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续前]

当时的陕甘,百姓不习惯种棉花,日常所需的棉花和布匹都要从湖北和四川贩运而致,由于陕甘不像南方可以水运,所以这类商品价格高昂,百姓生活常受困扰,以致“民苦无衣甚于无食,老弱妇女多不蔽体”。

另一方面,则是种植罂粟的情况相当普遍,这种结果使吸食者体质大大下降,也造成种种其他问题。左宗棠是林则徐的粉丝,当然也力主禁烟。左宗棠曾经亲自编写了四字韵文的告示,宣传禁烟,要求各地遇见擅自种烟的一律拔除,并对违禁者杖责枷号,对于暗中包庇的官员,则严加惩处。除了铲除陕甘本地的罂粟,还禁止从川黔等地贩运,查出后一律焚毁。在中俄贸易谈判中,左宗棠就主张将不准俄商贩运烟土入境明文列入条约。另外就是劝烟民戒除烟瘾,向他们介绍各种戒烟药方,并鼓励官绅士民捐资合药,赠送给烟民,救治人数较多者,按照捐赈章程请奖。至于官吏吸烟,一旦被加上“嗜好甚深”或“颇有嗜好”的考语,往往会被参劾革职。

为了使百姓在不种罂粟之后找到合适的替代作物,不致减少收入,左宗棠大力提倡种棉,他亲自编写了《棉书》和《种棉十要》,自费印刷之后,发给各地百姓,详细介绍种棉的方法,其中《棉书》内容包括选种、布种、分苗、灌耘、采实、拣晒、收子、轧核、弹花、擦花、纺线、挽经、布浆、上机、打油等,共十五项。这项工作从同治八年开始,左宗棠后来从兰州前往肃州,途经河西地区时,看到沿途已有棉田,询问当地百姓,回答收入不比种罂粟差,他听后非常高兴。甘肃的棉花,以前从南方贩运,每斤需要七八百文,后来市价只有四百文左右。

左宗棠在家自号湘上农人,对区田、代田等耕作方法颇有研究,尤其是区田。在陕甘时,他也积极推广,甚至亲自示范。他发现有的地方灌溉条件很好,但粮食产量很低,便反复试种南方的水稻,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帮助百姓增加收入,他还努力推广蚕桑,甚至从浙江招募了六十名这方面的好手,带着桑树的种苗前往新疆,希望发展那里的丝绸业。他还发现当地百姓的砂田技术,效果良好,便号召推广,曾经有一份民国年间的农学刊物这样记载:“左公宗棠平定西北,乃安抚流亡,贷出协饷库银,令民旱地铺砂,改良土地。由是各地流行,成为甘肃特有之砂田。盛行于皋兰、景泰、永靖、永登、洮砂、靖远等县。利用荒滩僻壤,铺砂耕种,化不毛之地为良田。民国相革,砂地衰老,且又天灾人祸,政繁赋重,贫农逃迁死亡,人口大为减少。至今高、景交界,百里无人烟。当地农民憧憬当年左公之丰功,常有殷丘故墟之叹。”

左宗棠在陕甘时,经过长期战乱,大量适龄儿童无书可读,面对当地尤其是甘肃文化落后、人才缺乏的情况深为忧虑,认为这一地区“若读书人日渐减少,势不尽沦为戎狄不止也。”从而提出“关陇要事,读书为急”的意见,大力兴办教育。

甘肃兰山书院是当地最高学府,他在该院学生给他的信上亲笔批示:“览呈诸生之禀,文理尚可,殊为欣然。本爵大臣四十年前一贫士耳,然颇好读书,日有粗粝两盂,夜有油灯一盏,即思无负此光景。今年垂耳顺,一知半解,都从此时得来;筋骨体肤,都从此时练就。边方无奇书可借,惟就《四书》《五经》及传注,昼夕潜心咀嚼,便一生受用不尽。诸生勉旃!”这座书院每年膏火两千多两,由左宗棠捐助或在公款项下酌拨。进军新疆期间,左宗棠在肃州时,也经常到酒泉书院跟师生探讨学问,并捐助膏火。

尽管当时大战甫毕,百业萧条,但经过左宗棠的大力提倡,仅甘宁青新兴办的义塾就多达300多处,其中有回民义学57处。

由于这些地区的书籍以前都从南方贩运,兵燹以来,没有了来源,并且由于当地的书籍大多为民间俗本,错误很多。随着大量义塾和书院的兴办,急需教材,左宗棠便自行刊发,并以精刻的高质量的书籍作为学生用书。

左宗棠为西北刻书,最早在汉口的崇文书局,后来在西安关中书院,除了刻印学校用书以外,还有一些是传播农业技术的书,如《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棉书》、《种棉十要》、《广行山蚕檄》等等,所需费用都由左宗棠自己承担,没有使用公款,这些书籍的发行,也全部是免费赠送,而不是有偿销售。[待续]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平湖月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