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群雄逐鹿(14)天下第一才子(上)
拓跋绍虽然杀死父亲后暂时控制了皇宫,但他发动政变只是一时冲动仓促为之,事先在朝臣中既无党羽,又没有掌握军权,虽然大臣们在宫门外迫于形势说了句“从王”,却并不代表他们已经承认他就是新皇帝。实际上政变发生后朝野忷忷,人怀异志,贺兰部大首领贺护甚至在安阳城北燃起了烽火,贺兰部民们都前来汇聚,其它诸部也各自屯聚自保,整个国家即将陷入动乱之中。
出亡在外的拓跋嗣听说宫中有变,带着贴身近侍车路头、王洛儿两人悄悄回了平城。白天在山里藏身,晚上就住在王洛儿家里。王洛儿的邻居李道为他供奉衣食,王洛儿自己则奔走于诸大臣之间为拓跋嗣通风报信。不久消息走漏,拓跋绍派人杀了李道,又悬赏捉拿拓跋嗣。执掌狩猎的小官叔孙俊和宗室疏属拓跋磨浑自称知道拓跋嗣的藏身之处,拓跋绍就派帐下两人跟他们一同去抓。谁知一出城,叔孙俊和拓跋磨浑就把这两人的脑袋砍了来向拓跋嗣效忠。
此时大臣们已渐渐得知了拓跋绍弑父的真相,自然不愿拥护于他。十月十四日夜,在王洛儿的引导下,安远将军安同等一众大臣翕然响应,纷纷赶往城外迎接。等拓跋嗣在群臣的簇拥下来到城西,早有禁军卫士将拓跋绍拿获前来请功了。
经过这一劫难,拓跋嗣终于开始担当起他应负的责任。他下令将拓跋绍、他的生母贺氏及参与谋逆的十余人一律处死,最先刺死拓跋珪的凶手,则剁成肉泥,由群臣分而食之。
十月十七,拓跋嗣即皇帝位,是为北魏明元皇帝。而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拨乱反正,将拓跋珪末年贬黜的大臣们都召了回来,还任命长孙嵩、安同等八位重臣共听朝政,时人谓之八公。一度濒临动乱的政治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
作为一个热爱汉族文化的皇帝,拓跋嗣的登基还将一个超级牛人推上了前台。
他就是十六国时期天下第一才子——崔浩。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出身于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是北魏白马公崔宏(字玄伯)的长子。崔浩家学渊远,祖上世代为官,曾祖崔悦在石虎一朝任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则在前燕担任过黄门侍郎,父亲崔宏更是了得,自小就有“冀州神童”之名,先后仕奉过苻坚、翟钊和慕容垂,最后在北魏做到天部大人,位列八公,爵封白马。
崔家既是儒学世家,又是书法世家。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加以自小聪慧好学,因此崔浩年纪轻轻即已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综览,精研义理,时人莫及。
崔浩的才学是多方面的,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才艺通博,究览天人”。他不但是书法大家,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宝,常常裁割缀连以为楷模;而且他还注过六经、《汉书》,编过《赋集》,写过《食经》,修过北魏国史,制定过《五寅元历》,通晓阴阳五行,堪称是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美食家、天文学家、阴阳学家,放在现在那就是宗师级别的神人。而且我之所以称他为天下第一才子,还因为他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方面,他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谋略和建树更是令人称奇,如崔浩一般在众多领域皆有非凡造诣和成就的牛人,古往今来恐怕不出十个,在十六国时期则更是只此一家无人可比,所以这天下第一才子之名崔伯渊实在当之无愧。
崔浩不但有如此大才,而且生得“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还是个玉树临风的翩翩公子,要是他愿意风流一些,什么潘安、宋玉之流怎能望其项背?但崔浩生性谨严,既不好炫耀,又不闹绯闻,在为人处事上并不像何晏、王衍之类名士那样哗众取宠,所以到了二十岁他依旧默默无闻。这时另一个北方大族太原郭氏把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这位新婚妻子得病死了。崔浩的丈母娘王氏不顾丈夫的反对,又把小女儿再嫁给了他,因为老太太相信,崔浩有绝世才华,必将飞黄腾达。
老太太没有猜错,崔浩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拓跋珪在位时,崔浩只是个小小的秘书郎,每天的工作就是随侍左右抄抄诏令公文。后来拓跋珪嗑药发疯屠戮近臣,身边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崔浩每天恭勤不怠,还常常自愿加班。不久拓跋嗣即位,感念崔浩忠于职守,就提拔他当博士祭酒(大致相当于中央大学首席教授),抽空给自己念念书讲讲课。这位新君和崔浩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阴阳五行术数之学,每天处理军国大事之余,若是碰上些疑惑不决的事,就常常叫崔浩卜个卦算个命啥的。崔浩牛刀小试,一算就准。比如有一次后宫庭院里凭空出现了一只兔子,守门的都说没看见,不知道从哪里跑来的。拓跋嗣很奇怪,就叫崔浩推算一下。崔浩说,这是吉兆,乃有邻国将进献妃嫔之象。第二年,姚兴果然将自己的女儿西平公主嫁给了拓跋嗣。
能掐会算、预测凶吉这类玄妙东东,本来就容易得到帝王们的关心,当年佛图澄就是靠此得到石勒的宠幸的,何况拓跋嗣自己也十分喜爱这一套。于是崔浩越来越受到拓跋嗣的信任,渐渐参与到一些重大决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