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63.

坐稳了帅位,解了潞州之困,锻炼了队伍,整治了辖地,可站在太原城头,前路依旧茫然。

未来,将会有无数的血战在等着李存勖,可下一步要从那里开始?

评估形势,很容易就看出来,虽然拿下了潞州,打通了去河朔的道路,但河朔地界已经没有一个盟友,以前还有个定州王处存是老关系户,下去了会安排食宿,现在到了那里,人家只会热情招待他吃刀菜饮箭汤。

而在西边,李茂贞,王建们一直都是反梁联盟中的铁杆盟友,跟他们打成一片也许才是当务之急。

在收到李茂贞的求助信后,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军事活雷锋的光荣传统,唯一的区别是李克用做雷锋做到山欲穷水将尽,而李存勖要用这一招风生水起。

从那里跌倒的就该从那里爬起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跌倒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站起来。

为了帮助刘知俊顺利夺取灵夏二州,只好再辛苦周德威同志出动一下。而目标就在晋州(山西省临汾市)。

晋州离太原很近,李存勖在太原城内听场戏,可能过两天,晋州就能知道李存勖听的是那一出。这个地方算是攻太原的桥头堡,当年张浚总司令统率各大门派围攻太原府,就在晋州扎的大本营。

没多久,周德威兵至晋州城下。

周阳五同志的专业是野战,攻城不是其特长,这一次,他又拿出了打地洞的老招数。甚至都做好了与对方玩地下城与勇士的游戏。

但这次运气比攻泽州要好一点,对方没有跟他拼地道战。

事情总是戏剧性的,晋兵的地下工作者挖汗如雨,大干苦干时,突然哄的一声,塌方了!这一次,没有跑出来粽子之类让人惊喜的东西。

从事地下工作的晋兵不幸被埋在了里面,但他们的牺牲并非没有意义,上面的城墙倒塌下来后,露出一个二十多步的口子。

地道没了,但城墙倒了,正所谓地下不亮,地上亮。晋兵马上转向这个缺口,蜂涌而至,破城就在眼前,可冲到缺口处,不少人都大叫着退了回来。

再不退,就有可能冲上去的是人,出来的是肉串。

晋州远不是想像中那么好攻的。

守晋州的是刺史边继威,这位市长史书无传,可他验证了朱三手下无弱将。

在缺口处,边继威淋上了火油,堆起了柴草,点起了冲天大火,组成了一道火墙。火墙内还有箭射出。

凭着这道火墙,边继威堵住了缺口,这位市长还安排了抢修队,边打边修,到了第二天时,竟然把塌倒的城墙修补好了。

当然,临时修的可能质量并不过关,周德威同志再努把力,组织敢死队再挖挖墙脚,说不定还能打开缺口。但他已经错失了时间。

梁朝的救援部队来了。

秋风里,一支部队正在急奔晋州,领队的是梁朝大将杨师厚。

北上的路杨师厚应该很熟悉,很多年以前,他跟一百多人也走过这条路,那时,他是做为非优秀人才由李罕之保送到太原参加深造的。

李罕之不笨,知道人才的宝贵性,可面对带头大哥救命恩公立世靠山的要求又不好不给面子,只好从军中随便找了一百多名去应付应付。

可在这些人里面,真有不少人在太原干出了成绩,后面有个叫王建及的,统率了李存勖最精税的一支部队。而奇妙的是那支精锐的部队却是杨师厚组建的。

而杨师厚是北漂一百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位,只是他的成功是在太原死敌梁朝取得的。

李罕之将他抛弃,李克用将他闲置。只有朱三对他悉意栽培,给了他展露才华的机会。

风吹过杨师厚的发梢,天气微凉,秋叶微黄。当年太原的失意人已经意气丰发。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向太原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策马执枪,杨师厚挺进前面的第一道险恶关口,进军晋州的关隘:蒙坑。

周德威早就安排好了一支骑兵队伍等这位老朋友。

那天,黄沙漫天,铁蹄动地,风卷起汉子嘶杀的声音横穿过蒙坑那条黄土大沟。

半天过后,尘埃已定,乱刃满地。

据后来的史书介绍,这一战,周德威的打援部队取得了全胜,而据另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杨师厚逆关而上,击溃晋军,大获全胜。史书里有不少这样矛盾的例子,原因不是别的,史书也是人写的,人写的东西自然是不能全信的。

好在,还有分析这种东西。

胜利应该是属于杨师厚的,因为蒙坑之战结束后,这位历经坎坷的大将还活着,更气宇轩昂踏过蒙坑这道天险,向晋州挺进,而周德威在听到前线战报后,点起部队,烧营而退。

黑烟冲天而起,与烟同色的是周德威的脸,进攻再一次受到挫折。打马后退的路上,周德威冷竣,沉默。

但阳五兄不必沮丧,也不必灰心,毕竟哥哥只是来助拳的,真正的大戏将由刘知俊奉献。

刘知俊的活其实叫来料加工,李茂贞提供原材料(大兵),刘知俊负责加工(攻城),产生的利润(城池)大家分成。在周德威进攻晋州时,他已经将灵州围了起来。而他也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怎么打援。

杨师厚并不是唯一的救援部队,在围绕晋州进行交战时,另一部队也奔走在救援的道路上,领军的是梁朝另一位大将康怀贞。

刘知俊的选择不多,大多数人会攻城打援两手一起抓,周德威就是这么干的,围着晋州,然后在险要之地蒙坑分兵阻击。

可刘知俊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在听到康怀贞的大军将到时,他一不据险拦截,二不呼叫新老板李茂贞帮忙,反而全营开拔,从灵州撤走了。

而更奇怪的是,没多久康怀贞也接到了朱三的最新指示:退兵!

大战将临,两路兵马却选择了撤走?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突然转眼变青楼。

刘知俊确是在灵州吃了苦头,驻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叫韩逊,唐末托黄老班长的福发的家,但此人善于招抚部下,而且对州民很好,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干群关系处理得好。灵州百姓主动为其立了生祠。

生祠,就是立个庙,然后加以奉祀,肉身在外面吃酒肉,泥身在庙里吃香火,两不相误,这算是古代人的双薪。唐朝那会,民风还算纯朴,百姓能自愿出钱立生祠,那是民间最高荣誉,到了后来,特别是明朝魏忠贤到处给自己搞生祠,生祠就不再是生祠,而跟公厕差不多了。

攻一座军民和谐的城简直比攻玉皇大帝的灵宵宝殿还要难。

但刘知俊撤走,并不是全是逃跑主义作主,他只是修正了目标值。

刘知俊是位名将,他的功力在五虎降将当中可能要排到第二位。第一位不是康怀贞。后退只是大战的开始,正如高手过招,先划圈儿。

在从灵州撤走后,刘知俊向凤翔大本营方向做出了一个撤退的姿势,然后突然转身抄向了康怀贞的后路。

这一次,刘知俊同志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全歼旧日同事。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说在线阅读_第2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小马连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第2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