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太平天国的李世贤在福建失利,三万多走投无路的余部被迫选择了当“契约华工”,也就是俗称的“猪崽”。
1862年,一万多太平军猪崽被运到伊基克附近当硝石矿工,每天做14小时的苦工,病死和自杀的很多。
1867年3月,在硝石战争期间,伊基克的太平军余部发动起义,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作战,打死多名秘鲁军官,俘虏秘鲁的印第安士兵200名。随后,太平军余部以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首领,派人联系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将,表示愿意与智利军队合作。
西拉皮佐少将派人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给予太平军余部及其家属智利国籍,并许诺在战争结束后把伊基克交给太平军。
1878年,已经被改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俗称“褐衣军”)的太平军余部,操着大刀等冷兵器正式参战。
6月份,他们在波内达要塞打了一场针对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伏击战,不到2000名中国人对4000多敌人。太平军余部在战斗中俘虏了要塞司令和300多秘鲁军人,击毙玻利维亚军人数百人,俘虏印第安雇佣兵1000人。
1879年,太平军余部在第二次莫克瓜战役中,以400人伤亡的代价,夺取玻利维亚秘鲁联军的大炮4门,军旗15面,战马200匹,毙敌人数不详。
看来,中国内战的残兵败将也比拉美军队厉害很多……
战争结束以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条件是太平军余部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没有接受这个条件,而是融入了当地社会。据说,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
没有去过伊基克,姑妄听之,姑妄听之。
日期:2010-03-0320:44:25
三十六、曲曲折折现代化
(147)
从这一篇(《新的国家》)开始后不久,烟雨就一直在说打仗,恐怕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印象——拉美独立之后头80年没干别的,光打仗了。
其实,除了打仗之外,拉美各国好歹也算开始了经济建设。因此,烟雨就在本章集中地说说这几十年拉美各国的经济基础和建设情况:地理困境,大地产制、单一经济、资金问题、对外贸易和主要成就等等。
首先说说地理困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搞不好的话,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而拉美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这个地区的交通极其成问题。举几个例子:
前面讲拉美独立却难以统一时,提到过厄瓜多尔这个安第斯山小国的情况:这个小国的港口城市瓜亚基尔距离首都基多不过274公里,可是海拔竟然相差2876米。这就导致从瓜亚基尔经陆路向基多运一吨货物的运费,比从瓜亚基尔经海路沿太平洋东海岸南下,绕过麦哲伦海峡,再沿着大西洋的西海岸北上一直走到纽约的运费还贵。
类似地,对巴西的里约来说,从阿根廷进口小麦的运费比从英国进口还贵;巴西北部的居民从欧洲买东西,就算加上运费也比从本国的南部地区买东西还便宜。
——地理条件这么差,那就搞基础建设呗!
独立之初的拉美,交通设施的建设也不是一般的差:
1820年代,从巴西的里约到内陆的马托格罗索(MatoGrosso)的省会库亚巴(Buiaba),靠两条腿的话要走8个月;同一时期,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安第斯山脚下的城市门多萨,距离大约1500公里多一点,坐马车的话要半个月,坐牛车则要整整一个月。
其次说说大地产制:
烟雨在前面的第四篇(《独立时代》)中讲到,西属拉美的独立运动旷日持久,破坏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再加上独立运动只是一次政治革命,没有对原有的大地产制、教会经济等封建生产关系加以触动。所以说,独立运动一方面破坏了生产,另一方面还没能变革生产关系,基本上没给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好处,导致大地产制依然如故:
比如,1840-1848年间的桑切斯.纳瓦罗家族,在墨西哥占有1600万英亩土地(相当于于6.47万平方公里),成为墨西哥历史上最大的地主;1858年,阿根廷的安乔雷纳占地160万英亩(相当于6470平方公里),而且是阿根廷水草最丰美的土地。
大地产制必然带来低效率——土地这么多,随便雇人种种就够自己和家人一辈子享用不尽的了,谁还花心思筹措资金、招募农民、加强管理、扩大产量啊!
于是,大地产制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很多土地闲置,一方面大量的无地农民失业。
日期:2010-03-0421:09:40
(148)
第三个话题是单一经济:
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不同,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的殖民统治基本上就是掠夺,最大的特点是忽视,甚至限制殖民地的手工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而把拉美建成了单一化的经济结构。这个情况,烟雨在前面的第三篇(《殖民时代》)中有过描述。
独立的拉美各国也继承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只专注于某些贵重金属或农产品的出口。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结构就是畸形的,一到两种初级产品(主要是矿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额占去了国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一旦国际市场上某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个国家的出口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以秘鲁为例:这个昔日的印加帝国首都所在地可不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恰恰相反,它是个鸟儿拉屎的地方——秘鲁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鸟粪。由于排粪的这些海鸟的主食是富含蛋白质的小鱼小虾,所以这些鸟粪都是些富含磷酸盐的好东西。当时的欧洲正缺肥料,秘鲁就开始了大量的鸟粪出口:
大规模的鸟粪出口开始于1841年,10年内年产量增加到35万吨,占到了秘鲁全国出口总值的60%,1840到1880年,秘鲁累计出口鸟粪2000万吨以上,创造利润20亿美元,秘鲁的经济繁荣得五颜六色、乱七八糟。
1880年前后,鸟粪资源逐步枯竭,同时,由于德国科学家发明了用化学工艺人工生产磷酸盐的方法,秘鲁的鸟粪出口宣告结束,政府欠下巨债,国内经济崩溃。
然后,智利通过美洲硝石战争占领了阿塔卡马沙漠,从这里出口磷酸盐,开始了自己的从繁荣到破产的循环。
1850年之后,随着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对拉美的农产品需求扩大,由于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所以主要需求的是糖类、烟草、可可、咖啡,以及后来的香蕉。
这样一来,拉美各国的单一经济情况进一步加剧:以巴西为例,1850年前后的里约还是粮食出口地,但是随着咖啡的大量种植,到了1860年,里约就变成了粮食进口地。
接下来是资金问题: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烟雨在第三篇(《殖民时代》)中谈到伊比利亚掠夺拉美贵金属的描述(第69段)。从那个比较通俗的描述中,烟雨简要地说明了资金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简单来说,资金就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没有资金的话,就没有办法把土地及资源、设备、人力和信息等等经济发展的要素整合起来,经济也就没法得到发展。
当时的拉美,绝对不缺土地和资源,也不太缺人力,最缺的就是钱——本来拉美盛产金银,但是黄金白银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拿走了。没办法,各国只好向欧洲列强借钱,于是,英国人就上门了。
日期:2010-03-0521:17:30
(149)
提到拉美的经济建设,就不能不提英国。这倒不是说英国为拉美的经济发展帮了多少忙,而是说它对拉美的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