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这个法琳和尚,当李世民下旨崇道抑佛的时候,居然还敢纠集众人,上表坚决抗议!世间不知趣的人,莫过于此。还好唐太宗是个仁慈的明君,一次又一次放过了他。但天下的道士们可咽不下这口气!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唐太宗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走到一半,这位不识时务的法琳和尚,便魂归西天了。
除了严惩法琳等人,替佛教徒出口恶气之外,唐朝的天子们还明确地下诏书,确定了道教的地位。李渊首先颁布诏书:“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居然把道教放在儒家之上。儒生们怕丢官,一个个没有吭声。到了李世民,再一次下诏强调:“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和尚们不服,李世民便流放的流放,打屁股的打屁股。
除此之外,唐高宗李治下令,尊老子李耳先生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以《老子》为上经,不仅王公贵族们要加强学习,还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到了那位半截圣明半截昏庸的唐玄宗,更是把道教推崇得不得了!他也不嫌辛苦,天宝二年,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高宗皇帝不是说要考《道德经》么?咱不能输给前人呀!天宝二十九年正月,玄宗皇帝下旨:各地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何谓“四子真经”呢?《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后人考证,除了前两本之外,《列子》和《文子》都很有伪书的嫌疑。但皇上喜欢,有什么办法?你想的当官呀,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
至于那些大做法事,大修道观,大封道士之类的事就不胜枚举了。唐太宗甚至组织创作道教歌曲,以壮道教的声势。他对臣下的音乐才华很不满意,还亲自操刀谱了一曲,这就是天下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上有好焉,下必趋焉”。中国历代都是这样,皇上喜欢玩斗鸡,天下每家每户都一片鸡飞狗跳!皇上喜欢玩蟋蟀,大家晚上就提着灯笼,到墓地里、墙角边乱翻砖头。唐朝的皇帝喜欢道教,臣下们不赶赶这个时髦,如何说得过去?
杨贵妃曾经被度为女道士,奸相李林甫上书请求把自己的住宅舍为道观,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干脆出家为道士。就连千古闻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正式地加入过道教。说起来比较有趣,唐代三大诗人,李、杜、白,正好分别身属道、儒、佛。
顺便多说一句,当这三人还在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诗作评价如何?
最幸运的是白居易,当时的诗名不仅传遍全国,而且还享誉整个东北亚。最倒霉的是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诗歌正眼都不瞧一瞧。不好不坏的是李白,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天下之人也都认为他的诗非常厉害!——不过好像还不是顶尖的,推荐他的那个道士吴筠,才是真正的诗坛“猛人”!
这也是当时的崇道风气所致,大家都沉迷于道士们的神仙故事之中,一个个云里雾里,向往不已。当然喜欢诗风飘逸,谈玄论理的道家诗。杜甫一生的目标是“致君尧舜上”,人长得一副苦瓜脸,写的诗也是一挤就往外冒苦水,谁没事干愿意去遭这份洋罪呀?
日期:2006-7-918:12:10
(三十八)
唐玄宗这个人,在唐朝的皇帝中比较另类。他不像太宗皇帝李世民那样,从头到尾,一直老老实实地英明神武;也不像后期的大多数皇帝一样,从头到尾,始终兢兢业业地昏庸无道。他是前半期英明神武,后半期昏庸无道。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杜甫回忆往事,一开口便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但由于他的后半期的昏庸无道,唐朝又一下子从顶峰跌到谷底!
所以后人提到玄宗,往往会想到两个词:开元盛世——天宝遗恨。
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唐玄宗和唐太宗表面上都是崇道抑佛,其实骨子里却很不一致。唐太宗那是真的精明,他敏感地意识到,当时门阀制度遗风甚浓,饶是你贵为皇帝,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祖宗,还是会被那些“王谢世家”们暗地里瞧不起。所以,道教的神仙祖师爷李耳先生的亲,还是要攀的。但攀了之后到底信,还是不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贞观元年,他私下对侍臣们说:“神仙事本虛幻,空有其名。”接着,他的老婆,著名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八年揭露:“道,释异端之国,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可见,如果不是想要利用道士们的那张嘴,他才懒得去给太上老君烧什么香呢!
唐玄宗就不同了,他是真的相信。他当皇帝44年,一共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和天宝。其中,“先天”只用了1年,“开元”用了28年,“天宝”用了14年。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多么希望他当时,能永远地把“开元”这个年号用下去啊!
造成他改元天宝的直接责任人,是一个叫田同秀的低阶官员。此人当时只是一个参军,抱着某一种很明显的目的,他上表给玄宗皇帝:有天他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发现玄元皇帝(即老子先生),突然降临在丹凤门的大街之上。老子告诉田参军,他送给玄宗皇帝一道灵符,埋在楼观道的祖师爷尹喜的故宅之下。赶快去挖,迟了就没有了。
尹喜(总算找到一个姓尹的了,咱也学着来攀一回亲!),又称“关尹喜”,老子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现时,他担任函谷关的关长。就是因为他的热情要求和款待,老子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所以,楼观道把他奉为祖师爷。
唐玄宗听到有这个好消息,不敢怠慢。赶快派人到陕西函谷关去挖,当然真的挖到了,田参军虽然是个骗子,但毕竟不是傻瓜。玄宗皇帝大喜,赶紧找个地方,修了个玄元庙供起来。太上老君居于兜率天之上,此灵符自然是天降之宝,所以,玄宗皇帝在这一年,正式改元“天宝”。
这种太上老君降临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上演。老实说,当时一般人都已经有点麻木了。但皇帝就是相信,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皇帝这一相信,麻烦事立刻就找上门来了:皇宫之外,门庭若市,挤满了声称遇到过太上老君的人!那人山人海的盛况,比现在宣称遇到过外星人的家伙,怕是只多不少。玄宗皇帝很是尴尬,干脆躲在深宫里和杨贵妃鬼混不敢出来。看守宫门的铁甲卫士最后被烦得没有办法,当众宣称:以后再有声称遇到太上老君的家伙,见一个打一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共有多少遇仙的幸运儿被胖揍过。唐玄宗本人也懒得去追究此事,他现在很忙,正忙着接待专业的、活生生的站在面前的神仙呢!
这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先生。
据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如果要坚信史书上的记载,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简直是神仙遍野,用扫帚都扫不完。但,历史越往前发展,神仙们却随着人类的进步,慢慢地减少,最后完全销声匿迹。只剩下一些法力不甚高强的大师、高人、异士、神算、特异功能者,或者干脆是“外星人”。
张果老先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也不用在此罗嗦。但此人(或此仙)的出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绝佳的典型。
人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呢?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这一首《山中问答》,写出了历来真正的修道之人的理想。出世修道,是因为厌倦了世间的纷扰,追求一种置身事外的闲适。既然有了这一份真意,又何必对人间恋恋不舍呢?
我们来看张果老先生这样的人,身为修道之人,却心系两端。明明是一个世外的道士,却偏偏要挤进宫廷。一身的幻术,把皇帝弄得神魂颠倒,却无一丝利国利民之举,也无半句劝谏之言。最后,皇帝服了!封官给他,不受;嫁公主给他,装死。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出来这么一趟,仿佛只是为了简单地卖弄一回。
所以,相比较这些故弄玄虚的“神仙”们,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此时的低调与诚笃,反倒更容易让人尊敬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