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终结十六国(3)崔浩的预言(下)
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十三岁时前秦灭亡,他跟着叔叔王曜辗转流落到了东晋,后来做了一个小县的县令。刘裕北伐南燕之时,有人向他推荐王镇恶。此人虽然骑马射箭都很烂,连个稍强一点儿的弓都拉不开,但自幼读了不少兵书战策,讲起行军打仗头头是道。刘裕一见之下十分惊喜,认为将门出将,就留他在身边当个参谋。此后讨平刘毅和司马休之,王镇恶数战有功,本次北伐刘裕便让他以龙骧将军之职担任前锋。临行之前,刘穆之曾对王镇恶说道:“主公如今将伐秦重任托付给你,你可要好好干啊!”王镇恶当下拍胸脯打了包票,道:“我若拿不下关中,不复过江!”颇有当年祖逖击楫中流的风范。(后来王镇恶也确实没能再过江)
之后王镇恶克许昌、破虎牢、下洛阳,连战连捷,本次又受命率水军避过后秦防线直捣长安。这次进攻属于突袭,晋兵乘坐的都是速度奇快的蒙冲小舰。所谓蒙冲(又名艨艟),是一种狭长的小型多桨船,船舱上蒙有生牛皮,以防止敌方箭矢对舱内士兵造成伤害,船舱两侧开有桨孔以及射击孔,行驶起来机动灵活,常用于侦察、冲撞、登陆等快速反应任务。当年三国赤壁大战,周公瑾同学就是用这种蒙冲船放火,才烧跑了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关中地区平常只有羊皮筏子、摆渡舟,绝少有战船出现,而蒙冲行驶之时乘坐和划桨的人又都在舱内,所以当王镇恶的水军在渭河水面上悄然行进、船上又瞧不见一个人影儿之时,岸边的老百姓们少见多怪,还以为见了幽灵船。一传十十传百,都说晋兵是有神仙相助。
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晋军船队抵达了长安城北三里处的渭桥。王镇恶下令就在船上饱餐战饭,吃完后立即登陆,有后登陆者一律斩首。上岸后由于水流湍急,那些蒙冲小舰一眨眼的工夫就被冲得见不着影了。当时秦主姚泓屯兵于长安城下,犹有数万之众,而王镇恶手头兵力多少史籍无载,按常理推测最多也就几千人。敌众我寡,狭路相逢,士兵们的勇气和斗志就成了关键。此时此刻,王镇恶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他的口才,(也许是得自祖传,王镇恶口才极好,不久前攻打潼关之时由于晋军缺粮,他跑到弘农愣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和王猛之孙的身份鼓动当地百姓捐粮捐物,解决了军粮危机。)对众人发表了一番阿道夫•希特勒式的演讲:“士兵们!多年的战争使你们踏遍了整个中原。现在这里就是长安北门,而我们的家乡却远在万里之外!如今船只衣粮俱已随波漂走,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此战得胜,我们将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不胜,就将尸骨无存,死了都埋不进祖坟!是生是死,在此一战!”说着,王镇恶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士兵们一看,这位平常连强弓都拉不开的王大人居然都不怕死,那我们还怕什么?拼了!
此战晋军士卒人人奋勇争先,而后秦军由于连战连败,士气已到了最低点。结局毫无悬念,王镇恶军大破把守渭桥的姚丕部队;前来救援的姚泓军被本方败退的士卒冲散,不战自溃。晋军一鼓作气,自北门杀入长安城。姚泓带着数百人逃往了石桥。
当夜,穷途末路的姚泓想到了投降。但有慕容超的例子在前,投降恐怕仍然难逃一死。他的儿子,十一岁的姚佛念因此劝父亲自杀殉国。姚泓不应。这位小小少年于是独自登上宫墙,自投而死。
次日,姚泓带着剩下的宗族群臣至王镇恶垒门前请降。立国三十二年后,后秦帝国正式灭亡。而最终,姚泓的结局也和慕容超一样,被斩首于建康街头。
九月,刘裕来到长安,王镇恶亲自到灞上迎接。刘裕挽着王镇恶的手,慰劳道:“成我霸业者,是将军你呀!”王镇恶连忙拜倒辞谢:“这都是仰仗明公之威名,将士之死力,镇恶何功之有!”
其实刘裕成就的不只是霸业。自从西晋末年洛阳、长安陷于匈奴刘聪后,一百年来这是汉族政权第一次同时收复两京,其功业彪炳青史、万古流芳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五胡建立的十六国政权,先后有两国亡于刘裕之手,虽然此时北方仍有六国并立(北魏、胡夏、北燕、西凉、北凉、西秦),但新的时代已然显露端倪。
如果刘裕以关中为基地,继续征伐胡夏和北魏,那他会不会统一中国,从而提早结束后来南北朝近一百七十年的分裂状态呢?
这个问题,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刘裕在长安仅仅待了不到四个月,便留下次子刘义真和王镇恶、沈田子、王脩诸将镇守关中,自己率水军自洛入河,开汴渠而归。刘裕之所以如此匆匆而回,除了将士们思家心切之外,留守建康的老部下兼老朋友刘穆之病死,后方出现了权力真空才是重要原因。
听说刘裕要走,三秦父老聚集到军营门外,流涕挽留道:“我们这些残民遗老,不沾王化已经有一百年了!如今又见华夏衣冠,皆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你们刘家的坟墓,咸阳宫殿是你们刘家的宅邸,刘公您舍此而去,又要去哪里啊!”闻听此言,刘裕不觉颇为伤感。他劝慰百姓道:“我受命于朝廷,不敢擅自久留。感谢诸位乡亲怀念故国的诚意,现在我留次子在此与文武贤才共同镇守,愿你们能够携手共治。”
两年后,回到建康的刘裕从晋恭帝司马德文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一个新的王朝由此开始。
时年五十八岁的刘裕,史称宋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