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柴荣此次出兵,把第一个攻击目标定在了寿州(今安徽寿县)。寿州地处江淮平原中部,控扼淮、淝两河流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从地图上看去,如果将后周的都城大梁和南唐的都城金陵连成一条直线的话,寿州几乎就在这条直线之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尽管寿州的位置如此重要,但南唐仍然没有对其给与足够得重视。当时因为淮河每到冬天的枯水期,水位就会大幅下降,最浅的时候,两岸居民可以趟水而过。南唐为了防止中原趁枯水期对其进犯,就常年在淮河南岸驻军,称为“把浅”。可是到了南唐在楚国失利之后,国家经费捉襟见肘,寿州监军吴廷绍就上表对李璟称:“国家连年用兵,经费不足,“把浅”的军队放在那里,常年不打一仗,没有用处不说,还要空费国家钱粮,干脆撤掉算了。”

李璟此时正为自己连年劳师无功而懊悔不已,听完后立即批准,竟然把这支军队撤了回去。这一举动,等于是自动拆毁了对后周的第一道防线,性质无异于自掘坟墓。

十二月初,李谷率领后周的南征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淮河一线,在正阳(淮河渡口,今安徽颍上县东南)建造浮桥,非常从容地渡过淮河,略做休整后,继续向南推进。在这期间,竟然没有受到唐军的半点阻碍。

十二月十日,周军就已进抵寿州城下,并在此击败唐军两千余人,随后便开始攻城。南唐因为在此之前,对来自中原的威胁估计严重不足,防备就更加不足。所以等周军真正入境之后,举国上下,都被吓得惊慌失措,一片混乱。幸亏当时坐镇在寿州的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率领唐军,积极防守,这才挡住了周军的攻势。

刘仁赡,字守惠,他的父亲刘金,原是从杨行密起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属于淮南老一辈的造反阶级战斗家,所以刘仁赡也算是将门虎子了。刘仁赡生于大唐的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本人在淮南也是老资历,在吴国时,就曾历任过多州刺史,因有政绩颇为世人所称道。李昪篡国后,刘仁赡被调入禁军工作,后迁升至鄂州(今武汉)节度使,不久后又转任为寿州节度使,从此后就一直留在寿州工作。

刘仁赡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精通儒术,又熟识兵书战策,是典型的全面型人才。早些时候,寿州监军吴廷绍上表请求撤回“把浅”部队时,刘仁赡就极力上书表示不可,认为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临战经验来判断,后周和南唐之间必有一战,如果现在将“把浅”部队撤回的话,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这个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但是李璟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作起诗来妙言不断,办起事却是昏招迭出,天生就对正确的意见有免疫能力,所以不予采纳。等到后周军队真正攻来之时,南唐君臣因毫无防备,被惊得慌作一团。而此时刘仁赡却又变得不慌不忙,若无其事地组织部队对外防御,一派大将风度。

不过南唐光靠刘仁赡这一个明白人,也只能管得住寿州城里,城外的形势仍然是很不乐观。十二月十五日,后周的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在寿州城东的山口镇击溃了唐军一千多人。紧跟着周军又在次年(956年)的正月初三,于上窑(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上窑镇)再次击败唐军一千多人。仅三天之后,后周皇帝柴荣就在这接二连三的胜利鼓舞下,下诏尽提马步三军,御驾亲征淮南。

日期:2009-03-0602:38:17

168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初八,柴荣率领侍卫亲军都指挥、归德节度使李重进,殿前军都指挥使张永德、殿前军都虞候赵匡胤等大将,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寿州杀去。但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南唐朝廷所派的援军已经提前一步,逼近了寿州。

南唐虽说此时是主暗臣佞,但国力还是很强的。李璟在得知周军攻入国境后,便委派大将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另以奉化(治在江州)节度使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共率四万大军,分为两路来援救寿州。就在柴荣率大军出征的这一天,刘彦贞所率的南唐援军主力已经到了来远镇(今安徽寿县西南,位于淮河东岸),然后换乘巨型战舰数百艘,浩浩荡荡地向寿州杀了过来。

这个情况让后周的前军主帅李谷大吃一惊,因为来远镇这个地方距周军在正阳所建的浮桥非常近,如果刘彦贞分出一支兵马去攻打浮桥的话,这座浮桥势必不保。李谷是文人出身,胆子非常小,闻讯之后立即将众将召来说道:“刘彦贞率援军过来,肯定要派兵去夺浮桥,如果浮桥被他们毁掉,我军的后路就要被他们切断。咱们都是北方人,难道还要跟他们打水战吗?赶紧撤军。”说完也不与诸将商议,直接传令撤军,沿旱路退回了正阳浮桥,并马上派人向柴荣禀明了此事。

两日后,柴荣在圉镇遇到了回来禀报的使者,这才知道李谷已从寿州撤军了,顿时大失所望。因为李谷所说的理由实际上不成立,就算是浮桥被唐军夺回去,仍然可以再建,根本就不存在后路被断的问题,所以柴荣在接到禀报之后,又急忙遣使去前线传令叫李谷不要撤军。但这个时候,李谷早就带兵撤回了正阳,柴荣的这道旨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月十三日,柴荣带着大军抵达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他料定李谷既然已从寿州撤军,身后必然会有追兵,所以立即派李重进率军急行直扑淮河,去与李谷会师。这个时候,南唐刘彦贞已由水路进了寿州城,听说李谷已经毁营撤军,顿时大喜,连早饭都不肯去吃,立即就换成陆路随后追赶。

前面说过,李璟这个人没有识人之明,被重重地草包饭桶包围着,这个刘彦贞也不例外。刘彦贞出身于寿州富豪之家,本人没有什么才干,就是善于敛财。通过敛财去贿赂当朝权要升官,等升完官后再去敛财,而敛完财后再去行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并最终当上了大官,曾在多个藩镇当过节度使,此时已是南唐的神武统军(禁军第五、第六军),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本身并没有军事才能。

刘仁赡跟他共事多年,知道他光会搂钱,不会打仗,急忙对他劝阻,说道:“老刘,你的大军还没到,敌人就被吓跑了,这不就是因为你的招牌大,名头响嘛!你的军事才能我是清楚地,你想为国立功的心情我也是能够理解地。可是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嘛!俗话说‘兔子急了蹬鹰,狗不急都咬人’,你又何必非要把他们逼上绝路呢!”

他这番话本来也是好意,但刘彦贞因为听说李谷撤军时非常慌乱,大批的粮草都没有来得及带走,只好一把火烧掉,觉得对付这种敌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对刘仁赡的建议完全不肯接受,像打了鸡血一样,执意要追。刘仁赡屡劝无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带着大批援军前去送死。等刘延贞的大军开拔后,刘仁赡万般无奈地长叹一声道:“刘彦贞此战必败,赶紧备防吧!”

正月十七日,刘彦贞带着大军来到正阳,有意去夺取周军的浮桥。这时他手上握有数万大军,一路旌旗招展,声势十分浩大。可是此时后周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已先于他抵达了正阳,见刘彦贞带兵来攻,便就地排开阵势,要与唐军一决雌雄。

这一来,又把刘彦贞给吓住了,他手中的兵力,本来并不比周军少,但是也不敢进攻,只是仓促下令唐军将阵势排好,又在阵前撒满铁蒺藜,并于两侧拉上铁索,上面悬上利刃,用以防备后周马军冲锋。李重进也是当世名将之一,一眼就看出这是刘彦贞临阵胆怯了,便手指敌阵对手下哈哈大笑道:“刘彦贞这般布置,莫不是想要在此唱戏吧!”说罢也不等敌军开锣,立即挥军掩杀过去。结果一战斩杀唐军逾万,刘彦贞当场战死,生擒其大将咸师朗以下数千人,缴获器械、兵甲达三十万件,大获全胜。

南唐因为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太平盛世,本土已经多年以来没有打过大仗。所以唐军在正阳这一战的失利,引起了举国惊慌,寿州一带的百姓纷纷吓得入城逃避,还未赶到的应援使皇甫晖和应援都监姚凤不敢再往前走,退守清流关(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而临近的滁州刺史王绍颜更是被吓得魂飞魄散,直接就弃城而逃。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第1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