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王重阳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在历史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生在世,不管信什么教,期待进什么天堂,但在你的内心的最深处,仍然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历代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更是忌讳莫深。说什么都好,千万不要提到一个“死”字,甚至连“死”的同音字“四”字,也受到牵连,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数目字。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王重阳外,好像只有两个特例:一个是《聊斋志异》中的姓李的无名书生,他在堂前悬着一个匾额“待死堂”。蒲松龄称赞他说:“亦达士也!”

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熟悉不过的鲁迅,他在北京抄古碑的那段时间里,事业失败,理想破灭,婚姻失意。于是便给自己刻了一方印,曰“堂”;又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曰“俟堂”。意思都是一样,还是“待死堂”!

——这其中彷徨无助的悲观,凄苦万端的绝望之情,恐怕不足与外人道也!一个人要想像鲁迅一样深刻,这,就是代价!

同样的,当时年局四十七岁,文武双全的王重阳,一个人默默地住进了这窄小的“活死人墓”。当他孤独地面对着自己那方小小的灵位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一种凄苦和迷惘?

“一处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从古到今的那些圣哲们,也许都有这种独处行窝,在烈日下蓬头长走的惨痛经历吧?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王重阳从“活死人墓”中爬了出来,转身几铲子就把“活死人墓”给填了。此时的王重阳,仿佛经历了一番生死劫,脱胎换骨,浑身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

他在诗中写道:

活死人兮活死人,死中得活是良因。

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死中得活,当然是一件好事。只是他上来就把墓填了,未免太不给后人留余地了。要是杨过和小龙女今后打算要住进去,便须自己拿起锄头铁铲来挖。杨过还凑合,臭男人一个,天生就是做粗笨活的。但小龙女冰清玉洁,一身白衣如雪,也捏着把铲子下去挖土,多少有点唐突佳人吧?

可惜的是,王重阳在墓里住了两年,在当地却没有什么影响。他还真猜对了,在周围那些凡夫俗子的眼光里,王重阳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疯子无疑。所以,两年下来,王重阳在终南山下招收的弟子,一个巴掌都可以数得完。

王道长寻思,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呀!于是决定,东出函谷关,赴山东一带传教。树挪死,人挪活。再说了,山东一带是孔子故地,人们多少读过几本书,不像终南山下的群氓,除了锄豆南山下以外,便什么都不懂了。

事实证明了他这一果断决策的正确。在山东半岛,他竖起了“全真”的旗号,短时间内,旗下便聚集了大量的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七人。金庸的小说里称他们“全真七子”,道教内部的正式称呼叫“北七真”。

全真派早期和其它道教教派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提倡“苦行”。王重阳自己捧着个铁罐子,到处化缘为生。大弟子马钰,修道时每天只讨食一钵面,一年四季赤脚走路,夏天不过度喝水,冬天不烤火。估计外表形象很不怎么样,至少没有遇到郭靖的时候那样潇洒。

王处一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号称“铁脚仙”,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这个绰号,但得名由来却是很不相同。小说中说他武功过人,可以单腿独立悬崖,吓退群盗。历史上,王处一苦行功夫过人,曾在砂石地上跪得膝盖溃烂,露出骨头;同时,他还可以赤脚登山,不畏荆棘岩石,所以才得来了这个外号。

至于最有名的邱处机先生,他每天也是只讨吃一顿饭,随身总是带着一件蓑衣,人称“蓑衣先生”。《射雕英雄传》中,邱处机的出场是这样的:“那道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可见,金庸在人物的外观的把握上,还是非常细致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嗤笑金庸在历史细节上的差错,但老实说,作为小说家,金庸的历史功底还是相当深厚的。他所阅读的正史野史书籍,更是无所不包。一般的作家,往往很难望其项背。

只不过,他老人家如果被人多吹捧两句,便昏昏然像晚年任我行一样,硬要去当什么“博士生导师”,或者以正牌历史学者自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日期:2006-8-2323:01:47

(六十四)

公元1219年,高龄73岁的邱处机审时度势,谢绝了宋、金两国的征召。他率十八名弟子,应成吉思汗之邀,踏上了历经两年多的万里征途。公元1222年,邱处机一行历尽艰险,终于到达了西域的大雪山(今阿富汗都库什山)下,成吉思汗的军营。

这一趟长途跋涉,使邱处机成为当时无人不晓的人物。回到内地后,他的弟子李志常托他的名写下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此行的所见所闻。有趣的是,因为书名中有“西游记”这三个字,后来误打误撞,直到清朝,绝大多数人还坚持认为,邱处机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作家。真正的作者吴承恩九泉之下气得发疯,但毫无办法。这邱处机的名气太大了。

成吉思汗被邱处机感动得一塌糊涂!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对他言听计从。称呼上连“先生”都免了,直接叫他“邱神仙”。公元1223年,当邱处机即将东归之时,成吉思汗给了全真道两个利好政策:其一,下令免除全真道的一切赋税;其二,命令邱处机掌管全天下的出家人!

这件事标志着,至少在名义上,全真道的已经发展到了事业的最高峰。此时,离王重阳从“活死人墓“出关,时间仅相隔短短的60年!

当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从张道陵鹄鸣山建立创道开始,天师道已经传承了足足一千多年。张天师同样敏锐地押对了宝,但在这一场道教内部的竞争中,天师道刚一上场,比分便大幅度落后。两相对比,我们不得不感叹王重阳、马钰、邱处机等人的能力之强!

新中国的建立,靠的不是仅仅一次万里长征;全真道的兴盛,也不只是因为邱老道爬过一回雪山。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全真道至少有三个方面做得相当的出色。

第一个方面是人的因素。王重阳的确是个不世之才,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历史上像这样的能人多得是。但再加上全真七子,第二代人才都这么整齐,那就很少见了,至少在道教内部是独一无二的。这七个弟子,在全真道的大范围内,后来都先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门派。

佛祖释迦牟尼是个伟大的人物,他手下阿难、伽叶、舍立弗等十大弟子,个个也都能独当一面。耶稣基督自称上帝之子,但如果没有十二门徒的传道,基督教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兴盛。宗教之外,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由此可见,没有七十二弟子,儒家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根本就是没有戏唱。

张道陵祖天师就没有这么好运气,否则天师道早就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了。《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为选太子伤透脑筋。方苞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选皇子不如选皇孙!”康熙皇帝感叹道,“这一句话可值万两黄金!”历史告诉我们,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人紧跟着继往开来,最终只会是春梦一场。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全真道别具一格的教义和学说。

道教的教义,向来很受人诟病。王重阳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主张“三教同源”,老老实实地向人家学习吧!从修行的手段(如苦行、打坐等),到深层次的理论(如“因果报应说”、“抛却臭皮囊”等),王重阳一并奉行“拿来主义”精神,不客气地一把揽过来。

刚开始创教时,王重阳便开口闭口不离“三教合一”这四个字,并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佛教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他的诗中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别争来争去的了好不好?俗话说,两好合一好。咱哥几个,干脆就来个“三好合一好”吧!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小说在线阅读_第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尹梦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