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4.124

就在唐军主力翻过大散关的当日,前线消息传来,先锋康延孝相当努力,一气攻到凤州屏障威武城下,这里是王建前辈苦心修建的军事保垒,就在不久前,还有蜀国的大军驻防,当然,因为唐蜀已经睦邻友好,王衍将大军调回了成都。

康延孝同志摆开架式,还没有热身,威武城相当不威武,自动打大城门投降了。

开进威武城,康延孝看到了让自己眼前一亮,肚子一阵激动的东西:粮食二十万斛。

虽然粮多,但康先锋没有半点与粮食原主人蜀人一起吃的意思,在清点完粮库之后,他下了一个命令:放走威武城的蜀兵。

走吧,你们自由了,回家吧。

康延孝被称为小郭崇韬不是虚的,处置俘虏一向是难题,留着不但浪费粮食,还要派专人看管。而让他们放下武器,各回各家,一来节约粮食,二来再没有比一万胆颤心惊的降卒更好的宣传员和向导了。

放走蜀兵后,康延孝也没顾着上吃顿干的,紧跟着蜀兵回家的脚印直奔凤州。

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胜利。

有一个人比康延孝更快。

李严的信使奔在唐军之前。

李严没有跟随郭崇韬的中军,因为对蜀地比较熟悉,自动请缨打前站,在康延孝还在数米粒时,他的劝降信已经前往凤州。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历害的不是刀枪,而是舌头,李严充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不动一兵一卒,就忽悠得驻凤州的武兴节度使王承捷不战而降。

拿下凤州,再也不用担心吃的问题,中原正在闹粮荒,而蜀地富饶,这里就屯了粮食四十万斛。

大概推算了一下,一斛粮食大概在一百斤左右,六十万斛粮食至少可以供应郭崇韬的大军吃一年(郭崇韬共率六万军),而且顿顿吃干的,个个管饱,过节还可以包饺子。

这么多粮食,来晚了,确是来晚了。

王建的义子

在康延孝在凤州清点他的粮草时,王衍领着手下也在向凤州方面运动,这位仁兄当然不是大无畏去直面唐兵的,他实际上是要经凤州到秦州玩一玩。

秦州,在今天的甘肃秦安附近,离成都有点远,王衍不远千里去边境是因为王承休在那里。我们已经介绍过,王承休是第一位太监节度使,而他的老婆。。。。

于是,千山万水隔绝不了王衍想去的心,就算前线报告:唐兵正在向蜀地进发,他表示毫无压力。在他想来,这无非是手下这帮大臣想吓唬自己。

唐兵来了?正好,我正要教训一下他们,显显我的威风。

如他所愿,威武城的降卒已经有跑回来的,消息得到了证实,唐朝真的撕毁了和平协议。

太不地道了!王衍气愤之余,威风的打了一个寒颤,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秦州就是秦淮河也不去了,回成都!

王衍竟然不去秦州会王承休的娘子了!朱温表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回马成都时,王衍还顺便派出了阻击唐兵的军队。

4.125

负责退敌的是招讨使王宗勋,招讨使王宗俨,招讨使王宗昱。我没有写错,你也没有看错,这确是三位招讨使。

不出兵则已,一出就是三位招讨使。王衍对战争的理解还处在街头打架斗的层次,奉行的是人多好办事的原则。这三位招讨使不是亲兄弟,名字这么有情侣范是因为这些名字都是王建的杰作。

他们是王建的义子。

在唐末群雄中,要论实力,王建可能排不上第一,但要论收干儿子的数量,他称第二,李克用都不敢称第一。据统计,只要是能打仗,无论是环肥燕瘦,老媪幼齿,一律收为义子。光在清人吴任臣编的《十国春秋》里有传的义子就达四十一位。

顺便提一句,王建同志不但义子收得多,亲生儿子也不少,一共生了十一个(王衍最小),考虑到他是创业一代,大半生都在马上,按生产效率算,他已经超过十四岁就开始投入产子大作战的康熙。

三位招讨使各领一万兵马,挺进到三泉,与康延孝的一万兵马狭路相逢。这是唐兵入大散关以来,深入蜀地数百里,纵马十多天碰到的第一次大规模阻击。

但说是阻击,不如说是来交统筹粮的。

我们知道,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有可能成为一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在一起,那就是三个臭皮匠。

三位招讨使进攻之时,各有主张,但过招之后,一看形势不对头,立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整齐路线,集体逃跑。

逃跑之时,他们担忧唐兵都是大胃王,怕前些日子留的六十万斛粮食不够对方吃,于是,又大方的留下了十万斛的粮食。

丢下粮食,一身轻松。三兄弟开足马力,跑着跑着,竟然追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王宗弼,也是王建的义子,而且是在剩下的义子中,资格最老,威望最盛,职位最高,军权最重。这样说,不是想告诉大家王宗弼是多么利害,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剩下。

王建同志搞革命工作时,收儿子一不搞政审,二不验大小三阳,但当了皇帝就不同了,有的义子打仗历害,但难管理,少不得要请他先去地府玩一玩。有的义子虽然老实,但风头太盛,差点盖过老子,这样的儿子还是早点盖棺送葬的好。经过多年的清理,在把政权交给儿子前,总算实现了留遗产不留遗患。

而王宗弼是从剩下的一篮臭鸡蛋里挑出来,虽然也是臭鸡蛋,但看上去毕竟新鲜一些,据记载,他还曾经打败过梁朝五降将的老大刘知俊。顺便提一句,刘知俊后来从凤翔跑到蜀国,在成都白吃白喝了一段时间。吃白食是要不得的,王建病重时,实在放心不下这位牛人,在死前专门下令让他先走一步。

王宗弼有实力,却活了下来,还成为了王建的托孤大将。他能成功逃过王建大扫除是有原因的。

看上去,王宗弼是一个老好人。

4.126

现举例说明一下王宗弼的善举。

当年王建刚入成都当上西川节度使,接到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求救信。信中说正被杨守亮攻击,危在旦夕,望八哥(王建行八)看在往日交情上,拉兄弟一把。

顾彦晖不算病急乱投医,他刚去世的哥哥顾彦朗是王建的铁哥们,曾经在王建最困难的时候帮过他。

至于杨守亮,记性好也许还记得他是唐朝大太监杨复光的养子。

出于江湖道义,王建派出了大将,其中就有王宗弼,临行前,王建面授口头锦囊。

“你们帮助顾彦晖破敌后,他必定会设宴答谢,你们就在行营回请一下,等他一来,给我直接拿下!”

论交情,我会救你,论利益,我要拿你。这就是王建的帝王之道。

可这个先救后杀的完美计划被王宗弼破坏了,他悄悄给顾彦晖通了风报了信。至于王宗弼为什么拆干爹的台,也很简单。

蜀地军阀林立,在最终的胜者浮出水面之前,脚底下多踩两条船总是有好处的。这是王宗弼的生存之道。

在混乱的局势中,他一直坚持着这条准则,从不轻易把自己的性命跟某个人某件事锁在一起。

就在唐兵入川的不久前,王宗弼又面临了一次选择。

那时,李严刚到成都吹了牛皮,在成都政界造成了不少的恐慌。而让王宗弼更为胆颤的是,有一个人找上了门。

这个人叫王宗俦,王建义子之一,蜀中实权派人士。

王宗俦进来之后,示意王宗弼屏退众人,然后,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

“圣上失德,应废之另立明主。”

王宗俦同志突然说出这句话,并不是毫无法理依据,因为王建在去世之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若其不堪大业,可置诸别宫,幸勿杀子。但王氏子弟,诸公择而辅之。”

大意是如果我的儿子不成器,就废了,另立王氏子弟,当然,王氏子弟里也包括一百多个义子(活下来的没有这么多了)。喜欢看三国演义的都熟悉这个场景,当年刘备托孤时就说过此类的话。

王宗弼吓了一跳,他虽然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也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领导说说,大家听听,谁当真谁就傻了。况且,自己已经功成名就,还玩宫廷政变这种危险游戏干什么?

支吾了二句,王宗弼把义愤填膺欲举大事的王宗俦打发走了。接下来的日子,他一不说干,二不揭发检举。上班躲着王宗俦炽热的眼神,下班不是拖堂就是早退,就是避免跟王宗俦接触。

这就么拖着数天,活活把忧国忧民的王宗俦给忧愁愤恨死了。

话说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宫廷政变胎死腹中,这个事就让它随王宗俦去吧。但明显,王宗弼是不会浪费这个炒作题材的。

在王宗俦死后,王宗弼马上找到了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这两位是前蜀大太监,颇受王衍器重,因为王衍的蜀国就要完蛋了,俺也没心情介绍这两位亡国太监,记得是反面人物,经常祸国殃民就是了。

见到这两位大太监后,王宗弼全盘托出王宗俦的计划,然后挥袖做擦汗状,进而全身放松,如释重负般长出一口气。

“王宗俦让我杀你们,现在他死了,没事了,没事了。”

望着前眼这个大好人,两位大太监热泪盈眶,想不到啊,自己曾经深陷死亡陷井,而王宗弼真好人啊,为自己默默担下这血海般的干系,简直是当世刘玄德,来生宋公明。

感动之中,他们纷纷下跪以示感谢。

当然,他们不会料到,最终要了自己命的人就是这个将要扶起他们的大好人。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说在线阅读_第3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马连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第3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