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已经连侦察兵都派出来了,还抓走了自己的人。击敌不测的先机已经失去,再往前,接不定就有埋伏。
李嗣昭这些年常吃败仗,难免心里有些阴影。
这一退,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14..
派出两位体态不端正,相貌不清秀之侦察兵的是汴将氏叔琮,因上次围攻太原颇有苦劳(注意,不是功劳),官封晋州刺史。当然,以他这个年纪只混了个刺史在一干汴将中实在不算突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努力的人总会有机会的,而机会常常是藏在危机后面的另一半,只有临危不乱心有成算的人才能见到那一面。
李嗣昭连下两城,继而兵逼晋州,此时,汴军未集,人心不稳,这是一个危机。
情急之下,氏叔琮派出了这两位活宝侦察员,成功打入了敌人内部,制造了混乱。抓两个舌头只不过顺手牵羊的副产品。吓唬李嗣昭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他成功了,李嗣昭退去,氏叔琮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将危机变成了自己的机会。
没多久,汴州的援兵来了,在接到太原出击的情报后,朱三派出了数万大军奔赴晋州,交付给氏叔琮,听侯调度。
粗略一算,氏叔琮可指挥的部队接近十万,半年前退兵时被追着打的耻辱终于可以报了。
唯一的问题是刚运送大军过来的领队却不同意出兵。按理说,这位兄弟只负责带队,到了晋州,交割完毕,爱热闹的就看氏老练练,当啦啦队加加油。不爱看的就回汴州睡大觉去。
可这位领队不是普通人,他叫朱友宁,是太子党。
朱友宁是朱三的侄子,其父亲就是那位二十四年前跟朱三走上从军路的朱家老二朱存,朱存同志胆大心不细,当日跟着黄巢战略转移,不幸死在攻打广州的战场上。
据说朱三到汴州上任后,光记得自己的老娘在乡下吃苦,忘了当日与他并肩做战的二哥,把二哥的子女们丢在了乡下。直到有一天,他的老娘提起,才把侄儿们接了出来。
不走运的父亲客死他乡,发达的叔叔又善忘,朱友宁差点成为遗弃儿。这样的孩子缺少教育,很可能走朱三当混混的老路。
但朱友宁是个例外。可能朱存同志出门早,那身鲁莽习气并没有传染儿子。朱友宁处在单亲家庭中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学习成绩不错,平时还研究一下兵法,举手投足颇为倜傥。还经常征战沙场,多干的是运输的工作,很多年前押运秦宗权上北京搞单程游就是这位朱家少爷。
想当年秦宗权横行中原,兵多将广仿若丐帮,现在千里押运秦宗权上路,难保不会有两个忠心的反贼要来救老大。
可朱友宁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顺利将秦宗权送到长安,交给地陪,让其在菜市场完成了那一场脍炙人口的单口相声。
江湖上的朋友称朱友宁果断勇敢。
来到晋州后,朱友宁给氏叔琮建议,按兵不动,太原人自会退去。
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个不错的建议,晋州之战,充其量是个打援的活,把太原人吓回去,不要影响老大在凤翔抢皇帝就行了。
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打援的氏叔琮却把战场扩大化,把自己的分战场打成了主战场,进而将全天下的目光都抢到了自己身上。
听到朱友宁的建议后,氏叔琮沉默了一会。
朱少爷,你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像我这把年纪的,再不拼一拼就退休了。
朱少爷,你是太子党,有亲属关系在那罩着,就算什么功都不立,到时分蛋糕,你的那份也不会少。
我们就没有这种命了。
我们命苦,不怪这社会,只好勤能补出身。
这些话,滚到氏叔琮的喉间,又咽了下去。
他只是坚定的对朱友宁说:眼前就是立不世功名的机会,怎么能让它白白溜走!(若然,则贼必遁矣,遁则何功焉!)。
朱友宁抬头,看着氏叔琮的眼睛,那是一双对胜利充满着渴望,对军功的追求已经近乎疯狂的眼。
好吧,氏将军执意要出兵,那就听您的安排。
于是,在朱友宁到达的当天夜里,氏叔琮就领着大军杀出晋州。
走着走着,朱友宁觉得不对劲。
氏将军,您这是去那啊。
袭营!
好像不对咧,这样走会比较绕。
我知道,相信我,这样走不会错。氏将军头也不回,只从夜色里传过来这一低沉的声音。
朱友宁一路狐疑,但朱三家教颇严,汴州太子党亦素来谦虚,对大将的命令不敢多作质疑。
朱少爷对氏叔琮的了解还是太浅,这位氏老为了工作业绩是什么都愿意干。在后面,氏叔琮更接受了一项死亡任务,只是那时,朱少爷已经跟他爹重逢了。
在经过数个时辰的急行军后,朱友宁终于明白了氏叔琮的用意。
朱友宁望了望氏叔琮的背影,叹了一口气,见过贪功的,但没见过这么贪的。
如果是偷袭,趁着夜色的掩护,杀到太原的军营前就是。可氏叔琮领着大军绕着大老远的路,竟然抄到了李嗣昭军营的后面,截断了其退向太原的后路。
氏宗琮不仅仅是要胜利,更是要大胜,全胜,他不是打跑敌人就算数,而是要全歼这一伙太原人。
也许是上回兵围太原时,李嗣昭们屡次出城偷袭惹火了这位老将,更因为这位老将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在抄到背后时,他们遇到了一批太原游骑兵,只有数百,想来是外围警戒的。
数万打数百,如果我没算错,平均分配下来是数百个打一个,一人推一下也能结果一个。
这数百人猛然碰到数万大军,不用一会,就全部交待,只可惜当时没有消息树可推,也不能打电话发短消息。一个也没能有逃出去报信。
氏叔琮继进,不久,就潜行到太原军营的背后。
进攻!
那一夜,火光冲天,喊杀如雷,铁马嘶鸣,将尚在沉睡当中的太原兵惊醒。
夜袭,已经够出奇不意,还能从背后进攻,急于立功的氏叔琮却用最隐忍的方式去取得自己的胜利。
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汴兵让李嗣昭们措手不及。
天边泛白时,我们看到了李嗣昭,他浑身血迹,伏于马背,旁边是身高马大,沉默寡言,一脸黑色的周德威。再后,是垂头丧气的李存审。
再往后,是稀稀拉拉的残兵。
他们正撤往太原。
昨夜一仗,李嗣昭已经不知道自己损失了多少(据事后统计,亡万人)。要不是浴血奋战,杀出了这一血路,这一支太原救帝大军就要全军覆没。
现在,他们连大路都不敢走,只敢沿着山脚撤退。
李嗣昭同学,不给力啊,您又败了。
这一败,太原又将告急。
一击得手的氏叔琮并不满足,领着大军杀向了太原城。他的行动得到了老板的支持。
朱三接到捷报之后,大喜。
杀蕃贼,破太原,非氏老不可!
有氏老在,大可鱼与熊掌并取。抢皇帝,灭死敌一个都不能少。
昭宗天复二年(902)三月十五日,时隔一年以后,氏叔琮再一次兵临太原城下。
李鸦儿,请用你的头颅成就我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