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车夫急忙扬起手中的长鞭,“得儿——驾——!”马车飞一般地朝前猛冲过去。但事情并没有好转,而且越到后来,越发失去控制。不管他们怎么跑,那雷就是紧跟着在马车的前后左右炸响。好几次都几乎打个正着,幸好那匹马也被吓得不轻,跑起来七扭八拐,这才堪堪地躲了过去。事情过后,马车夫指天划地地赌咒说,当时他在百忙之中,真切地听到云端中有个粗重的声音,在不停地咒骂着:

“一二三!——着!……他妈的!又没有打中……这次俺可瞄准了:五四三二一!~~发射!……我靠!又打偏了……”

马车夫脸色苍白地转过头来对客人说,“老爷!今个儿这事邪门呀!看来不能再瞎跑了,趁着还没有走远,咱们赶快回龙虎山问天师他老人家讨个法子避一避吧!”

客人吓得连话都说不出了,只是挥挥手,作了个随你便的手势。任由马车夫拨转马头,朝龙虎山的放向狂奔而去……

——“嗨!原来是这么回事。”张天师遗憾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都怪我考虑不周,让您受惊吓了。没关系,俺去招呼一声就可以了。实在是对不住!下次俺一定注意。……”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原来,张天师一家的所有仆佣工作,都是由天上的小神仙们轮流值日的。所以,您别看那边那位扫地的低着头不起眼,说不定还是二十八宿之一呢!因此,跟他们说话一定要小心,如果得罪了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今天恰好是雷曹轮值捧茶,众所周知,雷公的脾气向来不太好。一见客人举止之间没有礼貌,便耍起了小性子。其实,他也不是真的要对张天师的客人怎么样,只是稍作惩戒,让这小子明白礼貌的重要性罢了。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传到了纪晓岚的耳朵里。他当然不信,因为张家的祖宗张道陵先生,也不过是在灵霄殿前面晃来晃去,充当个传达员的角色罢了。在凡间地上的子孙们,哪里会有这么大的能耐?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先例。《西游记》中有一位很不一般的角色——红孩儿,这家伙是整本书中,唯一一个几乎把孙猴子弄死的妖精。书中写道,红孩儿将当地三十名山神,三十名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但就算是这么狠的家伙,也只敢使唤了一些处在基层的无名神仙。天上的雷公属于正神,给红孩儿一个胆子,他也不敢雷公来端茶。如果张家一屋子仆佣真的都是如此,那么孙悟空也不用老远跑到南海去求观音菩萨了,直接上龙虎山不就得了?

想到这里,纪晓岚胆子便是一壮。见到张天师,居然也敢像对其他人一样乱开玩笑。当时的天师是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先生,即前面提到的那位“神童”。正如东汉太中大夫陈韪在评价当时著名神童孔融时说的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位张遇隆先生长大后,需要陪同天子去祭祀。但是,在这么重要的仪式之前,他居然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把上朝的必需装饰品——朝珠,给忘在住处了。这在朝廷的规矩上叫“失仪”,如果被礼部的官员看到了,是要吃弹劾的。

眼看祭祀的时间将近,张天师急得直跳脚,没奈何,只好向纪晓岚先生借,问他是否有没有多带一条在身边?

纪晓岚先生有带!他也是个马虎惯了的人,为这事曾经吃过好几次弹劾。底下的办事人员实在看不过去了,便替他准备了一条备用品,随时都带在身边。纪晓岚出门,备用品常常都颇有几件。唯一不用准备备用品的,是那只著名的大烟袋。不用别人提醒,他自己每次都紧紧地拽在手里。

纪晓岚这厮果然劣顽!明明有带,但他就是不递给张遇隆天师。还翻着白眼调戏人家,“雷部鬼律令行最疾,何不遣取?”——您不是可以使唤雷公吗?他背后长着两只大翅膀,跑得最快,叫他去拿不就得了?再不济,随便使个什么“五鬼搬运法”之类的初级法术,也是可以呀?

张天师听了这话的反应是,“真人为冁然”。冁然,展颜一笑的意思。文言文的缺点是有时太过精简,看不出张遇隆先生当时是旷达的大笑、幽默的浅笑、无奈的苦笑、解嘲的讪笑,还是皮笑肉不笑的干笑。纪晓岚为人虽然喜欢开玩笑,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忠厚的人。最后,他还是把朝珠借给了张天师,关于雷公的这件事,他的玩笑适可而止,没有进一步地让张天师难堪。

真正让张天师难堪的事情还在后头,而且马上就会发生了。等它发生了之后,张天师将会发现,他不仅要难堪得一塌糊涂,而且,从此以后,都不必再去向纪晓岚借什么朝珠了。

<

日期:2006-11-1322:00:59

(一〇二)

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亦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

——乾隆御制诗

对于道教的态度,明朝大多数皇帝是“敬”。到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基本态度是“用”。别看雍正折腾得这么起劲,如果道士们没有炼丹药这一先进工艺,他肯定连正眼都不会敲这些道士们一眼。从“敬”到“用”,不用说已经是下了一个大台阶。但道士们的噩梦还没有完,因为从上面那首乾隆的御制诗来看,这位在位长达六十年的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已经从“用”降低到“玩”了。

乾隆是个满族人,但他这个皇帝当的,比汉族人还汉族得多。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俗。人走到哪里,诗就作到哪里,字就题到哪里。乾隆本人不笨,皇帝当得基本上不能算是昏庸。他手下如和珅这类的奸臣,收起钱来是满狠,但捣起乱来,比什么严嵩、魏忠贤之类的就差得远了。自己的“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再加上祖辈父辈辛苦打下的基业,使乾隆皇帝觉得,自己即使比不上“鸟生鱼汤”,估计也相差不了多远了。

因此,他的信心极为膨胀。有了儒家历经千年的统治经验,以及千年以来各朝的兴亡教训,以及自己的文治武功,臣下的精明能干,试问,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既然如此,还要那些光头的和尚,杂毛的道士们来干什么?乾隆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释道两家的“颓波”已经是无法扭转的了,想想都替他们感到可怜。那么,留下这些人,岂不是浪费粮食么?——不,乾隆爷潇洒地说,俺还要留着他们作为艺术上的素材呢!——王朔先生说的好啊,“玩”的就是心跳!

当时和乾隆一样乐观的家伙大有人在。有人建议,“今之僧道,可编为土兵,县留一寺,额设若干人,半月诵经,半月习武。合一省一府,均其寺产,为养赡之资。才足驭百人千人者,别异其名目,或许酒肉,或许婚娶。有事则老弱留守,壮者听调出军,有功,许蓄发出籍为武弁。”

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可能深受少林寺传奇的影响,觉得有必要将少林寺的经验加以推广,最终发扬光大。“半月诵经”救人,“半月习武”杀人,生生死死流水线一样从庙观门口经过,和尚道士们便成为了流水线旁边的操作人员,挣一份工资过活,免得白活着吃闲饭。干得好的,可以吃酒肉娶媳妇;干得更好的,便可以提升为“武弁”——也就是马后替大将扛大刀的粗壮军士。这个光荣的职衔,一般的和尚道士想都不要想,估计只有罗汉堂堂主之类的高手才可以得到。

乾隆爷在这件事上,显示出了他不一般的慈悲心肠。他的真实意图,其实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人生。乾隆皇帝明白地告诉人们,的确有不少人到他面前来,出主意要如何消灭佛道云云,“有以沙汰僧道为请者,朕谓沙汰何难,即尽去之,不过一纸之颁,天下有不奉行者乎?”——不怕你庙多,只要我皇帝老爷一声令下,一夜之间,便可以烧为白地!世上有几个光头杂毛砍不完?我就不信你修房子比我烧房子还快。

但为什么我偏偏不烧呢?乾隆皇帝是这么解释的:

“但今之僧道,实不比昔日之横恣,有赖于儒氏辞而辟之,盖彼教已式微已,且藉以养民。分田授井之制,既不可行,将此数千百万无衣无食、游手好闲之人,置之何处?”

——简单地说,就是皇帝不打算一挥手,便把少林派、武当派的人全都拨给了丐帮。满街都是叫花子,对“康乾盛世”的观瞻,毕竟很是不雅的。国家的形象要紧,这个道理从古到今,哪个朝代的头目都很清楚。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尹梦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