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78.

李思安同志回去后,又被下放到地方去锻炼,这一回,他再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他被朱三送到崖州守海岛。没等登上海南岛喝上南海的盐水,就被赐了一杯毒酒。

王景仁被兔去统率军队的职位,连吃闲饭的同平章事的工作也被免去,被喝令在家面襞思过,要不是看在钱镠的面子上,王景仁可能已经成仁。

两年后,王景仁又出山了,那次,梁朝总算兑现了一部分诺言,借了他点兵,让他进攻淮南。

越过淮河,重归故士,王景仁在那里见到了一座祠庙,那时,他愣在庙前,呆若木鸡,突然间放下长槊,翻身下马。走入祠内后,扑通跪下,放声大哭。

里面供奉着淮南前大老板杨行密的遗像。

很多年前,王景仁还叫王茂章,投奔到老乡杨行密的帐下,从此开始了他们共同的传奇生涯。他们灭过毕师铎(草军老兵、高骈大将),战过秦宗权,孙儒(草军余炽),敌过朱三,教训过钱镠,打压过湖南马殷,吞并江西。

当时,号令淮南,天不怕地不怕,连朱三都要让他们三分。

现在,物是人非事事休。老首长杨行密西天单程游,淮南早已不是姓杨的说了算,而王景仁英雄气概,却敌不过命运安排,竟然辗转投到朱三的阵营,开始领兵与淮南对抗。

也许在这一刻,王景仁争雄好胜的心已经幻灭。

离开杨行密的祠庙后,王景仁接着进军,哭也哭过,但该干的事也还得接着干。不久,他碰到了另一位善用槊的大将,这个人我们很熟,叫朱瑾。两位昔日同事不分上下。激战之后,王景仁无功而退。

回去的路上,要经过淮河,王景仁在淮河上做了标识,标出浅水可渡处。

王兄弟离开淮南已经数年,已经不记得这些弯弯曲曲的河道了,又明显没读过刻舟求剑的寓言。

那些标识物被淮南人偷偷换到了深水处。在指引下梁兵义无反顾向龙宫进军。结果只证明梁兵们多是旱鸭子。

王景仁倒是成功游到了对岸,回到汴州没多久,他病死在家中。

辉煌与黯淡,豪迈与落泊,淡定与仓惶,成功与失败,流浪与栖息,忠诚与背叛,他都品尝过。是苦是甜已经不重要,这位一生是胆的人在五代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这就够了。

而柏乡大战梁营三领队的最后一位韩勍很惶恐。惶恐到他不得不做一些事情。

柏乡之战结束之后,梁晋争霸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太原人终于取得了主动,而朱三同志雄视四方、天下来朝的幸福时光已经结束。这不是我说的,是天下英雄的共识。

镇定两州不必多说,已经跟太原拜香堂,喝鸡血,然后按时上交保护费。

在广东的刘家虽然地处偏僻,但对中原形势了如指掌,一听到柏乡大战的战况,马上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停止向朱三进贡。

对不起,不待侯了。

刘家属于在市场里摆摊的,谁强就给谁交保护费,现在朱三已经罩不住,谁还给你交份子钱。

这么干的不只刘家,在荆南(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的高季兴听闻柏乡之败后,已经开始打算盘修城墙准备拒交提留款搞自治,算起来,朱三是他的老首长。连老部下都动了这样的心思,只能说明一点。

朱三哥,属于你的时代结束了。

当然,朱温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三十多年前,他打遍砀山无敌手,方圆百里谁人不知道朱家老三是个刺头,惹不得。

当年在草军,风生水起,生猛无比,连以打打杀杀为职业的草军老干部都不敢小视他。

当年强挑黄老四,焦头烂额,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实在是劳模作派,榜样风范。

当年在上源铎向风头最盛的李克用下黑手,这份黑胆墨心,谁人有?

打趴秦宗权,悍挑朱暄兄弟,火葬时溥,三收魏州,横扫关中,威震河朔。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亲手扼杀三百年大唐,这等枭雄气势,也许连曹操都要自叹不如。

这样的人,会服老认输吗?

无数个夜晚,朱三问自己:我老了吗?

不,地老我不老,天荒我不荒!

接下来的一年多里,朱温很忙,他不是在河朔寻找战机,就是在去河朔的路上。

那时,他的身体不太好,这个很正常,这样的一个人,年轻时要为乡里斗殴事件贡献力量,为新农村养殖业出谋划策,参军后,要进步,取功名,博上位。换公司后,四面皆敌,觉都睡不踏实,好不容易天下无敌,唯我独尊了,还坚持把床当战场,把战场当坟场,而且两线同时进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一没有伟哥,两没有防弹衣的时代,他在两个战线同时取得如此娇人的成绩,并成功活到今天,已经是养生学的奇迹,男人中的长寿松。

这样的人,到了老年,再不生点病,让达尔文们怎么写论文?

这样的老同志,实在不适和再到战场上了。

但朱三哥硬是撑着身体数入河朔,寻找李存勖,他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为灭新敌强说愁。只因为他知道,今天摆不平太原,就算他日自己死了,都有可能被李存勖挖出来挫骨扬灰洒到菜地当有机肥。(差一点成真)

可仿佛玩狼来的故事,朱三哥到达河朔,数次都听说李存勖来了,可到最后,除了锻炼了梁兵的心脏承受力,增强了腿部肌肉,连李存勖的人影都没见到一个。

李存勖跑到那里去了?怎么不来应战?

朱三听到了一些风声,李大侄子去对付另一个人去了,那个人还给朱三写了求救信。但朱三哥实在不愿相信李存勖竟然敢无视他的挑衅。这个世界上,只有他无视过别人,还有谁敢忽视他?

公元九一二年三月,领着五十万大军(号称),带着长胜将军杨师厚,朱温又踱过黄河,挥军镇州,他收到最新的河朔快报,镇州的王镕跟李存勖结成了亲家,说不定李存勖就在镇州附近。

为了把李存勖逼出来,朱温决定来点狠的。

枣强(河北枣强,王镕的辖地),征战无数的朱温要在这里上演他的沙场告别演出。

做为一场告别演出,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城小,兵少,应该能为朱温的军事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毕竟朱温连省城,京城都打过了,还收拾不过来一个小县城?

可不用多久,负责指挥的杨师厚就发现,枣强比小强还要勉强。数万大军围着攻了数天毫无进展,城破了,人家现场就补。楼上箭矢、石头、滚木热情招呼。

城没有攻下,倒壮烈牺牲了一万多士兵的性命。

一个枣强都拿不下,还谈什么攻镇州,攻太原?

杨师厚焦头烂额,苦思良计,这时,事情似乎有了转机,有一天,在进攻结束后,有一个人跑到梁营,号称是从枣强城里逃出来的,要求改造自己,进入梁营编制。我们暂称为他小强哥。

接待小强哥的是副指战员李周彝,李副官以前是李茂贞的干儿子,当年朱三围凤翔时投诚过来的,以弃暗投明论,他是小强哥的前辈。

李周彝亲切的接见了晚辈后进,又详细询问了城内的情况。

你看,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城内兵多,武器也多,粮也不缺,至少能坚持半个月!小强哥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紧接着,小强哥站起来,拍着胸脯表示:请给我一把剑,我将率先登城,抓住守城的将领。

真是好同志啊,有上进心,一来就要求卖命。

李周彝点点头,却说道:兄弟,慢慢来,先给你一根扁担,到后勤部门熟悉一下环境,以后有的是机会。

说罢,李周彝给了来人一根扁担,要将他编入到棒棒军。

前辈就是前辈,那能轻易就相信人,正是李周彝最后关头多了一个心眼,才逃脱了一劫。

拿到扁担后,小强哥趁李副官不注意,轮起扁担照着脑袋就抽,据说李副官脑袋一昏,差点直接倒地。当然,倒地可免,脑震荡是免不了的。被击后,李副官连剑都拔不出来,只能抱头大声呼救。

扁担毕竟不是杀人凶器,小强哥连劈数下,也没能成功击毙对方,转眼间,被一哄而上的梁兵下了扁担。

天意啊,我本来想弄把剑干掉朱温的。

小强哥仰天狂笑(又据说,他那时喊的是我本来想干掉杨师厚)

幸亏李副官没有真拿把剑给他,不然,这位小强兄还真有可能对朱三实施斩首行动。

当年,荆柯刺秦,失手之后,对秦王喊道:我只不过想活抓你罢了。

小强哥跟荆柯一样,也是一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刺客。

这位小强哥没有了下文,最大的可能是被乱棒打死,拖了出去,丢在某个角落里,化为白骨,成为尘埃。但他已经在史书上记下了自己的热血与不屈。

他用这数棒提醒了朱三,这块地皮上的人彪悍着呢。

就在这一天的早些时候,枣强县的守城将领召集士兵,介绍了情况:箭与石头都已经用尽,我们将出城投降。

小强哥愤而挺身,请缨道:我们跟梁人已经结成死敌,降也是一死,不如让我冒死一试。

成功击杀朱温,吾必死,失败,亦必死,但吾愿试之!

很多年以后,日本人跑到这里撒野,这里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活跃地区,著名抗战小说《平原枪声》就发生在这里。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说在线阅读_第2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马连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第2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