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另一个错误是,洪太尉上山的时候,主持真人向前对他说:“好教太尉得知:这代天师,号曰虚靖天师……”——这又是个时空错乱的例子!被赐号“虚靖先生”的天师,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而不是此时正在位的第二十七代的张象中。史书中记载,张继先出生于宋元祐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当时的皇帝已经宋哲宗赵俑(赵熙)了,中间隔了两个短命皇帝。算起来,等张继先先生呱呱落地之时,那些放出来的妖魔们,如宋江、李逵之类,这时已经基本上长大成人。张继先先生就是由通天的法力,恐怕也已经为时过晚了。

日期:2006-7-2722:50:43

(四十八)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天师道中兴年代一个不世奇才。传说他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在张天师一家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仅次于祖天师张道陵。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才硬要把他拉来客串一回。

他的道法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先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一段传奇吧!

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有一个解州镇。一般人对这个小地方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北宋时期,解州一带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那个地方产盐,据说生产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俗话说,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离不了钱。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朝廷那些会捞钱的官儿更是一刻也不曾忘记。所以,从古至今,朝代换了无数,政治理念、治国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约定俗成的,即政府对盐的专营权。

有了白花花的盐,自然就会有百花花的银子。清代江南官营盐商的富裕,直到现在也都让人眼红不已。别的不说,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就是在短时期内,硬生生地让盐商们给吃出来的。

不过,解州的盐和江南盐商的盐略有不同。江南的盐,都是产自江浙沿海一带的海盐。解州的盐呢?是当地的盐池里产出来的,叫“池盐”。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岩盐”。岩盐的另一个产地在我们四川省的自贡,叫做“井盐”。据说自贡盐的品质不及解州盐。从生产方法来看,自贡盐也比解州盐麻烦得多。别人是一个个宽阔的盐池,直接在里面舀卤水晒就是了。自贡盐呢?还得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开凿盐井。

正因为如此,解州的池盐产量是非常高的。在生产高峰期的元朝至元年间,曾经达到年产8554万斤的惊人记录!可见,解州的盐池,是朝廷一棵多么重要的摇钱树啊!

宋徽宗崇宁五年,这棵摇钱树却出了毛病:里面发现了一头怪兽,样子很像传说中的蛟龙!

如果换成是现在,对于解州人民来说,这将是一件从天而降的美事。大家也不用忙着热日头下面辛苦地晒盐了,都去开酒店“捡”钱吧!旅游业未必还不如你买那5毛钱一包的盐赚钱么?看看人家英国,虚构一条尼斯湖怪出来,就掏空了无数旅行者的腰包。

但当时的解州人民却很不赞同这个观点。一则在古代,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经常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大家都看烦了!二则这头蛟龙很不友好,它会吞云吐雾。龙从云虎从风,云雾只是龙的一种附生产品,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解州这条蛟龙却做得相当地过分,一吐云雾就是数十里对面不见人影。家禽家畜,大人小孩,只要一走进这雾里,“輒皆嚼啮,伤人甚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看来解州这条龙明显不是一条好龙。好龙应该保佑龙的传人才对,而不是把我们当作饭后的甜点。宋徽宗非常烦恼,盐钱收不上来不说,万一这龙吃上了瘾,跨省吃到河南汴梁来,那可如何是好?一时间,他连李师师家都不想去了,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一心想找个解决的办法出来。

但就凭他这个标准的昏君,能想出什么像样的法子来?没奈何,只得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文武百官齐集大殿,一个个面面相觑,哪有什么好主意可讲?大宋朝重文轻武,弄得连武将们都有几分娘娘腔。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像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勇敢地走出队列,昂然大叫:“末将不才,愿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不斩下妖龙之首,末将提头来见!”——换成唐朝那就简单了!连魏征这样的文官,都敢一家伙砍个龙脑袋下来提着玩!

于是有大臣建议:向韩愈同志学习,写篇声情并茂的《祭蛟龙文》,找个胆大的,扔进解州的盐池里,感动那条恶蛟,让他不再作乱人间。

大伙听了都摇头,写文章吓人的事情,只是说说好听而已。就连韩愈自己那一回,当时吹嘘多么多么厉害,结果后来李德裕、陈尧佐等人到潮州一看:鳄鱼不是好好地还呆在那里吗?

另一位大臣建议:不如咱们今天来开会的大伙儿一起,诚心斋戒祷祝三月,坚决不近女色!以此感动老天爷,自然会派神将下凡,把蛟龙收上天去!

哪里可以!宋徽宗第一个摇头。吃斋饭可以,香菇正好是俺最喜欢的。但这个女色嘛,嘿嘿……李师师家的地道那是白挖的么?

最后,有个大臣冒冒失失地建议:不如学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万岁爷您是天之骄子!携上天之余威,亲临盐池之畔,谅那蛟龙也不敢无礼,见您来了,还不夹着尾巴赶快溜之乎也?

——什么?!宋徽宗死死地瞪着眼前这个冒失鬼,怀疑这厮有很严重的弑君嫌疑。

他正打算叫军士上前拿问之时,殿前猛然闪出一道身影。徽宗皇帝仔细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他最宠信的神霄派道士,封温州应道军节度使,赐号“金门羽客”,时人唤作“聪明神仙”的林灵素先生。

林灵素先生轻摆拂尘,不屑地看了众大臣一眼,对徽宗皇帝也是长揖不拜,他朗声说道:“这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哉?在下有一位道友,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如果他肯出山,莫说是一条蛟龙,就是十条百条,也似泥中蚯蚓一般!”

徽宗大喜!连忙走下御座,上前恭敬地问道:“请问仙师,这位道友是何方圣贤呀?”

林灵素呵呵一笑,说:“此人陛下早年其实见过。他乃是正一天师道辅汉天师之后,龙虎山嫡传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先生。”

日期:2006-7-2921:43:38

(四十八)

林灵素这人,从历史上看,是个不折不扣的妖道。北宋的江山最后断送在徽宗手上,林灵素在其中所起的“功劳‘不小。他此次推荐张天师,居心如何,不得而知。但他自己是神霄派的高手,精通后来在民间鼎鼎大名的“五雷法”。这次见到有妖怪,本来应该自己提把桃木剑上去,一个掌心雷搞定,为何却要麻烦千里之外的张继先天师呢?

唯一的解释是,他已经预见到了这位张天师的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皇帝身边,可以有很多道士,但最好不要在御座旁边一站就是两个。就算林灵素现在具绝有大部分的优势,但至少有一点,他和张继先先生比起来,却是远远不及。

这个优势就是年龄。就在这一年,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张继先,实际年龄不到十五岁。

张继先和张象中先生比较类似,都是属于生而奇特的儿童。从张天师一家的角度来看,张象中小朋友是一种正常的奇特。赫赫有名的天师家里,出几个特别早慧的儿童,有什么大不了的?贾宝玉处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的时候,嘴巴里面尚且衔了块玉石。张天师家的孩子,就算呱呱落地之时,手中捧着本《道德经》,并且当场给接生婆讲解了一段。在大家的眼中,应该也属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列吧?

但张继先小朋友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因为他的奇特,多少属于那种不太正常的奇特:他生下来一直到五岁,都不曾说过一句话!

这一点差点把他的爹妈急死!左邻右舍的人们也基本认定这可怜的孩子是个哑巴了。但是,十聋九哑,张继先小朋友的听力却毫无问题。你叫他拿个碗过来,他绝对不会给你递个盘子。起先大家疑心他的舌头长短了,撬开嘴巴一看,似乎长度又刚刚好。

不用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里人是想尽了办法。道家的奇门经文符咒,一有新的,就拿到孩子的耳边念一通。至于各种各样的符水,那更是喝得比牛奶还要多。实在没辙了,孩子的母亲甚至偷偷跑到观音庙里许愿上香,可惜照样不灵验。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小说在线阅读_第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尹梦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