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
康延孝之谋
作为四路大军的主力,段凝率领大军渡过了黄河。在这之前,他已经决开了黄河堤岸,黄河水在南岸泛滥成灾。段凝美其名曰护驾水。当然,这水到底是护驾还是坑驾实在难以判定,毕竟水是没有倾向性的,报纸上到处有写:水无情人有情。
渡过黄河之后,段凝同志工作还算努力,毕竟刚上任,成绩还是要做出一点的,于是,他领着六万梁朝精兵,深入后唐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打砸抢工作,效果不错,抢到了一些粮食,抓获了一些乡民,给当地的鸡鸭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照此看来,说段凝是纯净的王八蛋也不是太准确,而且有的史书说他早有异心,准备卖国投敌。但据分析,这个判断为时尚早,毕竟以段凝的智商,没理由能这么早就发现真正的胜负会在那一边。
真正投敌的不是段凝,而是他手下一位先锋将。
在踱黄河之前的一个夜晚,这位先锋冲锋在前,率先过河,从此神龙见首不见尾,再也没有回来报到过。
这位失踪人口是右路先锋使康延孝。
康延孝是无间道上的行者,很久以前,这位仁兄就是李克用的手下,据说后来犯了事,逃到梁朝避难。自然敌人的罪犯就是自己的功臣,康延孝成功加入梁朝大军。
据此看来,梁晋虽然是死敌,但人才交往非常频繁。而康延孝很快又回到了太原阵营。
那是二个月前,那时,王彦章的大军正在围攻杨刘。康延孝暗中给李嗣源写了信,表示愿意回归大唐,希望能解除通缉令,撤消案件,恢复名誉,安排工作,解决住房等等。
信一去,就没了音讯。因为那时没有电台,没有电话,通讯基本靠吼,李嗣源也不能派人到梁营去吼两嗓子:康兄弟,你的心思我明白了。
接下来的这一段,是我个人的揣测,并没有见于史书,之所以做出这个揣测,是为了合理解释为什么康延孝没有再找李嗣源,而是径直去投奔了李存勖。
在杨刘之战中,梁军抓住了一个探子,经过审讯,这个人交待自己是李嗣源的手下,姓范名延光。是往来黄河两岸的晋营之间,通风报信的。
于是,我们可以猜测康延孝去见了这位俘虏,进行了一些交谈,而巧的是,康延孝的投诚书就是由这位范兄交给李存勖。
这下事情好办了,自己已经在大唐最高领袖那里挂上了号,什么时候都可以弃暗投明。
但康延孝选择留了下来,因为李存勖已经在马家口修了营垒,扭转了局面,梁军已经开始后撤,要是这个时候去投奔,一来没有合适的投名状,二来要是碰上大唐的追兵,直接光荣牺牲了都不一定。
潜伏下来,等待最佳的时机。
事实证明,等待是值得的,康延孝只多呆了一个多月,就获取了梁朝总攻的计划,这是一个绝对有价值的情报。
4.79
朝城(山东莘县),黄河岸,李存勖的大营
康延孝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最高领袖李存勖亲自接见,他甚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先是解皮带,然后脱衣服。然后,就送到了康延孝的手上。这件事跟断背山上那些事无关,史书上称这个叫解衣推食,当年刘邦就曾经对韩信使过这招。大概意思是你穿我的衣服,系我的皮带,怎么做,你知道的。
康延孝兴奋的接过这两样东西,这个意义很重大,这两件东西拿回去洗一下后(注意干洗,以免弄皱。)虽然不能穿戴,但极具收藏价值以及展览价值,以后朋友来串门,先请参观御赐皮带,瞻仰皇帝外套,倍有面子。况且,这个赏赐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当年韩信吃过刘邦的剩饭系过刘邦的腰带之后就封王列侯。
果然,在赏赐活动结束以后,李存勖叫退了所有人,要跟康延孝面对面促膝长谈。
梁朝的内部是个什么情况?李存勖急切的问道。
康延孝详细介绍了梁朝的情况,因为现在是大唐的人了,所以对老东家梁朝康延孝主要采取以批判为主的介绍方式,在最后,康延孝总结陈词:梁朝的日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据记载,李存勖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快乐。可马上,他就变得惊慌害怕,因为康延孝紧接着就汇报了朱友贞的反攻计划。(及闻其大举也,惧)
这个情绪的变动记载于康延孝传,根据史书的编写规律,个人传记一般都是从其家族中征集资料,为了突出自己人,偶尔也会牺牲一下领导的光辉形象。
说李存勖被吓住是不太靠谱的,但我相信李存勖绝对问了下面这句话。
依康将军看,应该怎么应对?
真正的领导从来都不会先出自己的看法,他相信这个人丢弃了在梁朝的高官,冒着生命危险投奔自己,绝不是随便换条船而已。
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李存勖做出了这个判断。
康延孝对于怎么防御梁军的四面进攻确有对策,这个对策叫以攻代守。
梁军人数虽然多,但一分为四就没有多少,请陛下待梁军分开之时,用铁骑五千从郓州直袭汴州。
他们的后方没有兵马,我们可以出其不意,长驱直入,只需要十天功夫就可以打完收工。(天下定矣)。
用突袭对突袭,一举而定天下,这便是康延孝的谋略,从这个计划来看,康将军在梁朝只当个先锋实在是屈才了,其计谋可以判定犹在王铁枪之上。当然,就不更用拿段凝来比较了。
4.80
郭崇韬之助
听完康延孝的御敌之策,李存勖没有表态,只是说康将军一路辛苦了,赶紧去休息一下。
然后,李存勖召开了紧急会议,介绍了最新情况,包括对方的四路反扑计划。
对手将大举反攻,大家看看怎么办?
有一位同志举手发言,慷慨陈词,为解决困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这位同志叫马绍宏。
马绍宏,太原老干部,职位是宣徽使,这个职位比枢密使稍差一级,但也属于核心机要岗位,主要负责的事情跟与皇帝的关系是否密切有很大的关系,不受待见时,也就管管宫里的卫生伙食以及娱乐活动,受器重时,军务政务财务全部插手也不是没可能的。
顺便提一下,在唐朝(原装唐朝的后期以及李存勖的),枢密,宣徽一共四名,号称无根四相,也就是说,这四个岗位对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不残的不要,是太监的保留岗位。当然,时代发展了,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郭崇韬是枢密使,性别:男,李绍宏是宣徽使,性别:太监。
马绍宏,也就是马公公以前是郭崇韬的上级,曾经当过中门使,那会郭崇韬是中门副使。可现在,人家老郭官越做越大,马公公越做越回去。究其原因,应该是老马同志的智商出现了问题。
马公公提出一个可以角逐诺和平奖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大脑缺氧的主意。
将黄河之南的郓州还给朱友贞,用来交换梁军在黄河以北的地皮,大家以黄河为界,以和为贵,互不干涉,各自发展。
这个方案充分体现了马公公天真无邪异想天开的气质。
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以长江为分界,各立朝廷的还能稍停一段时间。而以黄河为界搞分裂的不多,数来数去就只有后秦与后燕,东魏与西魏,陈齐周时期的周与齐。这些分裂皇朝还都扎堆,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叫魏晋南北朝。上过中学历史课的都知道,那是一个没有最乱只有更乱的时代,要是一天不打战就得烧高香。
显然,这是一个馊主意,可等马绍宏说出这个散发着浓烈馊味的建议时,立刻围上一大堆人,对这个馊主意大拱特拱。
马公公说的对,这是上策。
和平万岁!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仗,不算上一辈李克用的,就在李存勖手下都已经打了十五年,以前是爷爷跟着李国昌打天下,后来是老子跟着李克用打,现在是孙子跟着李存勖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再说,现在革命基本成功,后唐公司也成立了,大家各分一块地,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李存勖虽然是领导,但并不想搞绝对独裁,大家都说要谈判,他只好大手一挥:“散会。”然后,他又拿出了当年受气时的老习惯,一个人躺在床上蒙着被子生闷气。
这会,再不会有一双温柔的手抚他的背,告诉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坐起来吧,马公公身体不健全,大脑缺营养,我们不跟他一般见识,况且,晋军中还有靠谱的人。
请郭尚书过来一下。
郭尚书,是郭崇韬,任兵部尚书兼枢密使。
李存勖终于找对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