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收了小弟,朱三挺进长安。
这是他第二次向长安进军,上一回他只是一名草军的高级打工仔,那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大红的锦绣衣裳。简直是时尚的悲剧,十足的龙套小弟样。
龙头大哥黄巢就不一样,他坐在黄金装饰的大轿,虽没露面,但所有的人都感觉得到那轿内散发出来的霸气。
二十年来,那个场景在朱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终有一天,吾可仿而效之!
走大哥的路,往往比较容易。现在,朱三成了龙头大哥,真正将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很快就到了长安城东边的长乐坡,长乐坡相当于首都国际机场,大家都在那里接客。朱三受欢迎程度很高,刚落港,就看到一大堆人夹道相迎,送鲜花的送鲜花,鼓掌的鼓掌,敲锣的敲锣,欢迎朱温先生入京主持公道营救大帝。
想当年,李克用数入长安,都没受过这样的待遇,可见勤快的人不如会把握时机的。
迎接朱三的是被被遗弃的百官,当然他们是主动被遗弃的。遗弃团团长是崔胤。
崔胤向朱三详细汇报了这些天长安发生的一切,强烈谴责了太监们犯上做乱,挟帝西奔的行径,并解释了自己为了保全国家的栋梁-文官们,所以将兵防卫在开化坊。顺便着,崔胤将护官有功的孙德昭介绍给了朱三。
见到朱三后,孙德昭提了一要求。
请让我的八千兵归朱公统率,以救国难。
八千禁兵,放到偏远的地方,比如岭南,都可以割据一方,当个山大王。就是放在长安,亦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年,大兵都是稀缺资源。大家抢都来不及,那有白送人的。
当然,也不像孙德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为夺回李晔出一份力。
现在的朱三身为四镇节度使,势力遍布中原,河朔。不说雄兵百万,调动个三四十万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说是多一个浪费军粮,少一个无关紧要。
可孙德昭要献,而且献的一个不剩,把自己献成了光杆司令。
他犯傻了么?
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今天的献兵举动,孙德昭成为了三使相当中唯一善终的人。
在乱世里善终实在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个概率比在眼下不善终还要难。孙德昭做到了。
因为他懂得放弃。
没有兵的他不再是一个威胁,没有威胁才能在乱世中活下去。
孙德昭可能没读过多少的书,没看过道德经庄子易经之类的哲学教材。可他懂得人生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舍得。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这个道理很多人懂,却很少有人做到。那是因为宁可无中有,不可有中无的贪欲蒙敝了自己的双眼。
而孙德昭以一介武夫,却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的智慧已经超过了身边那位崔四入。
崔胤听到孙德昭把兵献出去,心里直骂娘。
这兵你不要,给我啊。
崔胤做梦都想拥有一支武装,他还没有想明白放弃的道理,总有一天,他会死在这上面。同样,凤翔的李茂贞们以为得到一个李晔可以得到整个世界,却不知道大祸已经降临。
不用崔四入多做动员工作,不用百官哀求,第二天,朱三连参观长安的活动都省了,直接领兵冲向凤翔。
12.
凤翔
汴兵终于来了。
在城下,朱三一抬头,就看到了李茂贞。据翻查史书,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李茂贞全副武装,立于城头,神气得意。他现在终于站在了牛A与牛C之间。前些日子,他去迎接李晔时,那位倔强的唐朝皇帝竟然放下了架子,下马相对。
什么皇权富贵,终敌不过拳手硬。奋斗了这么多年,李茂贞终于把梦实现,当手握倚天宝剑,长空当舞。可问题是,得到一件东西容易,保住一件东西很难。比如青春谁都有,可谁也留不住,初恋谁都有,又有谁能留住一生一世。
李茂贞要留住李晔,得问问朱三同不同意。
明摆着打是打不过了,李茂贞决定扬长避短,跟朱三讲道理。上来后,李茂贞当头就一句:朱公前来有何贵干?朱三一愣,这不是废话,自己领着这数万大军千里迢迢,耗粮草无数,草鞋数双,从东边冲到西边当然不是来取经的,可刚要冲口而出时,才发现不好回答。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总不能说自己是来抢皇帝吧。
他想了想,然后答道:我接到崔胤的信和皇上的密诏,皇上让我领兵入朝,给皇上保驾护航的。
那朱公去长安呆着啊,到我凤翔来干什么?李茂贞的智商很高,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偏要跟朱三玩一下文字游戏。
朱三有点火,皇上不是让你们劫持到这里来嘛。他对着上面喊道:你们劫持皇帝,我前来问罪,然后迎驾回宫的!
李茂贞笑了笑,说道:谁说我们劫持皇帝了,皇上是自愿到凤翔的。前些天,长安失火,皇上为了避大火暂到我这里住两天。再说,你说有皇上的密诏,拿出来看看!
李茂贞的话倒有些真,李晔离京出走,确是因为长安皇宫着火了(虽然是人为纵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皇宫都失火了,长安的生活美好不了,只好西迁。
朱三一时为之气结,他手里并没有什么皇上的密诏,自己又造不出来,可见汴州的人材结构还是有缺陷的,甚至还比不上草班子梁山,人家梁山都有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随时随地刻章写公文。
崔四入的密信朱三是有的,但拿出来不就等于坦白跟崔四入内外臣勾结吗。
没有吧。李茂贞冷笑着,然后掏出一个东西,喊道:我这里倒有皇上的亲笔诏书,让你赶紧后撤,那来的回那去。
很快,那封诏书送到了朱三面前,果然,上面写着让朱三退回汴州,不可造次。
很明显,这是自学成才的优秀假证制作人员太监们的杰作,似乎每一个太监的必修课不是倒马桶,而是学习怎么刻萝卜章,临摹笔迹。这会不要说拿出唐帝李晔的公文,就是玉皇大帝的公文,他们琢磨琢磨,搞搞科研攻关,未必制造不出来。
这一封诏书果然忽悠住了朱三。看完了,朱三笑了笑,然后对李茂贞说:好,我听皇上的。
果然,朱三诚信为本,守诺五岳轻,在一天之内,拔营起军,走了个干净。
敌军已乘西风去,此地空余西风吹。
李茂贞擦一擦冷汗,叫声侥幸,没想到奸名满中原的朱温并不是那么难对付,三言二语,外加一张放到眼下,五十块钱就可在街上买到的假证就打发了。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