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7.

保不住这条水上保垒,贺瑰同志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在听闻晋军渡河而来时,他率领部下从德胜南城撤退。

只差一点点,或者只要再多半天,他就可以攻下德胜城,从而将晋军挡在黄河以北。一点点,决定了一名将领的结局。

在奔走的路上,贺瑰愤怒,郁闷,也许还有懊恼与自责。那时,他不禁想起十多年前,在乱坟岗,朱温策马向他奔来:莫伤此人!

他仿佛看到兗州城下,朱温斩十余人,独对他说:你是一员名将,杀之可惜。

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赦他不死的朱温已经宾天(也就是死亡),而他终不能挽救老首长留下的事业。

有心报恩,无力回天。

退回军营的贺瑰没多久就去世了,据说是气死的。关于这个死法,只能说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老汉泪满襟。

梁朝五虎降将的最后一位也失败了,其个人档案的最后一页盖上了忠毅二字。从他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失败之后,气身成仁来看,他担得起这两字,但在这个时代,光有忠毅是不够的。

显然,把贺瑰气病的人是李存勖,但更具体的犯罪份子是王建及。要不是王建及的斧头帮,他也不至于忧愤至死。

把人活活气死,这不是一个好同志的行为模式,当年诸葛亮气死周喻,自个就落个累死,现在王建及气死贺瑰。。。。。

解救完解胜南城,王建及兴高彩烈的回到大本营,做为立奇功者,他该去领取他的奖赏。奖赏就堆在军营的门口。

拿着金银绸缎,王建及转身离去,这是他应得的,不偷不抢,不贪不骗,真正是用性命换来的。王建及拿的从容,拿的淡定。

回到自己的军营后,王建及召集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指着面前的黄白之货。

大家辛苦了,把这些东西分了吧。

银枪将士没有客气,他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福利事件。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将军不爱财,士兵不惜命。正是这种精神让银枪都成为太原第一军,在无数次战斗中冲锋在前,屡斩奇功。

但所有的美好故事里,必将有一个奸人出现,在这个和睦场景的角落里,有一双阴沉的眼睛盯着这一切,在看到许多人兴奋着将分配的财物收入襄中时,他露出了鬼诧的冷笑。

很快,他转身离去,找到了李存勖,汇报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晋王,李建及(王建及为李罕之养子,改名李建及)又在收买人心,只怕有异志,这种人,实在不能掌管亲兵。

好人的眼里能看到美好,奸人的眼里却永远看到险恶,这是他们的思维定式。

告密的人是李建及的监军,一名太监,叫韦令图。当年,朱温跟老伙计崔胤搞太监工种灭绝主义,看来并不成功,这才二十年不到,就野火烧不尽,太监割又生了。

至于韦公公为什么说这些话,估计王建及同志分红时没有考虑到这位同志哥。一个打点不到位,给你安个罪。

李存勖自许大唐忠臣,李家外子,自然也继承了爱太监信太监宠太监的优良传统。听完韦大太监的话。他表示会留心观察王建及的异动。

黑暗,阴森,但这世界也有光明,因为王建及同志堪比仗义疏财的宋三哥,有好心人将这段谈话偷偷告诉了他,让他提防小人。

听到这个消息。王建及笑了。

让姓韦的说去好了,晋王怎么可能不相信我。

王建及有这个自信,他从征数十年,为太原征战数百场,立战功无数,现在身上伤痕累累以至体无完肤。难道自己还需要找晋王表白忠心吗,难道自己身上的伤痕不是最好的表白吗,难道还需要将一位太监放在眼里吗?

答案很残酷,三个月后,不解释的王建及接到了调令,出任代州刺史,银枪都什么的,就别管了。

接到这个命令,王建及的世界观已经颠覆,自己舍命尽忠,却毁于谗言,天理何在?

天理从来不会主动降临,你不争取,就是放任魔鬼横行。

美女多愁,英雄气短,不久后,王建及愤郁成疾,死于太原(可能是太原养老院)。

建及亡,帐前银枪都灵魂不在,逐不复其勇。

王建及死那一年是公元九二零年,五十七岁,这个年纪比较大,但还不算老到提不动枪,李嗣源就跟他差不多(李嗣源年轻三岁),还一直干革命好多年。如果王建及少生点气,多些心眼,应该也能多战斗个六七年。

总有一天,李存勖会无比想念王建及的那把枪以及曾经的银枪都。

谢彦章死了,周德威死了,贺瑰死了,王建及死,数风流人物俱西游。而在外围,也有两位的死不得不提,一来,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二来,他们的死影响了两个王国的政治走向。

在蜀地的王建同志走完了他人生当中最后的一段路程,官方报道他是病死的,而据成都街道社八卦组报道,王建是被自己的老婆毒死的。

而在中原的另一边,也有一位风云人物死去,他是玉树临风、槊术无双的朱谨,他的死倒没疑团,因为很多人亲眼见证了,那天,朱瑾同志当街一立,引颈成一快,何惜英雄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说在线阅读_第2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马连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第2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