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郜永宽将谭绍光首级送达程学启处,并大开城门迎接淮军入城。淮军诱降成功,终于“兵不血刃”拿下苏州。李鸿章、程学启等好不得意,亲自带兵到城内巡视。
巡视一番,问题来了,太平军将勇兵健,个个气宇轩轩,当时谭绍光虽死,亲兵反抗者也尽为所灭,但不服者大有人在,城内声势汹汹。八将见上司来巡,当然摆谱,当时八将所部兵在城中者尚有十余万人,军容严整,列队相迎。十余万人的阵营,看的淮军将领心惊肉跳。
二十六日,郜永宽(即郜云官)等赴淮军军营,以有功之臣自居,要程学启履行所约,以总兵、副将之职务相酬,然后提出要求,要把部下按湘军、淮军的建制,设置为二十营,划苏州半城作为驻扎的地方。
程学启自以相术称许,颇有曾国藩之风,见此八人,虽曰投降,却未剃发,且气焰嚣张,所提条件也超越常规,心里总有怀疑,遂细细观之,见都不是善相,特别是按照所约,划苏州半城分治,太平军势大,其后难制。所以表面相许,背后却密陈李鸿章,决计除之。看来程学启虽为太平军出身,但对太平军深恶痛绝。
李鸿章也有同感,太平军将领都是幼年入军,时正值壮年,人人气概不凡,但大字不识几个,说话粗鲁,性格卤莽,最易反复无常。深受儒家教育的李鸿章自然打从心眼里看不起这班土包子,自然欲除之而后快。但李鸿章也有一重顾虑,恐怕杀降不祥。程学启的理由是:现在贼众不下二十万,比淮军多出数倍,只因为战败畏死乞降,心里未服,如果分城而处,一旦有变,犹如在肘腋之间,以后怎么善后。李鸿章想想也是,于是答应这样处置。
这日晚,淮军请功宴设于李鸿章座舰,邀请郜永宽等八将参加,郜永宽等依然长发装束,身穿长袍,慨然赴宴,对淮军的诚意毫无怀疑。李鸿章也表现绝佳,身穿一品官服出迎,接入舰中,以大宴相待。拜上帝教义本来忌酒,待到后期,此戒律早已经成为纸上文章,太平天国上层对酗酒也已不以为异。此时,放开心来,又有高官厚禄随手可得,八将自然酒兴大开,再加程学启等殷勤相劝,尽力恭维。八将皆是粗人,见有酒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开始大呼小叫,开坛痛饮。酒至半酣,却不想变故突生,李鸿章等借故避让,外面淮军号炮一响,百余健卒挺矛而入,四周伏兵尽起,未等八人反应过来,早已被杀身死。
杀八将后,程学启随即带兵入城,以郜永宽等首级示众,发布告示,安定军心,又杀太平军反抗者千余人,其余太平军见无首领,尽皆投降。其后,这些太平军或分遣还家,精壮者少数遍入淮军。苏州随即安定,淮军也更加壮大,人数达七八万人,直可以与湘军互相争雄。
李鸿章的梦想真的达到了。湘军大将各有克复名城,胡林翼收武昌,李续宾克九江,曾国荃攻险安庆后又围天京。左宗棠不久后进杭州。这些功绩除各自努力外,还有曾国藩特意安排的因素。因定苏州,李鸿章以功加太子少保。
苏州一克,苏南其他城市已是难保,十一月,无锡陷落。次年四月,苏南重镇常州又被于淮军会同“常胜军”攻下。之前,李秀成已经退驻丹阳,见救援苏南无望,天王洪秀全给予的期限已到,遂带兵返回天京。
至此,苏南大部土地被淮军收复。
不过,杀降事件的后遗症却没有完结。作为主谋的程学启不知是出了此馊主意,真的不祥,还是巧合,于次年受命进浙江协助楚军围嘉兴时,忽一颗流弹击中其脑,身受重伤不治而亡。程学启戎马十来年,身经百战,又身系主将,一击毙命,甚至罕见。
而李鸿章不但没有履约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设计杀害了这八个降将以及投降的太平军。当即引起戈登等外国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戈登可是这事件的担保人,由于价值感观的不同,他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也是最无人道、违反人性的行为,对于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其实,对于中国人这是最平常的行动,湘军将领与太平军都干过这行为,不以怪,连曾国藩也对李鸿章的杀降赞不绝口。只是,这行动产生两个不良的效果,一是太平军对淮军最不信任,如原救援苏州的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看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也有投降之心,见李鸿章苏州杀降,当即在常州抵抗到底,直到城破人亡,给淮军带来重创。二是戈登把李鸿章看成了仇人,一心想找李鸿章拚命。在戈登闻讯的当天,就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李鸿章赶忙躲了起来,以后几天戈登一直在提枪找李,而李则躲避不见。由于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鸿章,戈登只得忿忿然留下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所攻占的城池再交还太平军。
这位外国人也是真认真,不久,他就率“常胜军”返回昆山,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定“常胜军”由其节制,不再受李鸿章及中国政府的调遣,借此从中方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
然而这反使李鸿章下决心彻底裁撤“常胜军”。他以“洋人不明事理”“戈登意殊颇测”上奏清庭,取得朝廷的支持。清庭正怕“常胜军”尾大不掉,日后后患无穷,决心撤消“常胜军”。清庭决心一下,另外,经过赫德等人的调解,英方认为维持与清政府的“和好”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主张将此事交总理衙门处理,制止了戈登的过激行为。如此,“常胜军”已经存在意义不大,不久,即被解散,其中一部分精锐部队和大部分武器装备被编为淮军,李鸿章的实力又一次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