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嚞还是王中孚小朋友的时候,家中颇为殷实。从他的名字看,他父亲对他的期望不高,老老实实做个中产阶级,守住家业,不孚父望即可。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家里日子过得正滋润的时候,不巧碰到了金人入占北方,改朝换代了。
大兵之后,必有荒年。王家殷实,所以便被邻近的穷哥们,不客气地吃了大户,最终自己也变成了穷哥们中一员。据说,王中孚先生当年虽然年轻,但心地善良。他对前来帮忙的官兵说:“算了吧,吃都吃了,就不要追究了。俺不忍心把那些穷哥们置于死地呀!”
大家听了这话,都觉得王中孚先生大有古风。如果要出家,肯定会成为一流的和尚。事实证明,众人的感觉只对了一半。后来王中孚先生的确成了个一流的出家人,不过是个道士。——一个非常像和尚的道士。
虽然家道中落,但当时如果你建议王中孚先生去出家,说不定他会给你一个嘴巴:俺王秀才是要当官的,而且要当大官,这样才可以“致君尧舜上”,救万民于水火嘛!出家这种自私的行为,可以让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么?
于是王中孚先生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大宋已经没有了,王秀才参加的是哪家的科举呢?“大齐国”的!当时金国刚占领了宋朝北部,觉得一把揽过来怪不好意思。便像日本人后来在东北搞满洲国一样,扶植了个汉奸刘豫,成立了一个“大齐国”。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平时提及民族大义个个都是文天祥。但一看到别人祭出了科举考试这个诱饵,马上成了软脊梁的钱谦益。民族大义当然重要,但比起考科举做官来,便不得不退居次席。
让大家感到失望的是,就这种“大齐国”的科举考试,王中孚先生居然还落榜了!
后世的道士们觉得面上很无光,便说落榜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考官。还好全真道后来没有夺取天下,如果是那样,正史上肯定会大书特书王中孚祖师爷当年,大义凛然,以考场为战场,大骂卖国贼刘豫的光荣事迹。
王中孚先生是个犟驴脾气,他才不愿意像孔乙己那样重考呢!一气之下,弃文就武!这样做难度颇大,就仿佛一个文科生,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卷土重来,不过却改考理科。知道的人都替他捏把冷汗。但奇迹却出现了:王中孚先生不仅考中了武举,而且还考了第一名!——所以后来金庸让他武功天下第一,源头就在这里。
王先生简直乐疯了!差点像范进一样一头栽进塘里。他觉得一条金光大道,正在自己脚下徐徐铺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以后的史书上将会这样记载: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在汉奸枭将王中孚的带领下,金国和伪齐联军大败宋军于朱仙镇,饮马长江。于某年某月攻破杭州,南宋小朝廷提前N年完蛋!
也是南宋气数未尽,历史在此时和王中孚先生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他还没有从中举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便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大齐国”没有了!——金国见自己在北方的根基已固,索性废了大齐国,一把抓过了中原的统治权。
这么一来,王中孚先生的武举第一名便成了一个玩笑。金国人哪里肯相信你这些大宋南蛮?他们听说王中孚是“大齐国”武功第一,还是多打量了他两眼,勉强给了他一个官做。什么官呢?——驻陕西某村庄收酒税的小吏。
这么算下来,王中孚先生当年的权力范围,可以延伸到半个乡镇的一半这么多!每天早上,王中孚先生都会打扮整齐:头戴英雄巾,身穿玄色搭扣短靠,脚蹬泼风快靴。手腕上是镶铜护腕,腿上是镔铁护膝。腰间悬着一把三尺古定松纹玄铁剑。后面跟着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厮,举着竿靠背旗,上书一行魏碑大字:武功天下第一钦命征收李家庄酒税王!
王中孚先生迎着初升的朝阳,气宇轩昂地踏上乡间的土路。路过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英雄!不愧是英雄!您瞧那架势那身装备!
刚走了几步,村口那棵千年大槐树下,正是王中孚先生此行的目的地。他雄赳赳地走到树下,那里有间破屋子,黄土涂墙,茅草覆顶,一竿褪色的青旗斜挑出一个“酒”字。王中孚先生还没有走到门口,右手轻点,一招一阳指,无形剑气射出,“啵”的一声,在破木门上弹出一个脆响!
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是谁呀?开门还早呢!不买!”
王中孚先生眉头深锁,厉声喝道:“王大妈,俺是住在村东头的那个税吏王中孚呀!俺这是第八次上门了。俺倒是问您,您拖欠的那五文钱的酒税,到底是交还是不交?”
…………
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到了四十七岁那年,他终于辞官不做了。按道教的说法是“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话说得是很有气魄,但说实在的,这可算是历史上最尴尬的一次“辞官归隐”了。因为王中孚先生连个官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个小吏。
辞官后的王中孚先生苦闷地呆在家中,成天酗酒胡闹,自暴自弃。他曾经想躲进山中去做隐士,一度还想出家当和尚,但都没有实现。直到公元1159年,他的人生才出现了转机:在甘河镇一家小酒铺子里,王中孚先生遇到了两个异人。
日期:2006-8-2123:18:41
(六十三)
王中孚先生遇到的人是谁呢?有人说是著名道士刘海蟾,有人说是两个正牌神仙,一个是吕洞宾,一个是汉钟离。道教内部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后人也大多表示赞同。汉钟离还没有什么,遇见吕洞宾的机会那是太高了。此人在唐朝以后,曝光率大增!大概是在天上混不下去吧,一天到晚在咱们凡人的地界乱跑,有时还要泡泡咱们凡间的小妞儿。
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予尝谓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的确如此!观世音、吕洞宾、关公这几位,就像现在的某些网络名人一样,莫名其妙,突然窜红,而且一红起来就不可收拾!特别是吕洞宾和关公,红了之后,还要借机炒作,四处显灵,你就是不想遇见他们都难!
王中孚遇见吕洞宾、汉钟离之后,性情大变,行为举止怪异无比。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他改名王嚞,字知明。因为仰慕陶渊明,喜欢菊花,而菊花是在重阳前后开放,故而自号重阳子。
改好名字后,王重阳先生弃家出走,在终南山山脚下一个叫南时村的地方,挖了个洞穴,取名为“活死人墓”。王重阳先生在里面,一住就是两年。
凡是看过《神雕侠侣》的读者,都对这座“活死人墓”印象深刻。不过,如果按金庸书中的描写,那座坟墓应该改名叫“活死人宾馆”才对。里面有完整的套间,贵重的家具(寒玉床)、高级防盗门锁装置、纯天然的饮食供应……不挂牌营业,简直对不起祖师爷王重阳!
当初王重阳住的“活死人墓”,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书中记载,这座墓的面积很令人失望:“凿塘丈余,高数尺”。住王重阳一个人勉强凑合,如果挤进杨过、小龙女、孙婆婆,再摆张小号的寒玉床,那就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不仅如此,“活死人墓“的装修极差,既没有贴墙纸,也没有刷涂料。只在墓的四边分别种上海棠一株,所以诗中才有“海棠亭下重阳子”之句。
不过,王重阳为什么不像林逋一样种上梅花,或者干脆像陶渊明一样种上菊花呢?其中另有深意。王重阳先生宣称:“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所以,一定要种四棵,并且要有个“海”字。
除此之外,“活死人墓”中,还孤零零地供有一个牌位,上面大书五字:“王害风灵位”。
“害风”是陕西当地的土话,疯子的意思。王重阳祖师有先见之明,估计自己往这“活死人墓”里一跳。附近的街坊邻居,少不了在背后议论自己是疯子。与其让别人议论,不如干脆自己写出来吧!反正咱们道门中人,疯子不止俺一个,明朝那姓张的全真道后辈,还干脆一下子“三疯(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