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终结十六国(6)新霸主登场(上)
422年五月,北魏皇长子拓跋焘正式以太子身份监国,居正殿临朝听政。同时,拓跋嗣还安排了六位重臣对他加以辅佐:即以长孙嵩及山阳公奚斤、北新公丨安丨同为左辅,坐在大殿的东侧;以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在大殿的西侧;其余文武百官则居于左右辅官之下,听候差遣。
这个崭新的制度刚刚实施,拓跋嗣还不大放心。他虽然避居于西宫之中,但常常溜到正殿,藏身于暗处偷偷观瞧,听太子和六大臣如何处理政事。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拓跋嗣十分高兴,对左右侍臣道:“长孙嵩是四世老臣,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深通政务,明了朕心;崔浩博闻强识,精察天人;丘堆虽然没有大本领,但办起事来忠诚严谨。以这六个人辅佐太子,我就可以放心的和你们巡行四境,伐叛柔服,足以得志于天下矣。”
一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二来政事都交给了太子和辅政大臣,再也不用自己亲自操劳,拓跋嗣的病一时似乎好了不少,他便不再居于深宫颐养天年,而是亲自带兵“伐叛柔服”,趁刘裕去世的机会发动了对南朝的战争。经过一番苦战,北魏攻占了黄河以南包括洛阳在内的大片领土,刘裕的北伐成果进一步被蚕食。
就在这次战争结束后不久,423年十一月,拓跋嗣病死,时年三十二岁。这时实施了一年半的太子监国制度充分发挥了作用,十六岁的太子拓跋焘顺理成章过渡为国家的新主,朝局一如往常,没有发生任何波动。这在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胡族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情形。
拓跋焘,小字佛(音必)狸,他的生母杜氏乃是汉人。由于拓跋嗣最宠爱的姚夫人(即姚兴女西平公主)并未生子,拓跋焘遂以长子身份成为了北魏历史上的首位太子。然而根据道武帝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拓跋焘的得立必然意味着杜氏的不幸。杜氏在拓跋焘十三岁时死去,其死因史籍未载,我推测很可能是成为了这残忍制度下的又一个牺牲品。不过拓跋焘并不缺乏母爱,因为在他的幼年生活中,身为保母(奶妈)的窦氏完全取代了其生母的作用。这位窦氏,后来被拓跋焘册封为保太后,从而在北魏的宫廷政治中又衍生出了“子贵母死”制度的一个反面效应,即保母干政。当然这是后话,且与本书内容无关,所以不再多说。
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少年天子,拓跋焘虽然已经有了一年半的实习经验,但毕竟年龄尚轻,资历和威望也不够,所以在上岗的头一年里,他表现的像个乖宝宝,不但对辅政大臣们言听计从,甚至还迫于鲜卑亲贵的压力,将自己十分欣赏的崔浩贬了官,叫他以公爵的身份回家待业。崔浩不急不恼,反而像当年退休后的张良一样,学起了修仙养生之术。
但大臣们很快就发现,这位新皇帝实在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
424年八月,漠北游牧民族柔然的首领大檀(又称纥升盖可汗)听说北魏老皇帝翘了辫子、新皇帝年少,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杀人抢东西,还烧了旧京盛乐的皇宫。在拓跋珪、拓跋嗣时期,柔然在与北魏交手的时候没少吃亏,经常被追得满草原乱跑。大檀本以为这次能够大捞一笔,他可没想到北魏不但派兵来打,而且带兵的就是新上任的皇帝拓跋焘。
从平城到云中约五百里,拓跋焘亲率轻骑昼夜兼行,三日二夜而至云中。魏军虽然来得快,但兵力却少。大檀全军出动,如汹涌而至的潮水霎时将魏军裹挟起来,史书上甚至说包围圈有五十多层!敌人的马头冲撞着拓跋焘的马头,包围圈密不透风,身陷其中的拓跋焘如同滔天巨浪下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北魏将士们大为恐惧,既为自己,也为这个未经世面的少年皇帝。要知道,此前拓跋焘从未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第一次进入战场就遭遇如此险境,哪怕是吓得尿了裤子也并不奇怪。可将士们只须回头看上一眼,他们的心里就立刻踏实不少。只见拓跋焘的神情平静如常,不见一丝惊惶,眼神中七分坚毅三分兴奋,似乎对面前的场景十分欣赏。初登战场的皇帝既然都不怕,哪我们还怕什么?魏军将士都安下心来,虽然陷入包围,却并不慌乱。
战斗很快迎来了转机。柔然大将于陟斤被魏军射手一箭穿脑,大檀十分震恐,遂收兵撤退。拓跋焘的人生第一战,就这样有惊无险地结束了。在这场战事中,年纪轻轻的拓跋焘显示出了早熟的大将风度。对他而言,战争只是个勇敢者的游戏罢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在此后的一生里,拓跋焘无数次地显露出,他不但欣赏战争,而且乐在其中。所以与那些坐在皇宫里“垂衣拱手治天下”的传统帝王形象相反,他总是自己跨上战马东征西讨,甚至披坚执锐亲冒矢石。用他的敌人南朝史官的记载来说,拓跋焘“壮健有筋力,勇于战斗,忍虐好杀,夷宋畏之。攻城临敌,皆亲贯甲胄。”
在一次次的战斗里,拓跋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征服梦想。
他是天生的战争狂人。
卷八终结十六国(6)新霸主登场(下)
此前,崔浩曾断言,北魏国内缺少韩信、白起那样的良将。而拓跋焘的横空出世让这句断语从此成为了历史。
皇帝已经不需要什么良将,皇帝自己就是韩信、白起。
这一年,拓跋焘十七岁。
当时的中国,除了僻居边地的北燕、北凉、西秦这三个不成气候的小国,能和北魏有一打的也就是南方的刘宋、北方的柔然和西方的胡夏。而要想攻打南朝,首先要解决身边的祸患。可在柔然和胡夏这两个对手里,先解决哪个更好呢?
对此问题,拓跋焘本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搞了一个民意调查,向文武公卿遍发问卷。结果长孙嵩、长孙翰、奚斤这些亲贵重臣都认为:“赫连氏虽与我国是世仇,但近来很少和我们有边境冲突,倒是柔然动不动就前来寇边。不如先伐柔然,如果追及并击败之,可以获得大量的牛马牲畜;就是没追上,也可以到阴山一带围猎,取其禽兽皮角以充军实。”当时崔浩已经被拓跋焘提拔为太常卿,他的意见正相反:“柔然在草原上像鸟兽一样聚散,大举发兵常常会追不到,轻兵追之又不足以克敌制胜。而赫连氏土地不过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
当时赫连勃勃还没死,若是拓跋焘决意先打胡夏,这两位骑兵战术的高手势必会为后人奉献出又一场经典对决。可惜拓跋焘最后还是选择了先拿柔然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