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唐朝最后一位真正有权势的阉帮帮主其实是杨复恭,只有杨老帮主才内握禁军兵权,外有义子监军,还有外宅郎君当节度使。
杨老当年佛尘一挥,应者呼气为云,纳气为龙,何等意气,阉帮何等雌壮。只可惜,天妒阉才,老杨被不肖义子出卖。
自从杨老帮主西去后,阉帮牺牲的高级干部都可以组成一个同志连了。
这一次,似乎惨事重现。
但,我们就认输吗?
人都有生存的欲望,太监也是人。
管他皇帝,还是宰相,谁要我们死,我们就让他亡!
皇上也不例外!
有一个太监怒吼道,他是刘季述。本来死的应该是他,因为在华州时,他就是枢密使。可能因为与韩建的合作很愉快,调到了左军中尉这一有兵权的岗位。
刘季述要反击了。
反击的第一步:开会。
说起阉帮,虽然六一居士毫不留情的指出他们人去其势,中气不足,阴阳隔断。但他们能在与文人的斗争中屡屡取胜,是有原因的。
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比喜欢搞内哄的文人来说,更加团结。
面对共同的困境,所有的大太监都有来了。这里面有许多在以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第一位当然是刘季述大帮主,二号人物是右军中尉王仲先王公公,还有一个是刘季述的侄子,叫刘希贞。另有一位叫韩全诲,韩全诲同志曾给凤翔的李茂贞当过监军,有藩镇背景。
会议的地点已经不详,但这是大太监们放弃了个人的权利,独立自主的就阉党的前途问题举行的一次极其重要的非常务会议,是在阉党两大骨干突然被贬杀以及对手肯定还会乘胜追击之恶劣情况下,为了找出路,寻活路而召开的。
其重要性可能不亚于我党的遵义会议。
会议的要点很明确,他们之所以能在宫中立足,全所决于武林盟主皇上听他们的,现在盟主把他们当成清除对象,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废李晔,立幼主。
太监们经常这样干,领着禁军冲进宫内,抓住皇上,脱下他的皇袍,宣布他下岗,然后起用一个童工。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已经没有阉帮前辈们那种指鹿为马,换帝如换衣的绝对优势。
他们需要盟友在外呼应。
关于盟友,帮内有各种意见,有的认为应该联合传统合作伙伴比如凤翔。
说这个话的太监叫韩全诲,看来韩公公在凤翔做监军时,与李茂贞的合作相当愉快。
而刘季述倾向于华州,他跟韩建有过合作的基础。
可在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要成大事,有此二州为后盾并不足够。
放眼天下,能够支持他们废主立幼的只能为数不多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怕是不会同意,另一个值得争取,那个人是朱三。
最后众阉帮同袍们拍板决定,禁军的军权要抓牢,外面的盟友要争取,尤其要争取朱三的支持。
巧的是,在这次会议过后没多久,朱三的一名重要参谋来到了长安。而联络这名汴州重要人物的任务落到了刘季述侄子刘希贞身上。
华山派之剑宗领袖
话说五岳剑派之华山派论实力绝对是五岳之首,可没来由得分成剑宗气宗两班人马,内斗个你死我活,自损实力。
而文官集团之所以被人称为华山派,正是因为文官集团也分气宗剑宗。
像崔胤这样的根正苗红,原装进士出身的自然是内练一口气的气宗老大。
剑宗骨干我们也认识不少,如晋州李袭吉,华州李巨川,魏州李山甫,以及汴州敬翔,钱塘罗隐等等。
江湖上称他们为不举人士,没考上进士。其实他们也是文官集团的成员,不过走的是师爷路线。而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当不了大官。比如宰相,基本上得科举大学毕业的。
因其路线不一,际遇不同,待遇有差,文官集团这两宗素来不合,气宗瞧不起剑宗成绩不佳,出身寒酸,而剑宗常鄙视气宗考试时走后门,传小抄,搞暗箱操作。
他们的斗争是文官集团之间的内斗,又有两个阶级之间的互不兼容性。
他们经常较量,大抵情况是气宗占据绝对的行政资源,经常打压没中过进士的剑宗人士。
而剑宗成员们平时做些酸诗嘲弄一下是常事,更有绝世高手会使阴招,比如李山甫就成功借刀干掉了剑宗高干王铎。
我们前面也说过,就算李山甫立下奇功,也只能当个剑宗的护法之类。真正能称得上剑宗领袖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叫李振。
在嵩山派的遵义会议,也就是刘季述们的生死存亡大会召开后的某天。剑宗领袖李振来到了长安。
他是坐轿子来的,随从不少,在长安城外的长乐驿,就有人来接他了,接他的人叫程岩。
见面,打招呼,程岩在前面引路,进了长安城,到了一个大宅子。
程岩,是汴州驻京办主任。而李振,正是朱温的重要参谋,其地位仅次于敬翔。(那为啥他是剑宗领袖而敬翔不是呢,这个后面会详细说明。)
李振是来长安向皇帝李晔汇报一下近来汴州工作的。当然情况比较多,朱三又打下不少地盘,有不少的人事任命需要李晔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进了房间后,程岩请李振上坐,看茶。论职位,他当然比不了李振,那时的驻京办嘛,其实就一招呼所。吃吃喝喝,跑跑关系之类的。所以有很多事,程主任做不了主。
现在就有一件事,他需要请示一下李振。
程岩说:李大人,有一个人想跟您说两句话。
那就请进来吧。
没过一会,有一个人进来了,这个人正是刘希贞,刘大公公的侄子。
刘希贞到了李振的面前,却不说话,只把眼看着程岩,他不敢说,这个话牵涉的事情太重大。
最后,程主任说了,他小声的对李振说:皇上可能疯了,性格暴躁,搞得内外不安,左中尉(刘季述)想废昏立明。李大人,你看怎么样?
李振只是到长安出差汇报工作的,那想到进门第一件事,竟然是换皇帝这样的大事。
这个问题对李振而言,可以换个方法问,就是李晔当皇帝对汴州好,还是太监立个小皇帝对汴州好。
结果不言而喻,李晔同学虽然是个愤青,经常剑走偏峰,但尚能独立思考,自主行事,要是让太监们抓个小皇帝,他们一不爽,西入蜀国,北上太原,南下荆州。到时汴州就得被人家挟天子而号令。
李振马上得出了答案:绝不能让他们这样干。
这位李振之所以能坐上剑宗领袖这个位置不是虚的。他虽然数次应试都不中,但其实出身并不差,其曾爷爷在潞州干过节度使,爷爷父亲都是当过官的。他本人也有当刺史的机会,只是碰上黄巢那年的革命潮,上任半途中,自己的驻地被人占了。只好打道回府。经过汴州时,顺道去朱三家做了做客,聊了聊天,被朱三赞为奇人,遂留在汴州做了副官。
听到程岩的话后,李振冷笑了一下,然后看着刘希贞,说:你们胆也太大了,这种事也敢干。我们梁王(朱温)有百万之师,都不敢动这种心。
汴州绝不支持!
被拒绝的刘希贞一脸沮丧,他只恨自己没有如簧的巧舌来说服对方,可在那一刻,他看到程岩朝他眨了眨眼。
退下来后,程主任朝朝把刘希贞拉到一边。只说了一句:我们的老大又不是李振。
刘希贞释然,李振只代表他的看法,大不了可以越过李振,直接向朱三请求。
干吧,只要你们开出的筹码够诱人,我们老板会支持的。
程主任经常在长安活动,对这伙太监太了解。太监要干的事,那是一定会动手的。能自残身体入宫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
反正要干,不如支持一把。
程主任在招待所主任这个位置干得太久,实在想立奇功,往上升一升。他这会奇怪,李振难道不了解老板朱三的心思吗?难道不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进军长安的好机会吗?
而此刻,李振正站在窗前,外面风渐起,日渐晦。
长安又将掀起一股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