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卷六大秦帝国(3)扪虱奇士(上)

虽然兵临城下,国都危殆,但对苻健来说并非尽是坏消息。起码丞相苻雄已经在子午谷袭破了司马勋军,使前秦一时避免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而且尤其让苻健感到安心的是,虽然三辅地区的许多郡县名义上都降了桓温,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出粮出兵,而是在坚壁自守犹疑观望之中。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并没有背叛前秦,关中后方还很稳定。而桓温已经驻军霸上将近两月,却仍然不见有什么动静。

就在秦、晋两军夹水对峙之时,一个身披粗布褐衣的奇人步入了桓温的军营。

桓温客气地接见了此人。一番寒暄之后,两人开始纵论当今天下之事。此人言辞机敏、学识渊博、胸中似有丘壑万千,说得桓温不住在心中暗自赞叹。尤其令桓温叹为观止的是,这人说着说着,伸手入怀,也没见怎么摸索,就拈出一只虱子来,谈笑中玉指轻旋,即将这饱食人血的恶虫腰斩于指甲之间。两人谈论不止,其人毕剥杀虱之声亦不绝。那份面不改色、旁若无人的气度,那份唯大俗者能大雅的情致,绝非寻常书生可比。

末了,桓温问了此人一个问题:“我奉天子之命,率锐兵十万为百姓仗义除贼,然而三秦豪杰却至今未有前来归附者,这究竟是为何?”这里的三秦豪杰,桓温指的应是关中各郡的地方长官和少数民族首领。

此人微微一笑,道:“公不远数千里而来,大军已深入敌境。如今距长安仅咫尺之遥,却迟迟不渡灞水。三秦百姓不知公心,所以未来归附。”

这寥寥数语,却说得桓温心中突地一跳。原来桓温自从驻军霸上之后,虽然每日眼中所望是长安的城墙,心中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万里之外的建康那波谲云诡的朝局。自己此番北伐,本来就是借光复中原的大旗以在朝中博取威望和民心。如今虽然进逼长安,表面上看来形势大好,实则强弩之末,前方蕴含着无限凶险。一则孤军深入道路险远,粮草难以接济,而秦军早已将田里的青苗提前收割一空,填饱将士们的肚皮都成了问题;二则长安城池险固,敌人三军用命,攻城未必就能获胜,况且即便攻下长安,也未必能长久守住。袁盎说得好,圣人不乘危、不侥幸。既然政治上的目的已经达到,军事上的冒险就没有必要。桓温已经在考虑见好就收了。

自己内心的隐秘被这位初次见面的人轻松道破,桓温的心里觉得不大舒服。他嘿然无语,半晌才缓缓说道:“先生高才,江东无人可比也。”随即提出让他担任自己的军谋祭酒(高级参谋)。

会晤结束。褐衣男子走出了营帐,一丝凉爽的风拂面吹来。

虽然谈话的结尾不是那么的轻松愉快,但此行总算达到了目的,他想。

这位扪虱论道的奇人,就是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人。少时家贫,靠贩卖簸箕为生。据说有一次他到洛阳卖簸箕,遇见一个买主要出高价买他的货,却说自己手头没带钱,叫王猛跟他到家里去取。王猛跟着此人走啊走啊,不知不觉竟走进了深山,见一须发皓然的老头坐在胡床之上,身边有十几个人伺候。王猛想进前而拜,老者不但不受拜,还称当时只不过是个半大小伙子的王猛为“王公”。然后老者以十倍的价钱买下了王猛的簸箕,遣人将他送出山来。王猛转身回顾,这才发现此山乃是距洛阳百里之遥的嵩高山(即今之嵩山)。

也许就是在这次深山奇遇之后不久,王猛毅然放弃了簸箕零售业,转而开始游历四方。他到过石虎治下的邺都,看到了那城中之城繁华壮丽的奢靡景象,也见惯了穷苦百姓颠沛流离卖儿鬻女的惨状。石虎的大臣徐统曾想征辟王猛为公务员,王猛深感后赵朝政昏暗时局不稳,辞而不应,跑到华山中隐居起来,过起了荷锄采菊、听琴舞鹤的隐士生活。

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气度谨严雄毅却又不拘小节,非志同道合的知己之士亦不屑往来,因此当时的许多华而不实的“名士”都轻视嘲笑于他。然而王猛却悠然自得,毫不挂怀。在他隐居的日子里,后赵大乱,冉闵杀胡,苻健入关,桓温北伐,王猛将这些乱事统统看在眼里,一边怀着匡时济世的高远志向,一边韬光养晦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的降临。

卷六大秦帝国(3)扪虱奇士(下)

这一年,王猛已经三十岁了。子曰“三十而立”,听说桓温驻军霸上,王景略便飘然下山,来与这位东晋权臣一会。

送走王猛后不久,桓温又在白鹿原与苻雄打了一仗,此战晋军失利,折损一万多人。加之粮草已尽,桓温随即于六月初一徙三辅百姓三千余户,退出了关中。临行前,桓温封王猛为高官督护(方镇都督下的部将),邀请他一起到南方去发展,但王猛却谢绝了他的邀请。

至于拒绝的原因,《十六国春秋》上记载,王猛回山请示了自己的老师,老师告诉他说,你与桓温不可并立,况且留在此地自能够大富大贵,何必大老远跑到江东去?

以我之见,不论王猛的老师意见如何,就王猛的个人处境而言,去东晋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且不说桓温对他颇有忌意,单从他贫贱的出身而言,在重视门第血统的东晋权力体系中是找不到什么上升空间的。

留下吧,王猛。北方比南方更需要你。在这里,你终究能够遇到知遇的明主,得到尽展平生所长的机会!只是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你还需要耐心地等待几年。

秦主苻健得知桓温退兵后,派太子苻苌尾随追击,一直追到潼关之外,俘斩晋军数万人。接着又派苻雄等击退西部司马勋和前凉寇边的军队。前秦政权迅速转危为安。

经过这次战事,关中的经济受到了不小的损伤。苻健轻徭薄赋,减免苛政,三秦百姓感悦之余,觉得前秦的统治比起晋朝来也没什么不好。

然而公元354年注定要成为前秦历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拐点。这一年除了击退桓温之外,还发生了两件日后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一是太子苻苌在与桓温的战斗中中了流矢,数月后伤势恶化(大概是得了破伤风),死了。这让立下大功的苻健第三子淮南王苻生成为了嗣君的热门人选,并于次年四月被正式立为太子。其二也是一个人的死,他就是苻健的弟弟,任职丞相、东海王的苻雄。苻雄是在讨伐叛军乔秉的路上病卒的,他戎马一生,为前秦的建国开疆立下了殊勋。苻健得知这个噩耗后,痛哭呕血,道:“难道老天不愿我平定四海么,怎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元才(苻雄的字)啊!”苻雄死后,他的爵位由其时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坚头承袭。这个少年出生时头颅硕大,祖父苻洪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坚头。父亲的死让他早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的大名叫做苻坚。

长子和弟弟的死显然让苻健深受打击。立苻生为太子后不久,苻健就病倒了。

苻雄、苻苌一死,此时前秦朝中功劳最多、威望最高的就是苻健的侄子平昌王苻菁了。六月初十,趁苻健病危之际,苻菁带兵杀入东宫,想先杀太子继而自立。但可惜他的情报工作做得实在糟糕,苻生当时不在东宫,而是在西宫里侍疾。苻菁扑了个空,以为苻健已经病死,就又来攻打西宫。病榻上的苻健闻听有变乱发生,强撑着登临端门,陈兵自卫。苻菁的兵一看,靠,原来皇上没死,都扔下兵器跑了个精光。苻菁被抓,受了苻健一顿“白眼狼”、“忘恩负义”之类的斥骂后掉了脑袋。六月十四,苻健命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等八大臣并受遗诏辅政。又将苻生叫到床前,嘱咐道:“六夷酋帅和掌权的大臣之中,要是有不听你命令的,你就慢慢逐个铲除。”

猛一看来,苻健的这两个遗命截然相反,一边叫大臣辅政,一边又要苻生对大臣们加以防备和诛除。实际上由于临死前苻菁的叛乱,让苻健对开国功臣们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亲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况这些异姓的勋贵呢?但苻健又深知,自己这个儿子性格暴烈偏执,没有大臣们牵制,指不定会做出多么疯狂的事来。因此两害相权,苻健才留下了上述两个互相矛盾的遗命。

第二天,苻健病死于长安太极前殿,时年三十九岁。刚刚二十出头的太子苻生登上帝位,成为了前秦帝国的第二位君主。在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这位独眼帝王用实际行动彻底诠释了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暴君。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邙山野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的那些事儿第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