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李秀成被捕后的第五天,曾国藩从安庆赶到,当天傍晚,他和李秀成谈了一次话,内容不详。但从李秀成在和曾国藩谈话的两天后开始写自述的事情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之前几天的折磨与赵烈文的攻心计,李秀成思想转变,有乞命之意。二是企图通过曾国藩来实现太平天国的复国。无论哪种,都需要以写自述来悔罪,博取曾国藩的信任或同情,才有可能来实施下一步的计划。《太平天国史》作者罗尔纲先生的说法就是后者。李秀成与曾国藩初次晤面,以图用写自述的方式接近他,表面心迹,目的当然是为了取得曾国藩的同情。或者之前李秀成曾听过曾国藩部下有拥其为帝的做法,或者李秀成认为曾国藩有自立为帝的念头。所以在写自述后的第八天夜里,李秀成乘与曾国藩会谈时候,劝曾国藩反清为帝。李秀成把曾国藩看作三国演义里的钟会,要用姜维的假投降计去引诱曾国藩,以图恢复太平天国。罗尔纲先生认为,李秀成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面,深重地受到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里面叙述的勾践沼吴,姜维伪降等历史故事的影响。而今国破身虏,他认为自己身为太平天国军师,军队的最高统帅,责无旁贷,当刀锥交加的时候,就应该慷慨牺牲,表示革命英雄的气节,但如果还有一线可图的机会,就不当一死了之,而应该忍辱负重,以应付非常的大变。

李秀成的所做并非幻想,当时曾国藩手握湘军大权,拥有四省之地,长江三千里,几乎无一船不张他的旗帜,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曾国藩的部下也有拥戴他做皇帝的想法,当安庆攻克时,湘军水师大将彭玉麟就以“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来试探曾国藩。彭玉麟是一个极有见识之人,以此话试探并不是无的放矢。另外据说,曾国藩在湘乡建书屋时,工匠做的上梁文就有“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的颂词。至于曾国藩本人,据曾家传下来的李秀成劝曾国藩反清为帝的口碑,说他不听李秀成劝告是“不敢”,而不是“不肯”。可见,认为曾国藩要反清自立不仅是李秀成一个人的看法,他的部下、家人、同乡甚至清庭都有。实际上,此时的曾国藩据以自立也名正言顺,毕竟湘军起自乡间,击败太平天国,功高盖世,而朝廷赏轻罚重,令湘军将士寒心,如果不是曾国藩的崇高威望,裁军根本就无可能。

按理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岂不是快事一件,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有此机遇,有此军心,不振臂而起,实为憾事。

但是,曾国藩的想法与众不同,也有很多顾虑,始终没有下做皇帝的决心。对于李秀成,曾国藩更可能看透了他的用心。在曾的眼里,李秀成一向“狡诈百端”、“狡狯异常”、“诡谲多谋”,此举不过是缓兵之计。确实,曾李两人虽为多年的老对手,但学识、见解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根本无法共同图谋大事。何况,在曾国藩的眼里,太平军残害生灵、毁灭名教,人人皆万恶不赦之徒,欲杀之而后快。李秀成本人也是深受拜上帝教义影响,不可能放弃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真心带领太平天国残余势力帮助曾国藩登上帝位。

曾国藩可不是钟会,不仅自己身死,还留下一生骂名。他比钟会聪明的多,且一向以忠君爱国、拯救生灵、维护名教自诩。

为防意外,也防止李秀成的劝说之词泄露,曾国藩主张速杀。随即,曾国藩上奏朝廷,请按照陈玉成、石达开成例于当地处决。

七月六日,朝廷批准了曾国藩的奏章,李秀成在天京被凌迟处死。死前,李秀成依然谈笑自若,毫无惧怕,从容就义。

李秀成死后,留下自述三万余字,其中一篇写到天朝十误,堪称是对太平天国失败的经验总结,值得玩味。

一、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

二、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後,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青州之败。

三、因曾立昌等由临青(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杨家店清将,现今日久,不能记得姓名。

四、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

五、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

六、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狈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至大。

六、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

七、主不问政事。

八、封王太多,此之大。

九、国不用贤才。

十、立政无章。

国命者,因十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十误中,除去战事不利外,其余各条都是和洪秀全本人有直接关系,他占了“五条半”。由这样的人当国,不败简直是天理不容。

李秀成虽然识字不多,但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被俘后的命运,为何一反常态,对曾国藩、曾国荃极尽阿谀,称为中堂大人、中丞大人,并对曾国荃的宽容也一再称许,实际上,连曾国藩、曾国荃自己也知道并不宽容,对于太平军,即使是投降后的太平军,两人也要赶尽杀绝,对被俘虏的太平军将领更是绝不手软,但在李秀成的文字里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见中堂、中丞大人量广,故而直诘真情,我肯与中堂、中丞出力,凡是天国之人,无不收服,……我丧国亡,收齐此众,免乱世民,平我之心,而为百姓,得中堂、中丞相将免劳,免费国之财贷,此是被获承恩厚待,直心直说,并非而有别意……我说我非我不忠,国亡而言真语,尽表周详,容与不容,皆由中堂、中丞之玉鉴,非我强要而能乎。不过见待人之深厚,自愿直详……”

“……是我秉直之心,应言之事,不问自详,今自愿所呈此书,实见中堂之恩情义厚,中丞恩容,佩服良谋……”

“今禁囚笼,蒙九帅恩给饭茶足食,老中堂自皖而来,当承讯问,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

“今见老中堂恩惠甚深,中丞大人智才爱众,惜士恩多……”

这样的文字应该并非李秀成之本意,曾九之毒辣,自李秀成一被解上公堂就已经见识,为何反说给饭之恩、宽容之情。这应该解释为李秀成的“狡诈”,以“乞活”之意惑敌之心,其委婉乞命无非是要到江西、湖北招降各路太平军,但其真正目的就是伺机逃脱,以便东山再起。

天国不太平——闲话太平天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linjiadayuan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国不太平——闲话太平天国第1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