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由此,胡燏棻便成为编练新军的主要负责人。好在这个胡燏棻当时也算是知兵,他早在任广西按察使时就曾指出当时的募兵之弊端,说“今各招之勇,急于成军,乞丐无赖,驱以赴敌,一经临阵,望风而遁,反以利器资敌,沿途更肆焚劫”;而统兵的将领,骄奢淫佚,克扣士兵的军饷口粮,以至于万众离心,一旦打仗,谁肯给你拼命;军队里的武器,“件件购自外洋”,而且型号各一,前膛后膛,德制粤制,搞不清楚;最要命是,装备混乱,阵法陈旧,这些士兵拿着新式武器茫然不知用法,还是习惯使用原来的大刀长矛,这怎么能胜任现代战争?

日期:2008-5-312:41:49

谢谢各位的讨论,

(接上文)

为此,胡燏棻提出了编练新军的四个办法:一是训官之法,即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挑选各地的武生武举,只要文化还过得去,年龄又不太大,便选入学堂,聘请洋人教习三年后经考核发给文凭,随后分派到各军营;二是练兵之法,即在招募新兵的时候,由各地方官负责登记新兵的家庭地址等情况,杜绝逃兵现象,新兵到营后先检查身体,不合格的立刻清退。三是放饷之法,即防止统兵将领克扣士兵的粮饷,改由各粮台直接发给;四是简器之法,即统一各项枪械武器,防止各种制式的冲突浪费。(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1894年底,胡燏棻便屯驻马厂募兵训练,开始编练了新军3个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兵种如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都齐了。由于样子看上去还不错,清廷便让他扩大规模。由此,胡燏棻便于第二年移驻距天津东南70里处的新农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小站(练兵)。小站原是淮系周盛传、周盛波所统领盛军的练兵场,在消灭捻军后,盛军在此驻扎了二十多年。后来甲午战争爆发,盛军开赴前敌,因为平壤之战时盛军继任统帅卫汝贵临战溃逃而被处斩,盛军亦由此全部溃散。胡燏棻便在此地编就新军10营,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称定武军。

定武军的士兵,大都是从山东、天津等地经过仔细挑选招募而来,这支军队在编制、训练、战术、武器等方面完全摈弃了以往练军和湘淮旧军的习惯,而是“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这里的所谓西法,其实指的就是德国陆军的模式,其中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在此担任教习。除此之外,胡燏棻也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招募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如何宗莲(当时担任总教习)、曹锟、田中玉等人来军营中担任军官或教习。

就当时而言,定武军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它不仅武器装备新,阵法训练也全是按照德国操典进行。可惜的是,这支新军建军刚一年,还没有焕发出它全部生机的时候,它的开创者胡燏棻却被调离前去督办津卢铁路,而他的接替者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话题先按下不提,先说说南方的另一支新军。在北方定武军编练之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向朝廷上奏,请求在南京编练一支按洋法操练的新军,这就是后来的自强军(也叫南洋新军)。自强军的兵种和定武军类似,也分为步骑炮工四兵种,分别为步队8营,每营250人;马队2营,每营180骑;炮队2营,每队200人;工程队1营,每营100人,总计2860人。

自强军在1896年开始招兵买马,主要从江北和江浙一代挑选士兵,张之洞认为江北人体格比较强健,因此多分入马队和步队;而江浙一代的人比较聪明,主要分到炮队和工程队。当时新军的待遇很好,军饷饭食衣物等各方面条件都远胜于防军和湘淮勇营。

张之洞是儒学大师,特别注重士兵的文化素质,美国人鲍维尔在《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就曾提到,张之洞招的士兵大多会写能读,许多人的文化水平都还不错。不过自强军刚刚建立,张之洞便被调任湖广总督,自强军也被继任的刘坤一续办。不过,刘坤一对新军似乎没什么大的兴趣,在此后的几年中,自强军并没有扩充,后来这支南洋新军的兵员和素质也远不如北洋新军。

1901年,清廷下令将自强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操练。由此,自强军便成为袁世凯掌管的军队,后来在编练北洋陆军的时候,自强军被编为第四镇(师),此是后话。

(下一节《三、乱世奸雄,袁老四如鱼得水》)

日期:2008-5-411:56:13

三、乱世奸雄,袁老四如鱼得水

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为袁世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许很多人会问,袁世凯怎么运气这么好,这刚长熟的桃子怎么就让他给摘了呢?

这事说来话长。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他的这一生,说起来还真挺复杂。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那老袁家在数百年间原本也是默默无闻,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篙子翘了还是文曲星路过他家,这袁家突然忽喇喇的发了---乖乖,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便成了望族。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本来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这所谓的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的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说科举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那举人进士可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当时的读书人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是稀罕。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是发大了。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袁家虽然显赫,但家里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从戎,和太平军捻军厮杀,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进士老爷和举人老爷两人寿命更浅,分别在52岁和48岁便告离世。

说完了袁甲三家,再来说说袁世凯家。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他老人家只是个秀才,和弟弟袁甲三相比差得太远。不过,袁树三的儿子袁保庆也中了举人,也算是争了口气。不过,这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年近四十依旧膝下无子,于是便从他的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能生儿子,一口气生了六个,这过继给弟弟的就是老四。

这老四是谁呢,估计不说大家也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啊。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错,他七岁的时候便跟着嗣父袁保庆生活。袁保庆虽然是个举人,但官运不错,曾经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做过盐法道,大概是厅级干部)。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对这个举人大老爷依旧有效,袁保庆活到44岁便去世了。无奈之下,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十四岁的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偏偏第二年他的生父袁保中又因病去世。虽然袁家乃官宦世家,吃穿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活脱脱就是孤儿寡母了。

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见他们母子可怜,袁世凯年纪又小,而这个进士大老爷身下也只有一个独子,于是便把袁世凯接到北京(当时袁保恒在翰林院做编修)去跟随他读书,让他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去了北京。

只可惜的是,虽然堂叔袁保恒是个翰林,但在他的严格教导之下,袁世凯在考举人的时候仍旧是两试不中。据沈宪祖在《容庵弟子记》中说,袁世凯在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名落孙山后,他在羞愤之中将以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这话难道是袁世凯最先说的?),乌能龌龊久困笔抵砚间自娱光阴耶?”

日期:2008-5-512:12:09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也曾撕烂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秀全就造反了。其实话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真是太平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十六年的光阴!如此看来,科举顺利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多为守成之臣,而科举之路坎坷者如康有为、袁世凯则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说更有改革的需求和愿望,这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他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不过,袁世凯也知道自己不是科举这块料,于是他在结婚以后便放弃功名,另寻出路。1881年5月,袁世凯跑到山东登州,投靠了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吴长庆。吴长庆当时统率庆军六营驻防在登州,督办山东防务,袁世凯去后便在庆军营务处任会办一差。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金满楼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第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