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动手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是法国人斐迪南.德雷赛布(FerdinanddeLesseps)。他是一个法国驻埃及的外交官的儿子,年轻时在埃及生活,自己也担任过法国驻埃及的外交官。1869年,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完工,德雷赛布也在这时候知道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计划。
德雷赛布自己没有参与过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但是,虽说没吃过猪肉,好歹见过猪跑,苏伊士运河可是在德雷赛布的眼皮低下凿成的。于是,这时已经60多岁的法国人就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始搞这个巴拿马运河。
德雷赛布首先在巴黎筹集资金,然后向哥伦比政府购买运河的开凿权。1879年,已经74岁了的德雷赛布组织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1880年1月1日,预算6.58亿法郎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始动工。
事实证明,光看过猪跑是远远不够的。
德雷赛布低估了地形对工程的影响,而且也没有估计到气候对开凿的破坏作用:由于地形复杂,巴拿马运河要挖掘的土方量远远超过苏伊士运河;巴拿马地处热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天气闷热潮湿,动不动就是暴雨洪水,工程经常被迫中断,甚至重来;再加上当地的什么疟疾啊,黄热病之类的热带传染病四处蔓延,很多工人染病死亡,等等等等,导致工程进度远远落后于预期,工程费用也因此一再超支。
到了1889年2月4日,法国人不得不宣布工程失败,这个“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就此破产。10年的时间,2万多工人的性命,连同法国投资人前后投入的20亿法郎的资金,一起打了水漂。
190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认为,这条运河对美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于是决定接手这个项目。
1903年,美国和哥伦比亚政府签订了《海-艾尔兰条约》。这个条约规定,哥伦比亚政府同意将运河的开凿权转让给美国,并且将运河和运河两侧3英里(大约4.8公里)之内的土地(除了巴拿马城和科隆两个城市之外)的控制权交给美国;美国则需要向哥伦比亚政府一次性支付现金1000万美元,然后每年支付25万美元的报酬就够啦!
显而易见,对于哥伦比亚来说这就是个卖国条约。
结果,哥伦比亚议会不买政府的帐,没有通过这个条约。
美国可不愿意善罢甘休,既然条约没通过,那就别怪老子不客气咯!
美国开始煽动巴拿马地区的亲美势力发动叛乱,然后出动军舰进行武装干涉。经美国人这么一折腾,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宣布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哥伦比亚想所有动作,可美国军舰随后在巴拿马附近海域继续搞军事演习,哥伦比亚政府惹不起美国,只好忍气吞声地承认巴拿马独立。
1903年11月18日,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了《海-布诺-瓦利拉条约》,美国人还是出1000万美元,取得了从1904年2月23日起,对于运河16.1公里宽度内地区的永久租借权。
跟前一个条约相比,美国人这次占的便宜更大。
日期:2010-03-1320:14:58
(160)
这么一来,还没完工的巴拿马运河就成了美国人自家的生意了。1904年,美国政府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那个已经破了产的法国运河公司,成立“地峡运河委员会”,开始了巴拿马运河的第二次施工。
美国人施工的第一件事,不是挖土方,而是打蚊子。
前面提到过,法国人开凿运河的时候,前后十年之内有2万多工人得黄热病死去。古巴医生胡安.卡洛斯.芬莱后来发现,黄热病传播的元凶是蚊子。
于是,“地峡运河委员会”的负责人,美国海军上将约翰.C.怀特就责成威廉.C.乔戈斯医生带着人,执行了一套被称为“巴拿马运河开凿期间的新卫生措施”的打蚊子方案。
经过一年多坚持不懈地打蚊子,到了1905年,巴拿马地区的黄热病基本被消灭了,动工最大的障碍就此被克服掉了。
再说工程本身:美国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叫约翰.芬德莱.瓦拉斯,由于组织不力,加上1904年时蚊子还很猖獗,咬死了很多人,瓦拉斯干了一年就被辞退了。换上的第二位总工程师叫斯蒂文。
斯蒂文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他改造了巴拿马地峡的铁路,用来运出开凿出的土方,还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斯蒂文干了两年,然后主动辞职了。
1907年,乔治.华盛顿.郭达斯上校成为了运河的第三任总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郭达斯的工作总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巴拿马运河地区的地形要比苏伊士运河复杂得多——苏伊士运河附近地势平坦,运河也就不需要船闸,因此工程的土方量也小。巴拿马地区的地形要复杂得多,不仅有山地,而且还有条天然的查格里河,别看旱季水不多,可一到雨季就涨水,因此一年之内的水位变化很大。这样,巴拿马运河就没法建成一条不需要船闸,也能让河水和海平面高度一致的运河。
于是,第二任总工程师斯蒂文就选择了“用船闸建造梯级运河”的方案,但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辞了职,于是这个方案就由第三任总工郭达斯来执行。
郭达斯首先用一座大坝拦住了查格里河,形成一个叫嘎顿的人工湖,然后用大坝拦水发出的电力给船闸供电;最后,郭达斯开始挖掘梯级运河,建设船闸。
又过了6年的时间,直到1913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启动大坝闸门,宣布巴拿马运河正式竣工。
巴拿马运河的施工,前后耗时33年,比苏伊士运河多花了23年;从资金投入来看,法国人花了20亿法郎(约合3亿美元),美国人又花了3.75亿美元,加起来相当于苏伊士运河(3.69亿法郎)的12倍;挖掘的土方量达到2.59亿立方米,相当于法国人德雷赛布最初估计的三倍半,也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三倍半。至于人命,从官方宣布的死亡人数来看,法国开凿时期是2万多,美国时期是5609人,不过有人估计实际死亡人数大约7万,但是话说回来,与苏伊士运河的死亡人数(大约12万)相比,终究还是要少一些。
日期:2010-03-1321:42:59
(161)
付出如此大代价修成的巴拿马运河,总长82公里,最宽处304米,最窄处也有152米。从它建成的那天起,就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行船,使用巴拿马运河可以将航程缩短8000海里(约148000公里);从欧洲向西到达澳洲或者东亚的船只,使用巴拿马运河至少也可以缩短航程2000海里(约3700公里),经济价值可以说是惊人地巨大。此外,巴拿马运河的流量成了世界贸易的晴雨表:经济繁荣时流量就上升,反之则下降。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意义也很大:它遏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冲,虽然不能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吧——这地方几十年间一直是美国人控制着,别人不是不想争,而是争不了——但战略意义不言自明。举个例子吧!二战时的日本,砸锅卖铁也要造“大和”和“武藏”这两艘7万吨级的巨舰,其战略考虑就是因为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虽然最窄处也有152米,但当时最大的船闸只有110英尺宽(33.5米),因此美国的军舰如果比这个距离宽的话,就通不过船闸。所以,当时集中在美国东海岸的造船厂,最多只能建造5万吨左右的战列舰——再大的就过不了运河了,要是绕合恩角,就得多走15000公里,那还打什么仗啊!因此,日本造这么两艘7万吨的大家伙,就可以在太平洋上横行无阻。(——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巨舰大炮”被“航空决胜”给取代了,日本的这两艘巨舰没有发挥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