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一)

关于唐德宗的削藩,这得从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死说起。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向朝廷上表要求继任李宝臣的节度使一职。通常来说,朝廷任命藩镇的节度使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实际上藩镇的人事任免还是掌握在藩镇手里的,中央对藩镇内部事务根本就无权过问。比如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就由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继承了魏博节度使之职,而朝廷对此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然而此时刚即位没多久的唐德宗李适却一改代宗朝时对诸藩姑息纵容的态度,拒绝了李惟岳的这个要求,这样一来,朝廷与诸藩镇之间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的激化了。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便一直是困扰唐朝朝廷的一个大难题,尽管各藩镇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但在确保权力世袭方面他们却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就极力替田承嗣的侄子田悦说话,迫使朝廷承认了田悦对魏博节度使一职的世袭。因此在唐德宗拒绝了李惟岳继任李宝臣的成德节度使的要求后,田悦便一再替李惟岳说话,然而唐德宗的态度却十分强硬,拒不退让。这时便有人出来却唐德宗了,说李惟岳继承他父亲的节度使之职已成既成事实,不承认也没有用,还不如就此顺水推舟答应了,避免酿出什么乱子来。

当然,既然唐德宗当初拒绝了李惟岳的这个要求,想必他早对此做好准备了,在他看来,一味藩镇姑息纵容是行不通的,相反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更加狂妄。即使朝廷暂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也难保他们日后不会背叛朝廷,既然如此,还不如就此痛下决心好好收拾一下那些目无朝廷的藩镇们,不要再想着息事宁人了。

唐德宗这么一搞,朝廷与诸藩之间的矛盾遂无法调和了。很显然,既然朝廷不肯承认藩镇权力世袭这个事实,那么诸藩镇也只能出来用事实证明咱们藩镇的内部事务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事实,我们让你朝廷任命我们为节度使那是给你一个面子,既然你给脸不要脸的话,那可别怪我们翻脸不认人了,因为我们叫你一声大哥你还真敢蹬鼻子上脸把我们当作小弟使唤了。

果然,在朝廷拒绝任命李惟岳为成德节度使后,李惟岳便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动叛乱,武力对抗中央。当然,即使到了此时,朝廷与诸藩之间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假如此时朝廷愿意承认李惟岳的成德节度使之职的话,那么诸藩自然会停止叛乱并且向朝廷上表请罪的,毕竟诸藩其实也不愿意与朝廷这么大动干戈,他们之所以对朝廷摆出这么剑拔弩张的架势只不过是想迫使朝廷承认藩镇独立这个事实,并没有取代朝廷的野心。问题是朝廷执意要削藩,那他们也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和朝廷玩命了,他们之所以要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来对抗朝廷,无非就是想借此告诉朝廷,千万不要有哪怕是一点点染指我们地盘的念头,否则我们绝对是不会答应的。而且我们可不只是说着玩的,你敢损害我们藩镇的利益,我们是真敢和你玩命的,千万不要说你是皇帝,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不行,真要到了那时候,我们眼里认得你是皇帝,刀里可不认得你是皇帝。

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朝廷在面对藩镇种种不法行为时一再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甚至还要好言安抚他们,因为面对这帮动不动就要和你玩命的二杆子,朝廷心里也发怵啊,那真是针插不进,油也泼不得,而且事实证明人家还真就是有这个资本和你朝廷撒泼耍赖的。比如唐代宗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有一次公开给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尊其为“四圣”,而朝廷呢,对此也只能好言安抚,最后给了田承嗣一个“同平章事”的头衔,田承嗣这才拆除给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建立的祠堂。当然,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来有一次朝廷实在对田承嗣的所作所为看不下去了,于是派出大军讨伐,可结果呢,大唐好不容易对跋扈的藩镇强硬了一次,但最后这次对田承嗣的军事行动还是草草收场了。事后田承嗣假惺惺地上表向朝廷请罪,而朝廷对此也只能顺坡下驴赦免了田承嗣,这就是安史之乱后朝廷面对那些嚣张跋扈的藩镇所面临的现状,这要搁在安史之乱之前是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了,我们对此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大唐朝廷实在是太软弱了,问题是大唐朝廷面对那些藩镇软弱固然没有用,但对他们强硬同样没有用啊。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中央对那些藩镇强硬,结果损兵折将不说,还往往会被那些藩镇给“啪啪”打脸,弄的一地鸡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对藩镇表示妥协能换来和藩镇一时的相安无事的话,那么中央自然会倾向于尽量安抚那些藩镇,而不是与他们大动干戈。当然了,处于藩镇的角度,他们也不想和中央整天打打杀杀的,所以如果中央肯尊重他们利益的话,他们也肯继续挂大唐的旗帜与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所以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大唐已丧失了掌控全国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一味的软弱自然无济于事,但一味的强硬除了激化矛盾外,其实同样也是无济于事的,甚至还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二)

说起唐代的德宗皇帝,我们后人一般评价他为志大才疏的一位皇帝,但如果我们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

唐德宗李适,出生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出生时刚好是他的曾祖父唐玄宗在位,他的祖父李亨为太子,父亲李豫为广平王。李适的母亲叫沈珍珠,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下落,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她的踪迹。李适也算是从战乱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皇帝,他十四岁(虚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李适结束了他在宫廷内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经历战火的洗礼。后来他的父亲代宗李豫即位,任命皇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因平乱有功,李适不仅被升为尚书令,后来他的画像还和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一起被挂在凌烟阁内。不过在平叛的过程中,李适也曾经与回纥人闹出一场不小的外交风波,因此李适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在李适即位之后,在处理与回纥的关系时心存芥蒂,内心十分矛盾。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回纥在唐将仆固怀恩的斡旋下,决定帮助唐朝平叛。出于礼节,当时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李适便主动前去拜见了回纥的登里可汗。然而双方一见面后气氛就极度尴尬,惹得回纥人很不高兴,因为李适在拜见登里可汗时是以平等之礼觐见的,这就让登里可汗面子很挂不住,因为登里可汗与李适他爹代宗皇帝是结拜兄弟,所以登里可汗就认为自己既然是李适的叔叔,你李适一个晚辈在面见我这个长辈时怎么还敢拜这么大的谱?因此他就指责李适为什么不以拜舞之礼觐见他,所谓的拜舞之礼其实就是臣子拜见君王的礼节。然后双方就围绕着李适究竟该以哪种礼节拜见登里可汗这个话题争论开了,当然了人家回纥人是粗人,不喜欢和李适那帮人搞那么多弯弯绕。所以回纥人一看李适那帮人这么不上道,动不动就拿大道理出来压人,于是一怒之下不和他们费口水了,干脆把李适的那帮能言善辩的属下拉出去给打了一顿,其中有两个人更是被回纥人给打死了。而李适本人则被回纥人以年轻不懂事为由给驱逐出回纥人大营,好不狼狈,当然事后李唐朝廷也只能对此忍气吞声了。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二十九桥明月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漫评唐德宗的削藩之战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31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