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群雄逐鹿(10)刘裕来了(下)
由于上游的军队在防备巴蜀的谯纵和广州的卢循,所以这次北伐的主力是刘裕亲领的徐兖刺史所辖军队,也就是北府兵系统。这支军队的数量史籍无载,有人推算说是三万,有人说是十万,我们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姑且算是六万左右吧。带领着这支军队,刘裕先走水路自淮入泗,五月到达下邳后舍船登陆,步行前进到了琅琊(今临沂北)。为防止后路被断、粮草不济,刘裕还沿路筑城,派小部军队驻守。此时已经进入南燕国境,由此出发沿沂水北上,穿越沂蒙山区后经临朐,便可直抵南燕都城广固,这在当时是路程最短、最为便捷的进军路线。但走这条路线势必要翻山越岭,尤其要经过堪称天险的大岘关,不能不说有相当的风险。
所以身边的参谋提醒刘裕,说我们一旦走这条路线,回头燕军要是把大岘关堵上,再坚壁清野固守不出,那我们可就进了死胡同,别说难以取胜,恐怕老家都回不去了!刘裕微微一笑,道:“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慕容超那小儿目光短浅、贪婪好利,一个为了几个乐伎就敢掳掠邻国开启战端的人,怎么能够舍得自己割掉尚未成熟的禾苗呢!他肯定希望我们孤军深入而不能持久,最多也就进据临朐,其次则退守广固,必定不会守险清野。我敢和你们打赌。”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裕不愧是赌徒出身,他极为准确地判断到了对手的心理。后来的事实证明,整个战争进程与他的判断完全吻合。
首先就是南燕的防御策略问题。慕容超闻报后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他的宠臣公孙五楼提交了御敌的上中下三策:一,据大岘之险打持久战,待其锐气尽失之时再遣两路奇兵,一路断粮道,一路绕到背后前后夹击,这是上策;二,下令各郡县坚壁清野,各自据守,待其粮尽人疲再发动反击,这是中策;三,把敌人让进大岘关来,在城下决战,这是下策。
能提出这三策,看来公孙五楼倒也并非全然是个草包。真正的草包是他的主子。根据前文交待的经历,我们知道慕容超老兄一没受过军事教育,二没有实战经验,他在脑袋里自以为是的进行了一番沙盘推演,觉得自己有三大优势:第一,今年岁星守齐,天时在我;第二,我主彼客,他刘裕远来疲弊,地利在我;第三,我有数万铁骑,而刘裕大多是步兵,平地合战,步不胜骑,这又是一大优势。有这三大优势,我怕他何来?何必打什么持久战、坚什么壁清什么野?粮食都割了那我明年还怎么收税!
于是果然如刘裕所言,慕容超走了下策,弃险不守,而是把戍守边境的军队都调回到广固,大修城池,准备和刘裕摆开了决战。
这个决策一做出,许多南燕的大臣自己都没了信心。辅国将军贺赖卢苦谏不从,私下对公孙五楼说,真这么打就离亡国不远了。太尉慕容镇也跟人发牢骚道,延敌入腹、坐等围攻,这不跟当年的刘璋一样么!
当刘裕率军提心吊胆地穿过大岘山谷后,果然没有遇到一个燕军。刘裕知道,自己又赌赢了。他举起手来指了指天,不禁喜形于色。身边的人问您怎么这么高兴啊,刘裕道:“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北虏已尽在我掌握中矣!”
六月,刘裕军已经抵达临朐以南。此前慕容超派了段晖、贺赖卢、公孙五楼三将领步骑五万镇守临朐,听说晋兵军容强盛后他又亲率四万人前来增援,以形成对刘裕的数量优势。至此,南燕可说是倾全国之兵,生死存亡就看这一把了!
双方的前锋在一条河边发生了短暂的冲突后,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时慕容超惊讶地发现,呈现在他面前的不是普通的步兵方阵,而竟然是一座会移动的城堡!
卷七群雄逐鹿(11)南燕灭亡(上)
在中国的战场上,自来步兵面对骑兵总难免处于劣势,不外乎是因为骑兵一来机动性好,二来冲击力强。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方政权在拥有骑兵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总是强于南方。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马镫的普及和马铠的使用,骑兵对步兵的优势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比如著名的乌桓突骑和鲜卑铁骑,都是威名赫赫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狠角色。所以,慕容超准备用优势骑兵与刘裕展开平地野战的想法并非全无道理。
但慕容超都能想到的事,刘裕又岂能想不到?
所以问题来了,如何才能以南朝步兵战胜胡人的铁骑呢?
参考答案一:像《勇敢的心》里威廉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起义军一样,用如林的长枪把冲过来的骑兵扎成蜂窝煤;
参考答案二:像岳家军大破兀术拐子马那样,训练出特种兵协同作战,不砍人专门在底下砍马腿;
参考答案三:像李陵以五千步兵大破三万匈奴骑兵那样,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以上成功战例各有特点,但都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并不完全适合此时的刘裕军。何况刘裕同学也不知道华莱士和岳武穆,真正对他有启发的,还是与匈奴血拼的李陵和之前卫青使用过的战术。
卫青北击匈奴之时,曾经以一种名叫“武刚车”的大车结成环形防御阵。《孙吴兵法》曰:“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如此看来,武刚车应是以运载辎重的大车罩以牛皮、盾牌等改装而成的古代“装甲车”,其用途是防止敌人的骑兵突击我方军阵。而李陵命前排步兵持戟盾而行,也是出于同样的防御目的。至于进攻,由于西汉的匈奴战士装备极差,几乎没有装甲,所以汉军的强弩能够发挥极大的杀伤力。
不过,由于十六国时期骑兵铠甲的普及和改进,此时弓弩对骑手的杀伤力已经降低了不少。但另一方面,南燕的骑兵却也早非鲜卑人入主中原之前那样的精良,在数量上也未必能在九万人的总兵力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这是刘裕生平第一次与北方的胡人交战,他不可能不考虑到步骑兵种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此刻出现在慕容超眼前的,是这样一个场面:
四千辆大车分成两翼,排成纵列缓缓前行(方轨徐进),将晋军军阵的左右完全防护了起来;车厢上铺展开厚重的帷幔(车悉张幰),车内的士兵都手持长矛(御者执矟),前后又有小队骑兵不断游走加以保护(以轻骑为游军)。号令严肃,行列森然。远远望去,如同一个正在移动的庞大城堡。
乖乖!刘裕搞的这是什么东西?
慕容超很纳闷。其实他应该感到荣幸才是,因为这套战术是刘裕专门为他量身订做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至于产品质量如何?放马过来你就知道了。
战斗在临朐之南数里的地方打响了。慕容超自己留守城池,而派段晖等率主力出战。段晖果然按照既定部署,先出动了一万多铁骑突击晋军。燕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向刘裕的移动城堡扑来,面对进攻,晋军军阵停止了前进,士兵们迅速结成紧密队形以大车为屏障与燕军展开战斗。刘裕命刘籓、刘道怜等七将合力抵御军阵正面,命沈林子率精勇防御军后。激烈的对战进行了很长时间,直到日头偏西,依然胜负未分。
胜负未分,说明刘裕的军阵抵抗住了燕军骑兵的冲击。
胜负未分,意味着任何一块新的砝码都会改变胜利的天平。
战机已到,刘裕的砝码出手了。他采纳参军胡藩的建议,派三员将率领部分军队从阵后悄悄撤出,兜了个圈后直抵临朐城下,作势攻城。攻城前还大肆喧嚷,说俺们是从海路来增援的晋军!留守临朐的燕军本来就又少又弱,听说晋人还派来了大批援军,更是惶恐无斗志。晋军再一通猛攻,临朐就被打下来了。慕容超大惊失色,单马来投正陷于苦战中的段晖。前边的燕军一看,我靠,城都丢了,还打个屁啊!刘裕乘机纵兵发动总攻,一举将燕军击溃,段晖等十员大将被阵斩。还是慕容超跑的快,连皇帝的玉玺都扔了,总算跑回了广固城。
可刘裕不打算给他喘气的工夫。慕容超前脚刚跑进去,后脚晋军就杀到了,没怎么费劲就攻克了外城。慕容超继续搬家,收余众退守内城。此时已成瓮中捉鳖之势,于是刘裕不再进攻,而是在城外筑起了长墙。墙高三丈,下面还有三道壕沟,看你还怎么跑!而慕容超舍不得割的庄稼,此时就成了晋军的军粮,江淮漕运一并罢省。同时刘裕还抚慰百姓,招降纳叛,有合适的人才就给官做,还真没把自己当外人!
惨败而回的慕容超这才明白,自己在刘裕面前简直就是三岁小孩。现在城里只剩下几万老弱残兵,士气低沉,无论如何不能再战,为今之计只有向后秦求援。秦燕共据中原,唇齿相依,他姚兴若是个明白人,就不能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