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公元895年1月14日李晔求救的半年前,那时,李克用刚进幽州城,朱温还在与朱暄兄弟鏖战。
河中府(山西永济市)
大宅里有大房,大房里有大床,大床上躺一个大人物,只是有些不妙,他气若游丝,面白如纸,身形枯稿。这个人叫王重盈,河阳节度使。是我们熟知的王重荣王老汉的弟弟。
王重盈行将就木了,他挣扎着想要说起什么。可费了老半天的劲都没说出来。眼一睁,睁一闭,小王老汉去世了。
顿时哭号一片,其中当属一个年轻人哭的最为伤心,他号道:叔叔啊,你倒走了,我该怎么办啊。
是啊,王家二大爷的,你戎马一生,杀人无数,混到现在才去地府说明情况已经算迟到了,可你走之前,能不能回光返照一下,好歹给我们留个话,这花花河中府给谁啊。
二大爷死的僵硬。
可那个哭的最伤心的人站起来说道:不用交待,自然就是我了!(反应这么快,假哭啊)
这个人是王重盈的侄子,王重荣的儿子,名叫王珂。
这不就结了,这河中节度使本来就是王重荣的,叔叔死了交到侄子手里,算物归原主。但有一个问题,这个王珂不是王重荣亲生的,是王氏家族过继来的。
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王重盈是有后的,他的儿子王珙是陕州节度使(驻河南三门峡),王瑶是绛州刺史(驻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无数的家庭内哄告诉我们,立遗嘱这种事马虎不得,得趁早。这话一出,秦始皇就叫:我要传位于吾儿扶苏的啊,阉货赵高竖子李斯犬子胡亥坏我大秦千秋江山。赵匡胤喝杯酒,忧郁的说:同感,同感,俺本来要传给我亲儿子的,那知我那老弟不厚道。玄晔表示反对:我倒立遗嘱了,可谁想汉字千变万化,他们给我改了。
扯远了,现在三位王二代就要抢河中节度使。那地方位置重要,下面还有财源不断的国有垄断企业:盐厂。
很快,王家三子吵架吵到了长安.
争遗产这种事,最烦人了,李晔表示头很大。
这三位各有理由。
王珂打感情牌:我父亲王重荣当年为国立功无数,这河中节度使当然应该我来做。
王珙是个好辩手,知道王重荣功劳大,威望高,攻击老王,无异自寻死路,但他找到了王珂的软胁,他给李晔写道:王珂这个人,他不是我们亲兄弟,本来是我们家的仆人,小名叫虫儿。陛下,您的土地上能有虫儿节度使么?
王瑶说:我听我亲哥哥的,反正这河中不能让给王珂。
首辩下来,不分胜负,双方请出二辩手。这两位来头很大,都有一言九鼎之力,天下地盘我做主之势。
王珂请的是河东李克用。论渊源,李克用与王重荣是老哥们,对于大侄子的继承权。李克用给了充分的肯定和军事上的承诺。最后,李克用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珂。
王珂是我女婿了,谁再叫他虫儿,别怪我把他当虫一脚踩扁。
面对来势汹汹的李克用。王珙马上找到了帮手,汴州的朱温,汉中的三贱客都在他的后援团内。
远亲近邻,都请到了。王珙想的也没错,普天之下,愿意且能与李克用对着干的也就朱温了。汉中三贱客又团团围着长安,李晔应该知道怎么办。
可是,等二辩发表完毕,结果出来了,胜利属于王珂,胜利属于李克用。
王珙晕了,如此大的优势怎么输了?
王珙啊,你还是不了解李晔啊,你王家屁大的事,还想牵动中央,影响全中国?
当收到三贱客的为王珙请命书后,李晔长出一口气。
一年多了,是时候收拾三贱客了.
136.
王行瑜的追求
公元895年5月邠州(陕西彬县)
有的人为爱情而活,有的人为金钱而活,有的人为霸业而活,有的人为名声而活。
王行瑜,你为什么而活?
我想当官!
你已经是大官了。
我想当很大的官。
你已经是很大的官了。
我想当二百多年来没人当过的官。
那是什么官?
尚书令!
据说李晔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倒吸了一口凉气。
难怪王行瑜跟李茂贞,韩建组团打倒杨复恭后,什么地盘也没要。原来他在这里等着呢。本来对于这样热衷名誉头衔的,李晔一向持欢迎态度,反正一不花钱二不割地,可王行瑜这次胃口实在有点大。
尚书令是唐朝三大执政机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尚书省的大领导,这个官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说特别之前,顺便八卦一下三省六部吧。
我们知道唐朝伟大,但唐朝之前的隋朝也是一个非常不了起的朝代,特别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同志,他不辞辛劳,统一全国,结束了持续三百年的乱世(五胡乱华啊,筒子们,中华民族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更难得的是他是一个上马可以打天下,下马可以治天下的文武双全皇帝。
在任期里,杨坚同志把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治理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疆域辽阔,人口增长,老百姓家里有粮,家外有田,出门有衣,回家有房。小孩有书读,大人有工开。
这些东西听起来简单,可在经过五胡乱华的中国,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杨坚做到了。他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圣人可汗,是各兄弟民族给他的称号,毫不输于李世民的天可汗。
美国哈特博士编了一本书叫影响世界的一百人,杨坚排名八十四位,排在他前面的中国政治人物有秦始皇(8位),毛泽东(20位),成吉思汗(21位)。后来者李世民同学呢?对不起,榜上无名。
为什么李世民同志号称千古一帝,开贞元之治,其任内国强民富,万国来朝。却排不上榜呢。我想原因只有一个,李世民是一个发展者,却不是一个开创者。真正的开创者是杨坚。老杨同志建立了隋朝,也打下了大唐的基础。他确立了许多制度,大多被唐朝直接引用。比如法律,兵制,财务制度等等。另有一些还沿用了一千多年,其中有两项最出名。
第一项叫科举,多伟大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同志也就喊喊,但杨坚同志却用制度进行保障,虽然那时还不完善,穷小子未必能登堂庙,但已经撕开了士族垄断大官的铁幕。
另一项制度就是我们要说的三省六部。(扯的真远,说王行瑜呢。)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与门下这两个单位的办公室在皇宫内,属于决策部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单位领导的名称叫中书令,其主要干事的叫中书舍人。主要人员的配备要求是文才好。我们的十八岁进士郑畋以前就干过中书舍人。
门下省是诏令审核机构,找找错别字,挑挑语病,个别胆大的挑挑政策的对错,看到不对的可以打回去,称为“封驳”。门下省的单位领导叫待中,主要工作人员叫给事郎。
中书与门下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叫劝谏,这两个单位下面设了一些官职,比如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又谏议,又谏议,还有拾遗,一看就知道全是给皇上挑刺的。
说完这两省,最后就是最重要的尚书省,重要是因为前面两省就是磨嘴皮子,动笔杆子,真正干事的全在尚书省.
尚书省下分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员考核,我们大概叫组织部。要捐官升官得找他们,注意,得四品以下的。高级的官他们管不着。
礼部,管文化教育以及外交事宜,这个部门大概是今天教育部,外交部的合体。唐朝礼部吃得香,出使外国都享受大爷级待遇。
兵部,顾名思义,管军队的事。我们认识的刘崇望就是兵部尚书,部门大领导。
刑部,司法机关,打人屁股下人大牢千里缉凶都是他们干的,孙揆就是这个单位的高管:刑部待郎。
工部,工程建设,这些年,工部的同志累的够呛,就光皇宫修了毁,毁了修,就别想轻松一天。
户部,这个牛啦,管户口管钱财管土地,税务局+计生委+国资委+田土局。这个户部多出贪官污吏,王八绿豆。比如前面外通藩镇的崔昭纬就是这个单位的二把手:户部待郎。
六部的老大叫尚书,老二叫待郎。而主管单位尚书省的长官就叫尚书令。
三省六部简而言之就是一相化三省,三省生六部,六部很八卦。
真复杂啊,政治真不是人干的。
而皇帝化简为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分权,分宰相的权。
从秦朝起,宰相的权就很大。而且谋朝篡位的奸臣多当过宰相,比如篡汉的曹操,篡魏的司马昭家族,还有确定三省六部的杨坚同志本人。
自从有了三省六部后,宰相的黄金岁月就过去了,权力划分了,大家把工作分一分,管钱的别管兵,管人员任用的别管司法。到后来,三省的领导中书令,尚书令,待中又隐约有权相的影子,所以干脆连这三省领导都不常设,工作直接交给下级的部门经理尚书待郎们。而且就算设,也是给一些临退体老干部当作荣誉称号,以后死了墓碑上可以写得风光一点。要么,就是给外放的重臣当赏赐用。比如朱三,李克用,高骈身上都背有中书令的光辉职称。
像高骈还有些才华,做中书令还凑合。像李克用的文化水平能把诏书上的字认全就不错了。朱三虽然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读过四书五经,但要领导写诏书这一大唐最具文化气息的部门,只怕也只能望文兴叹。
所以叫兼领,名片上可以印,但实质不管事。
好了,我们再回到王行瑜同志,我们说了王行瑜想当尚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领导,当然,他也不是想指挥六部工作,也就图一虚名。
那就给他吧,人家王行瑜这辈子就这点追求了。可不巧的是,中书令给的,侍中也给的。就是尚书令给不的,这个官职已经从唐朝政府机关中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