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庞勋等人得知此事,自然不肯自投罗网,转而泛舟东下,由浙西渡过长江,进入了淮南地区。徐泗观察使崔彦得知庞勋带兵回到了淮南,决定出兵进行武装镇压。而此时的庞勋一路上招兵买马,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自此,一场由桂林戍卒兵变转变而来的两淮农民起义正式爆发。

由于此时的唐朝政府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大批生活无着的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庞勋声势迅速壮大,于十月十七日攻陷了徐州,活捉了主将崔彦及其大批部将。唐朝政府这才感到事情重大,连忙调集大批军队赶来围剿。但此时为时已晚,庞勋已经成了气候,虽说唐朝政府全力以赴,但直到咸通十年十月,才将这场起义完全扑灭。

这场由庞勋领导的两淮农民起义立时一年半,虽说最后是以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终。但给唐朝政府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方面,起义发生在唐朝统治的腹心之地,双方交战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给唐朝的经济和财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正所谓“徐寇虽殄,河南几空。”另一方面,虽然庞勋本人力战而死,但参加起义的农民军并未被全部消灭,而是逃散到各地,不久就又成了其后接二连三发生的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转眼到了咸通十四年,天下毫无一丝地平静。七月,懿宗死,僖宗继位。是岁,关东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百姓流离失所。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南诏进犯西川黎州,党项、回纥(he音盒)进攻天德军,唐王朝内忧外困,焦头烂额。

按说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展翅之时,但此时身在曹州的黄巢,却依然在等待中观望。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最有利于他的机会。果然,没用多久,这个机会来了,濮州(今河南范县)人王仙芝反了。

日期:2008-7-2813:24:43

(5)

王仙芝和黄巢一样,都是以专业从事贩卖私盐活动为生。从事这项职业的人,都有以下几个特点,凶狠、狡猾、残暴、头脑灵活、反应速度快,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积累出与政府武装斗争周旋的丰富经验。也正因如此,晚唐时期,这一行业中风起云涌,从最先发动起义的王仙芝、黄巢,到后来靠镇压黄巢起家的王建(前蜀政权建立者)、钱镠(liu音留,吴越政权建立者)、朱瑄(濮州刺史,晚唐著名藩镇)等人,可谓是人才辈出。但是,由于这些人不是赤贫的农民,从某些方面上来说,还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的局限性相比于普通的农民起义还要多一点,多的这一点以后再说。

唐僖宗乾符元年底(公元874年),王仙芝与手下尚让、尚君长等人在濮州长垣县拉起一支三千人的对伍,并于次年正月初三发布了一道檄文,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正式起兵反唐。打着‘平均’旗号的起义,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个提法很在当时来说很新颖,也很有吸引力。其后几个月,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攻城拔县,连下重镇,升势迅速壮大,与此同时,黄巢也于曹州冤句聚集数千人,积极响应,“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这两个人合到一处,声势浩大,四海为之震惊。受此影响,河南、山东、浙西等地受压迫的穷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形成了“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的局面。大唐王朝内,可以说是八方起火,四处冒烟,全天下都知道了,惟独一个人还蒙在鼓里,这个人就是唐僖宗。

原来王仙芝在起兵之时,发表了一道檄文,檄文中抨击朝廷“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明显是在抨击执政者无能。当时掌权的宰相卢携看完了比较脸红,不好意思跟唐僖宗汇报。僖宗当年只有十四岁,整天忙着斗鸡赌狗,也顾不上这点小事情。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大宦官田令孜手里。卢携本来就是田令孜的人,田令孜不可能不罩着他点,再说那时候天下比较乱,闹事的人也比较多,田令孜也就没太当回事,所以直到乾符二年的十一月,唐朝政府对草军的军事镇压还只停留在地方层面。这也给了草军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得以做大,这段时间对王仙芝、黄巢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而对唐王朝来说,却是极其致命的。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唐朝末期实行的两税法,从这里一眼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民生疾苦,也就是为什么在短时间内会有那么多的穷苦百姓踊跃从军,使草军迅速壮大。两税法是唐德宗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推行的的一项税制改革,用以替代以往的租庸调制。两税是指户税和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除此以外,不再向农民征收任何的杂税。从表面上看,两税法不象租庸调制那样以成年男子为依据,而是根据财产田地的多少征税,那么看起来应该是田地多的,财产多的就要多交税,田地少的没钱的就少交税。也就是有钱人多交税,没钱的就少交,这不是很好吗?按理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第一,唐朝政府征税是以州为单位,而在制定税额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而是按照改革前大历年间征税最高的那一年为定额,给各州下达的指标,这样一来,税额较高,百姓很难完成。而且各州赋税不统一,有轻有重,显失公允。第二,钱贵物轻,百姓受苦。晚唐时期,铜钱在流通领域中越来越少,民间有人私自将铜钱融化铸成铜器,可获五倍的利润。这就造成铜钱大幅度升值。但官府征税的时候收的是铜钱,农民只有将货物低价卖出换成铜钱,交给政府,在这其中,损失惨重。第三,两税法征税不管灾年丰年,税额不变。封建社会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穷苦农民抗风险能力弱,好年景还好些,一旦遇见灾年,颗粒无收,但税额却不变,百姓没有办法,只有破产完税。若是连破产都无力完税,只有靠背井离乡,来逃避税款了。第四,摊逃成风,逼人出走。按两税法制,每州、县、乡完税额应是一个常数,这个数额是不能变的,如果一家出走,这一家的税额就要落在邻里税户上。比方说一乡十户人家,共收十贯,每户需交一贯钱。如是跑了一家,这家的税款就要由其余九家均摊,这还好些。但若是赶上荒年,跑了五家,剩下的每家就需交纳两贯,税额翻倍。若是跑了九家,剩下的那户就要交足十贯,这样一来想不跑都不行了。第五,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唐朝政府表面上明令宣布“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懿宗、僖宗这般穷奢极欲,钱从哪来?不全是取自于民脂民膏嘛!所谓上行下效,他们不顾百姓死活,下层官吏欺榨起百姓来就更加的肆无忌惮。晚唐时,除两税之外,各种税赋多如牛毛,有盐税、铁税、牛税、马税、桑税、蚕税、鱼税、鸡税——等等等等,不可胜数。江南某地更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种新税——双黄蛋税,也就是鸡要是生出了双黄蛋都要交税,这可叫老百姓如何生活?

中国的老百姓,本来是全世界最好管理的,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去闹事。可是到了懿宗、僖宗年间,却是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关东、河南大水。同年,关东又大旱。乾符元年(874年)庞勋余党在徐州起事,南诏、回纥、党项又纷纷侵扰边境。乾符二年(875年),也就是黄巢起事这一年,关东河南又是大旱,大旱之后又闹蝗灾。本来一个国家遇到了这样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执政者如果稍微有点头脑也应该想到民生艰难,百姓疾苦,多少也应该稍微的作养一下了。可是再看一下晚唐的政府又是如何爱惜百姓的?咸通十四年的懿宗,正在一味的佞佛,倾举国之力恭迎佛骨,把国库花了个底朝天,也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施舍百姓。结果他当年就两腿一蹬,死了个干净。僖宗上台后,有朝臣上奏要求减免灾区赋税,僖宗倒是也批了,但批是批了,却不过是一纸空文,有关部门拒不执行,僖宗本身就是个花钱的主儿,真要收不上税他花什么?所以稀里糊涂的就不了了之了。只苦了那些穷苦的百姓,因庄稼绝收,赋税又不肯减免,只好跑出去逃荒逃税,成了流民。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染刀锋八十年——残唐五代史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