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终结十六国(3)崔浩的预言(上)
却月阵之战结束后,刘裕没有乘势上岸北侵,相反却给长孙嵩送去了江南的特产美酒美食。损兵折将的拓跋嗣这才放心,知道刘裕确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北魏)而是在山水之间(后秦),于是便叫长孙嵩答以厚礼。两国之间在黄河边发生的军事冲突,就这样暂时消于无形。
不过,拓跋嗣还是对战局的发展十分关心。一次崔浩崔教授入宫来讲课,这位年轻的皇帝没举手就发言,问崔老师道:“刘裕西伐,前锋已至潼关。爱卿你看他能成功么?”
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
“刘裕能成。”说着崔教授合上了手中课本,开始就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发表即兴演讲:“当年姚兴治国,崇尚虚名而少实用,如今姚泓又懦弱多病,兄弟乖争,众叛亲离。刘裕乘人之危,兵精将勇,又有何不克!”
“那刘裕的才能比慕容垂如何?”拓跋嗣继续问道。
“刘裕略胜一筹。”
“为何?”
“慕容氏三世经营河北,慕容垂凭借父兄之资,修复旧业,河北之人归之,如夜虫之就灯火,少加倚仗,便易成功。刘寄奴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若非才能过人,又怎能如此!”
他刘裕真有此能?拓跋嗣心里并不服气,道:“待刘裕入关之后,我若以精骑直捣彭城、寿春,断其后路,刘裕又能如何?”
“此计虽好。然现今西有赫连勃勃,北有柔然寇边,陛下绝不可亲御六师。我大魏兵马虽盛,可惜却无韩信、白起那样的良将。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不是刘裕的对手。兴兵远攻未必就有好处,不如暂且耐心等待。刘裕灭秦而归,必篡其主。然而关中华夷杂错,风俗劲悍;刘裕要用治理南朝的经验来经营北方,无异于解衣包火、缘木求鱼;即便派重兵留守,关中人情未洽,风俗不同,恐怕到头来终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迟早将为国家之有。”
“哦?这么说你已经考虑很成熟了嘛!”拓跋嗣笑道。
崔浩也笑了,此时二人既是君臣,又是师友,这种融洽的气氛让崔浩抑制不住想要倾吐的冲动。他说道:“臣曾经私底下评论近世人物,不敢不说给您听。若王猛之治国,苻坚好比得了管仲;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如同有了霍光;而刘裕之平逆乱,正是他司马德宗(晋安帝)的曹操。”
“那先帝如何?”
“微臣管中窥象,何能见苍穹之广大。先帝能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原,变风易俗,化洽四海,功业自与伏羲神农并列,臣又岂能妄论?”
“那赫连勃勃又怎样?”
“赫连勃勃国破家亡,孤孑一身,穷途末路之下寄食于姚氏。此人不思树党强邻,报仇雪耻,反而结忿于柔然,背德于姚兴,这种无耻小人,无大经略,虽能纵暴一时,终当为人所吞食耳。”
拓跋嗣越听兴致越高,两人不知不觉聊到了半夜。事后,拓跋嗣专门赐给崔浩陈年老酒十觚,水晶盐一两,还说:“朕体味你的话,就像品尝这盐、酒一般,越想越有味道。”
后来的事实证明,崔浩的分析丝毫不差。
417年四月,在潼关与晋兵对峙了五个月的老将姚绍由于数战不利,忧愤发病,呕血而死。后秦失去了最后的支柱。
七月,沿河西进的刘裕大军开至陕城(河南省三门峡陕县)。而沈田子、傅弘之率领的第五路北伐军攻入武关,进屯青泥(陕西蓝田市),直接威胁长安,后秦守将纷纷弃城而逃。
八月,无计可施的秦主姚泓决定御驾亲征,与刘裕决一死战,可又担心被沈田子在后夹击,于是带着数万人马先来找沈田子的晦气。沈田子部本是疑兵,只有一千余人。危急关头晋兵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沈田子的带领下与秦军肉搏玩命,后秦的国运也真是到了头,几万人居然被这一千晋兵打的屁滚尿流。姚泓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灞上。
紧接着,刘裕抵达潼关,自领陆军在华县一带与秦军相持,而派王镇恶率水军溯渭河而上,直扑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