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四月十七日,李筠造反的消息就传到了大梁。这件事情对赵匡胤来讲,刚登基就有人造反,当然不能算是件好事。但反过来看,又未尝不是一个机会。这是因为自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尾大不掉之势日益明显,往往不肯服从中央的管理。如果赶上强势一点的皇帝,这些藩镇多少能收敛一些。如果皇帝软弱,搞不好还要受藩镇的管理。这种现象贯穿了整个残唐五代,到北宋开国时也没能有多少改变,赵匡胤是个靠兵变起家的皇帝,国内肯定会有大量的藩镇不肯服气,所以他也很需要借用一次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以便杀一儆百,那么李筠的这次反叛,就正好给赵匡胤创造出一个杀鸡给猴看的机会。所以说这件事对于赵匡胤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还是在于他是否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赵匡胤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仅仅两天之后,赵匡胤便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先头部队北上迎敌。而与此同时,北汉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反应,这是由于李筠在攻夺了泽州之后,立即遣使向北汉主刘承钧求援,要他倾举国之兵南征北宋,由自己作为前军向导。刘承钧闻讯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立即在晋阳大阅马步三军,准备出兵与李筠合势。

然而尽管刘承钧的心气很高,可他的臣下们却并不和他一样乐观,北汉的左仆射赵华就奉劝他道:“李筠轻率起事,根本就没有成功的机会,陛下就算为他扫境筹兵,也不见得就能取得胜利。我看还不如消停点,守好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得了。”刘承钧听完很不高兴,根本就不予考虑,立即率大军倾巢而出,开赴潞州。

数日后,刘承钧来到了太平驿(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南),此处已距潞州不远,李筠闻讯后便亲率文武官员前往迎见,这也就是等于正式承认了刘承钧对他的领导权。刘承钧对李筠也很看重,特许李筠在晋见及呈递奏章时不写姓名,并赐其座位在北汉宰相卫融之上,也算是给李筠加了殊礼。本来这两人都对对方抱以很高的期望,而且对这次合作又都很心诚,但等他们真见了面后,却还是发生了不愉快。

这次不愉快的起因是由于李筠看到刘承钧所带的部队人数既少,士气又不高,心里大失所望。于是就对刘承钧发起牢骚,又说自己本来是后周的忠臣,这次是逼不得已才被迫造反,实在是辜负了先主的厚恩,言下之意就是说自己是没有办法才投靠的北汉。这样一来,刘承钧又大为不满,所以在李筠告辞时,便派北汉宣徽使卢赞随李筠南下,去做他的监军。可这一下又使李筠更为不满,对卢赞带答不理,两人关系搞得非常僵。刘承钧听说此事后,只得又把宰相卫融派去调解,可仍然是无济于事。未曾与宋军交战,李筠与北汉的合作就出现了裂痕,这也预示着他这次造反行为不会十分顺利。

五月三日,李筠留长子李守节驻军守上党,自己则亲率大军三万南下迎敌,并于两日后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遭遇了石守信、高怀德所率的北宋先头部队,两军随即展开交战。这次交战经过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肯定不是象李筠战前预料的那样,那些老部下们一看见他就临阵倒戈,反而在作战时非常卖力。李筠这支主力大军竟然被北宋的先头部队击败,无奈之下,李筠只好率兵先行撤出了战斗。

这个时候,形势对李筠已经很不利了,但是还并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因为北宋的大军仍未出动,在昭义境内李筠和北汉的主力部队,如果他能利用这个时机,与北汉联军将石守信这一部击溃,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机会的。然而北汉皇帝刘承钧自从与李筠那次相会之后,也对这次南下的前景产生了疑惑,所以始终率军留在太平驿,不肯再往南走。而单靠李筠这一部,又无法将石守信彻底击败。结果双方在泽州城下对峙了二十多天后,李筠的三万大军竟然又被石守信击败。而这一次,李筠败得更惨,士卒阵亡逾万,就连刘承钧派来的监军卢赞也临阵战死。李筠无力再战,只好带着残部狼狈退守泽州城。

而此时,赵匡胤已亲率大军赶往泽州,这样李筠的命运也就无可更改了。六月一日,赵匡胤抵达泽州城外,亲临城下,指挥部队对泽州发起昼夜不停地猛攻。六月十三日,泽州城破,李筠兵败后举火自焚。北汉皇帝刘承钧在太平驿接到消息后,立即率兵逃回河东。而到六月十九日,李筠的长子李守节献潞州而降。至此,昭义之乱全部结束。

昭义之乱的轻松平定,对北宋这个新生政权的稳固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双方战前实力对比而言,北宋想打赢这一战并不难,但难就难在了“轻松”这两个字上。因为潞州地势险要,身后又有北汉的支持,并不是很好对付。而北宋又刚刚立国,根基还不稳固,如果一旦战事不利,双方僵持住了,就难保其他地方藩镇不起异心。特别是就在昭义之战的同时,北宋境内又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已经是控制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原后周的摄理太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这个人前面曾多次提到过,自柴荣登基后,他就和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起,并为后周禁军的两大巨头。而且这个人的风格很高,尽管柴荣一直对他有所猜忌,不断通过扶持张永德的势力对他进行打压,甚至在夺取淮南后把他留在了扬州,但李重进从来就没有闹过情绪,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给国内的大小官员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李重进在后周时期一直担任禁军侍卫司中的一把手,而赵匡胤自被柴荣调入中央后,就始终在殿前司中工作。两人没有业务往来,感情不深,再加上侍卫亲军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马上就把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务免除,转由死党韩令坤接任。这样一来,就使李重进有所惊惧,急忙上书请求入京朝见,但赵匡胤为了安抚他,又下诏阻止。结果却适得其反,李重进接到诏书后,考虑到自己既是后周的国戚,又久掌兵权,生怕赵匡胤会拿他开刀,每日都在扬州城内坐立不安,精神始终处在一种极度焦虑状态,从而渐渐萌生了反意。

赵匡胤登基仅三个月后,李筠在潞州举事,李重进闻讯之后立即派他的亲信侍从翟守珣走小路北上与李筠结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然而翟守珣的政治嗅觉还是很灵敏,一鼻子就闻出李筠是个冒失鬼,李重进也不见得能强到哪儿去,跟他们造反肯定是没有前途,所以出城之后就直奔大梁,把李重进与李筠勾结的事情对赵匡胤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

这个时候,赵匡胤正忙着出兵征讨李筠,所以很怕李重进会在南线造反,于是急忙重赏了翟守珣,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艰巨地任务,叫他赶紧返回扬州,尽最大的努力将李重进稳住,以避免两线同时作战的情况发生。翟守珣的办事能力也很强,回去就力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具体采用的是什么说辞搞不清楚,总之是把李重进忽悠住了,结果直到潞州之战结束后,李重进也没有在扬州起兵。

赵匡胤将李筠镇压之后,返回大梁,觉得已经到了处理淮南问题的时机,便命六宅使陈思诲去扬州传旨,将李重进调任为平卢(治在青州)节度使,而且为了能使李重进尽快上路,赵匡胤还专门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卷。然而五代中赐完“免死铁券”就被杀的事例太多了,李重进根本就不肯相信,接到旨意后就立即将陈思诲收押起来,然后开始修筑城墙,缮治兵器,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重进是当世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不过他这次造反比李筠那次还要草率。李筠好歹也在潞州坐镇了八年,手底下有一批使惯了的老人,再加上背后还有北汉的支持,还算具备了一定的造反条件。而李重进刚到淮南不久,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在造反之后,李重进遣使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主李璟是被中原打怕了的人,哪敢去趟这趟浑水?根本就不敢放李重进的使者入境。李重进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困守扬州这一座孤城,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据扬州而反的消息,立即委任大将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命他率兵征讨。石守信走后不久,赵普就向赵匡胤进言,称:“李重进据守一座孤城,外没有救兵,内没有粮草,所仗持的不过就是淮河之险。陛下如果能亲帅大军出征,必能一战而破之。”

赵匡胤深以为然,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传旨亲征扬州。七天后,赵匡胤率军从泗州渡过淮河,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扬州城下,随即开始攻城,当日就将城池攻破。李重进兵败后投火自焚,扬州之乱也就随之平定了。

赵匡胤在登基一年内,相继平定了由李筠、李重进发起得两起叛乱,结果应当说是非常理想。在平息这两场叛乱的过程当中,赵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打掉了国内其他藩镇的不安念头。后人为此称赞道:“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然而,赵匡胤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是个生来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伟大帝王,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剪灭诸侯,混一天下,进而澄清宇内,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

日期:2009-03-2000:40:49

180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第10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