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李重进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二日兵败自焚,这也意味着由地方藩镇而引起的国内动荡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赵匡胤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这又到了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候了,因为自唐末以来,海内分崩,诸侯割据已达八十余年。到北宋立国之时,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南方更是山头林立,共有南唐、后蜀、荆南、吴越、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后周时代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消除这些割据势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这不能不令赵匡胤大伤脑筋。这个时候,赵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头号智囊幽州蓟县人赵普。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银装、朔风凛凛,赵普向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关起门来苦读《论语》。前面说过,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赵匡胤在显贵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在戎马之余开始发愤读书。不光自己读,还特别指示赵普也要跟着读。赵普为人非常听话,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一鼻子就闻出自打赵匡胤上台之后,武将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读书做好学问才能出人头地,如果再不给自己充电,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势了。于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关进自习室里来读一会儿书,而且赵普这个人学习还很有窍门,专挑精华去学,没用的一眼不看,所以从始至终都只看《论语》这本书,而且光看上册,连下册都不肯看。这一看就是几十年,《论语》的上半部分被他看得滚瓜烂熟,所以人送外号——半个论语专家。赵普也为此洋洋自得,时常跟人炫耀自己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将同代那些大儒们一个个说得哑口无言。

这一天晚上,赵普仍在翻他那半本《论语》,突然家人来报称:“官家(皇上)到了。”赵普听完之后,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出门一看,赵匡胤已经进了院子,赵普急忙将他迎进屋内。过不多时,赵匡胤的弟弟,大内都点检赵光义也赶了过来。赵普一看这个架势,感觉要有大事发生,但赵匡胤不肯明言,他也不便多问。三人都是滚在一起多年的老伙计了,也不需客套,就由赵普差人生上火炉,三人围炉而坐,架上烤肉后饮酒闲谈。

此时,屋外大雪飘飞,屋内却被火光映得通红,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起先,三人聊得都是些杂务,但酒至半酣,赵匡胤话锋一转,向赵普问道:“自唐季以来,海内分崩,诸侯擅守,朕欲扫灭群雄,混一天下,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这是一个绝大的题目,赵普也不肯轻易表态,于是反问道:“不知陛下意欲何为?”

赵匡胤心中已有定见,但不肯直说出口,故意反向说道:“北汉为国之深仇,朕欲先灭此朝食,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赵普听完沉默良久,半晌才道:“陛下既然早有定见,臣无话可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对信号,赵匡胤听完立刻追问道:“先生有话但说无妨。”赵普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北汉虽小,却独当契丹、党项两面。北汉若灭,则吾独当之。何不俟削平诸国后,再取北汉,以此弹丸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闻言大喜道:“朕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赵匡胤是否真是和赵普想到了一处,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这是由于赵普提出的那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是从后周名臣王朴的《平边策》中提炼出的精华,早在柴荣时代就已经在国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王朴是赵匡胤非常敬重的一个人,据说在赵匡胤登基之后,有一次造访功臣殿,突然一阵风吹来,将殿门吹开,正好有一尊雕像与赵匡胤相对。赵匡胤一见那尊雕像塑得是王朴,立刻整好衣冠,肃然礼拜。周围人等都很诧异,就对赵匡胤问道:“陛下贵为天子,王朴不过就是个前朝的大臣,犯得上这么礼敬他呢?”赵匡胤却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很严肃地对左右人说道:“此人若在,朕不得着此袍。”

看得出来,赵匡胤对王朴非常敬重,那么他对王朴最早提出的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当然也是高度认可。然而,这毕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国策,一旦确立,就不容更改,所以赵匡胤也很有必要再正式作出决定之前,来征求一下赵普的意见。而赵普既然也对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情有独钟,君臣之间达成了共识,那么这项基本国策也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正式拍板了。

“雪夜定策”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它标志着结束五代乱世的基本策略正式确立,并即将赴诸于行动。然而,在正式发动全国统一战争之前,赵匡胤还有一件更加迫切的事情亟待解决,这就是他必须要改变自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专横跋扈的恶劣作风。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算是打得下江山也守不住,即便是能够做到统一,也不免再度分裂。乱世仍将延续,北宋也无法逃开沦为五代之后第六代的命运。然而,武将骄悍的风气毕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五代中的历代帝王也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多次的尝试。但每一次努力,却往往惹得流血厮杀、烽烟四起,甚至招来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那么,赵匡胤又要靠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最终他又能否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日期:2009-03-2103:32:19

181

赵匡胤平定二李之乱后,某日召见谋臣赵普,对他说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这就是向赵普询问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

赵普做出了如下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这番话,把天下祸乱之源归结于藩镇势力太重,说得有一定道理。唐朝就是亡于藩镇之手,五代之中后梁起于汴州,后唐、后晋、后汉起于河东,后周太祖郭威在魏博起兵,可以说五朝皆出于藩镇,后唐、后汉更是直接亡于藩镇之手,可见藩镇势力在五代的影响力之大。不过这一问题,在后周时期就已经被柴荣所认识到了。高平之战后,柴荣为了加强中央权威,遏制地方势力,就曾下旨命令各藩镇“甄选天下雄壮之士,编为殿前诸班”,这就使当时的政治形势重新向中央集权的方向上发展。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赵普坐镇在当时的权力中枢,自然看得是一清二楚,那么他之所以还要赵匡胤继续对地方藩镇们“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显然是在鼓动赵匡胤趁热打铁,利用目前的大好形势,把这些造成国内最不稳定因素的地方藩镇们,全部推进坟墓,然后再在上面狠狠地踏上一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赵匡胤对赵普的判断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办。不过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地方藩镇的势力虽说被打压下去了,但中央禁军将领们的地位却因此而大幅提高,并直接威胁到赵匡胤皇位的稳固。对于这个问题,赵匡胤也不敢给予轻视,所以到了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三月,赵匡胤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突然将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

慕容彦钊、韩令坤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从夹马营闯出来的孩子。慕容彦钊比赵匡胤年长几岁,赵匡胤自幼就对他以兄礼事之,而韩令坤更是赵匡胤小时候一起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的兄弟,可以说是死党中的死党。赵匡胤既然肯拿这两个人先开刀,显然是认为禁军将领权力过大,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不过赵匡胤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很人性化的。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开国帝王一旦觉得他手下的某个功臣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位,那么这就意味着那个功臣已经离死不远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绝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血淋淋的教训。开国之后屠杀功臣几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典型的便如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功臣都给杀了。在这一方面,赵匡胤这个篡位之君的做法,显然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赵匡胤在解除慕容彦钊、韩令坤的禁军兵权后,专门在广政殿为这两人设宴送别,席间把酒言欢,对这两人温慰有加。慕容彦钊与韩令坤虽说因为丢掉兵权,难免会有一些失落感。不过他们作为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心中自然也会有所疑惧。赵匡胤的这种做法,虽然从表面看来,使他们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反过来看,却正是一个保全他们的最好办法。所以慕容彦钊和韩令坤在经过短暂的郁闷之后,心里反倒踏实下来,下去之后也没有闹情绪,撂挑子,而是继续尽职尽责,为国出力。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第10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