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大秦帝国(12)虽千万人吾往矣(下)
王猛死后第三年,苻坚受原石虎手下主管建筑的大臣熊邈的蛊惑,大修舟舰兵器,饰以精巧金银。慕容垂的三子慕容农为此私下里对他说道:“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益荒废,如今奢侈之风又起,看来不久灾难就要临头了。父亲您应该结纳英杰以承天意,兴复之机断不可失!”
慕容垂淡淡一笑,道:“天下之事,可不是你们这些小儿能预见得了的!”
小儿辈预见不了,那么慕容垂自己能否预见呢?
他没有说。
当年投奔前秦之后,慕容垂很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由于遭王猛所忌,尽管苻坚对他非常赏识,他仍然处处小心低调做人。王猛伐燕之时,要带他的儿子慕容令随军为向导,慕容垂不能阻留,只好解佩刀相赠,送儿远行。不想慕容令这一去,父子间竟成永别。王猛早就重金收买了慕容垂身边的亲随,一到洛阳就叫此人假传慕容垂口信给慕容令,说我被王猛嫉恨在秦国终究难以容身,听说主上(指慕容暐)已经悔悟,我决定再回到燕国去;你收到这个口信的时候我已经出发了,你也快逃吧!
慕容令信以为真,就从洛阳出逃投奔了当时镇守石门的乐安王慕容臧。王猛见计策奏效,就向苻坚报告了此事。慕容垂得知,深恐苻坚震怒,惧而出逃,却被秦兵追回。苻坚却不但不怪罪,反而表示理解,对慕容垂待之如往日。然而慕容令回国后终究不被容纳,最后于燕亡前死于辽东。
建元十一年王猛的死对于慕容垂而言,仿佛移走了压在他胸口多年的巨石。他深知,若以智计韬略而言,普天之下当时唯有两人堪与自己匹敌。一人在南,一人在北。王猛既死,北方已无对手,他日自己兴复大燕河山,必然大为顺利。
建元十六年秋,苻坚做出了另一个影响后来历史发展的决定:迁徙关陇氐户十五万户,由苻氏各宗王率领,散居边镇要地,如同周代的诸侯一般拱卫王畿。当时关东地区地广人繁,陇西一带的羌人种落人口也大量增加,确有镇靖的需要。但唯有根本强盛枝叶才能繁茂,氐族的人口本来就不具优势,再拆散十五万户迁往全国各地,关中就显得十分空虚了。奉命镇守邺城的苻丕临行之时,苻坚亲自到灞上为他送别。随苻丕出镇的三千户氐人也将就此告别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家园远赴他乡,一时间父子亲人抱头痛哭,哀切不舍之情感动路人。
面对此情此景,苻坚宠幸的太监赵整抚琴而歌:“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我们氐族男儿都远徙他方了,长安城里到处都是鲜卑人,万一发生不幸我们还能找谁呢?
这首哀戚的歌谣传入了苻坚的耳中。他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
王猛死后第七年冬,苻坚在太极殿大会群臣。
一些大臣发现,皇帝陛下踌躇满志表情异样,便猜到将有大事发生。
果然,苻坚道:“自朕统继大业以来,已将近三十载。如今四方略定,唯有东南一隅尚未臣服。每念及此事,朕时常饭都吃不下。前日料检国中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之众。朕意欲统此大军,亲征江南,你们觉得如何?”
朝堂上静了片刻,紧接着秘书监朱肜出班进言,支持苻坚御驾亲征,认为大军一出必有征无战,司马家皇帝不是衔璧出降就是走死江海,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苻坚很高兴,朱肜所说的正是他心中所想。
但接下来几位大臣的话却没有符合苻坚的预期。他们都表示反对,理由似乎也很充足:第一,东晋虽然国力弱,但一来皇上并非昏君暴君,二来朝中有谢安、桓冲这样的能臣,上下安和,内外同心;第二,象征福德的土星木星现今都守在吴地分野,天相对东晋有利,伐之不祥;第三,东晋据有长江天险,难以逾越。
刚开始苻坚还耐着性子听众臣七嘴八舌的发言,慢慢地他忍不住出言反驳了:
你们说晋朝的国君不是昏君,难道朕就是昏君?秦始皇灭了六国,难道六国的君王全是昏君不成?
不错,岁星(木星)是守在晋地,我伐晋是犯岁,但当初我伐燕不也是犯岁嘛!燕国还不是被我灭了?天道幽远,老天爷到底啥想法,岂是你们这些凡人能猜得透的?
是,晋朝是有长江天险,但现在巴蜀尽在我手,我军可从上游顺流直下,又有何难?长江虽然广阔,但我有雄师百万,每人扔个鞭子下去就能把江水截断!(投鞭断流)
群臣议论纷纷,持不同意见的还是占大多数。苻坚心里不大痛快,觉得大臣们过于迂腐,真理毕竟是站在自己这一边。
散朝后,苻坚特意将阳平公苻融留下。这个亲弟弟很有才华,是苻坚的重点培养对象,王猛死后更是倍受器重。既然大臣们都反对自己,苻坚便想求得弟弟的支持。岂料苻融也不赞成伐晋,而且除了众臣提出的三点,苻融还补充了两条更重要的理由。一是这几年前秦灭凉平蜀,外征拓跋,内讨叛乱,成年累月的打仗,将士们都有了疲惫厌战之心;二是鲜卑、羌胡遍布关中,若空全国之力远征江南却只留数万弱卒守卫京师,万一变生肘腋祸起萧墙,那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