情况,玻利维亚军队经常因为供水线路被对方切断而丧失战斗力,被巴拉圭人团团包围。实在是渴得太厉害,只要巴拉圭人给他们一杯水,有些玻利维亚军人就缴枪投降了。
应该说,巴拉圭军队也犯了不少错,比如空军也没起到什么作用,但总体说来,犯的错毕竟比对手少一些。这样一来,战局就向巴拉圭一方倾斜了。
1932年6月15日战争爆发。1933年10月,巴拉圭顶住了玻利维亚的进攻,开始反攻。1934年底,巴拉圭开始攻入玻利维亚境内。1935年6月,巴拉圭军队推进到了油田附近的维拉-芒兹要塞外围,从而占领了所有有争议的地区。
战争就要结束了。
日期:2010-03-2423:15:55
(173)
可是在这时候,无论巴拉圭还是玻利维亚,军人和政客都还在叫嚣着打仗。
巴拉圭政客们要求向玻利维亚本土进军,夺下整个油田,夺下肥沃的低地省份,用一个“胜利的和平”给贫穷的巴拉圭带来财富;玻利维亚军人则直接搞掉了民选政府,准备扩编军队,展开新一轮的军备大采购。
别看两伙人嘴都很硬,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谁也打不下去了:
巴拉圭本来就穷,不来个全民种地就活不了,现在打了3年仗,花了好多军费不说,连粮食都不够吃的了,何况还抓了3万名玻利维亚俘虏,吃饭问题就更严重了,至于向玻利维亚本土进军,那也就是说说而已——要进军玻利维亚本土,就要翻过东蒂勒拉山脉,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玻利维亚的情况更惨:打了3年,败了3年,北查科彻底被巴拉圭占去了;砸锅卖铁买来的武器不是坏了就是被抢了;军队士气低落、政治局面动荡;为了借钱买武器,把矿产都抵押给外国了。总而言之,实在打不下去了。
于是,到了1935年6月,双方在美国和阿根廷等国的调停下,宣布停火。7月21日,双方签订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南美其它国家的大使们组成了国际仲裁委员会,裁定了北查科地区的归属:18万平方公里归巴拉圭,玻利维亚只拿到了剩下的8万,但保留了战前就拥有的,通过巴拉圭境内的瓜亚尼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运权,另外还获得了使用巴拉圭的卡萨多港的权力。
格兰查科战争打完了,从表面看是巴拉圭赢了,但实际上,双方都不是胜利者——3年多的仗,双方加在一起死了差不多10万人(其中玻利维亚死的人占多数,大约6万),花费的军费更是不可计数。战后双方的政局进一步动荡:
玻利维亚丧失了名义上的大片领土,算上在硝石战争中丢掉的沿海省份,两次战争让玻利维亚的版图减少126.9万平方公里,缩水一半以上,都赶上墨西哥了。1936年5月,瑞鲁瓦.托鲁上校领导的左翼阵线取得了政权,开始了连绵不绝的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